【茶余饭后】 说说城隍这个人
据说,河南卢氏的城隍庙在全国算得上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所庙宇。该庙宇位于县城西街大庙巷内,前几年,经过几次捐款修缮,增加了不少塑像,我也是捐款者之一。 昨天,妻与同事路过城隍庙,见有烧香者,便走了进去,和卖香的说起晚上经常做梦遇鬼之事,卖香人说能破,让她晚上到庙里去烧香、祷告。晚上7时左右,妻非要我陪同前往。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此类事情的,怕前去后不慎亵渎神灵,坏了妻的诚心,只是迫于无奈,勉强前往。 卖香火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自述为本县五里川人。妻在她的指导下,烧了两柱香和一些五色纸品,20元香火钱。今天早上我问妻昨晚是否做梦,她说,前几天天天晚上做梦,昨晚一个梦也没做,城隍真是太灵了,我相信那一定是她的心理作用。可这一去,却让我对城隍有了浓厚的兴趣。过去我只知道城隍就是管城市的神,但他叫什么,什么时代人却一概不知,今天查了大量资料,才对城隍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城隍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人的化身,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象征。城乃装载百姓的地方,隍为无水之城池(有说是无水的城壕),城隍合一指得仍是城池,是地名而非人名。 祭祀城隍神,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等各种说法,但均无文字记载,有文字记载的见于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书里讲了一个故事,说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形势危急,无计可破,士卒告诉慕将军说城内有一庙宇供有城隍神,当地官吏、百姓经常前往祈祷,每每灵验。于是慕容俨就带领士卒前往祈请,不一会,刮起了大风,护城河欣起了大浪,冲断了敌军的拦截网,敌军得破。 唐代的时候,祭祀城隍神的活动已较为盛行。吴地每州县皆有城隍神。地方官吏和当时很多名人都为城隍撰写过祭文,还有“城隍庙记”,“赛城隍诗”等。人们每遇“水旱疾疫必祷焉”。 五代十国时期,城隍还有了封号,如:杭州的城隍被封为顺义保宁王,湖州的城隍被封为阜俗安成王,蒙州城隍被封为灵感王等。 宋代城隍神信仰纳入了国家祀典。 元朝继承宋的祀典。元世祖建大都,大都内立有城隍神庙,设像而祠之,封为佑圣王。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加封大都的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封其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元余阙《安庆城隍显忠灵佑王碑》记:“今自天子都邑,下逮郡县,至于山夷海峤、荒墟左里之内,无不有祠。” 明代时城隍神信仰到了极盛。洪武二年,封京都的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的城隍也被封了王,为正一品,各府的城隍被封为鉴察司民威灵公,为正二品,州封为灵佑侯,正三品,县封为显佑伯,正四品,并配有相应的衮章冕旒。洪武三年,又定庙制,府州县城隍庙与各地官署正衙高广相当。每年的仲秋要祭都城隍神,“国有大事则告”。府州县的新官到任,必须先住到城隍庙里斋戒,与神起誓,让城隍在冥中帮助司民命,并监督自己做官。 清代也祭祀城隍神。基本上承继明制,每年仲秋时祭祀都城的城隍神。北京、沈阳二都均有城隍庙。为三等群祀之一。每月的初一、十五到都城隍庙上香,二跪六拜。 从隋唐开始,逐渐把“正人直臣”或者认为是有功于民的人作为城隍神。纪信、灌婴、周苛、英布、范增、萧何、姚弋仲、庞玉、焦明、屈坦、应智顼等均被称作不同地区的城隍神。明清时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是城隍神中较著名的。 民间最初祭祀城隍是作为城池、地方的保护神,稍后人们又奉城隍为主管阴司冥籍的神,明代的《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把城隍的职责归结为: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道书《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中以五月十一日做为都城隍的圣诞日,该日城隍庙里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 2006年11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