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濮阳城隍庙

 文化龙乡 2015-07-24

濮阳城隍庙

○濮阳市七中 刘恕人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chéng huáng]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职能编辑

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庙城隍庙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为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阴间的巡抚城隍相当于阴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阴间的县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福惠全书》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
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青山王,其庙就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

2部属编辑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
城隍城隍
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如头城城隍庙则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司。唯大抵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
三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
七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注寿司。
八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财神司、注寿司、功过司。
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良愿司、查过司、文书司、地狱司、功曹司、掌案司、检簿司、驱疫司、学政司、典籍司、罚恶司、注福司、注寿司、督粮司、巡政司、感应司、保安司、仪礼司、稽查司、赏善司、提刑司、考功司。
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功曹司、功过司、注福司、瘟疫司、感应司、罚恶司、功考司、记功司、事到司、监狱司、巡察司、赏法司、刑法司、察过司、见录司、来录司、警报司、赏善司、库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
廿四司:阴阳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组廿四司,为采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来。
廿四司:阴阳司、任免司、感应司、差捕司、讯问司、府库司、科甲司、农啬司、匠工司、商贾司、钱银司、幽冥司、纠察司、婚娶司、子孙司、医药司、寿命司、功过司、曲直司、监狱司、兵戎司、运途司、文书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组廿四司,司名皆为对偶,相当骈俪,文艺程度较高;且各司之职称,皆为民众所求而设定。

3演变编辑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
东南三大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城隍庙城隍庙
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州城隍陈文龙、福建省都城隍周苛、芜湖城隍徐盛、柳州城隍柳宗元、苏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苏缄、南昌城隍灌婴、绍兴城隍庞玉曲沃城隍申生、济南城隍铁铉、郑州城隍纪信、和县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萧何、杭州城隍周新、台南小南门城隍朱一贵
在台湾,许多中国大陆原乡的城隍,得到本省人的虔诚香火,立庙奉祀:如安溪城隍、霞海城隍等。
在台湾,虽然台北的省城隍庙的城隍称为“省城隍”,但在1891年,清朝官方即升格新竹城隍庙的城隍为省级的城隍。此外,台南市台湾府城隍庙,以其为最早之官建城隍庙,并且台南为明郑王朝之首都,故亦号称省城隍等级的“威灵公”。三庙信徒各以其历史为荣,自认所奉之城隍爷位阶最高,颇见争议。

4封号编辑

依明朝官方“城隍阶级封号”的说法:
京师城隍(王爵,福明灵王)
都城隍(公爵,明灵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灵佑侯):掌管州
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
境主 若无城池的街道、行政区欲奉祀守护本地的神祇,则不称城隍, 改称“境主尊神”。
明太祖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1368年2月7日),“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应天府(今南京市)的城隍神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府的城隍神是“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中都临濠府(即凤阳府,现安徽省凤阳县)的城隍神是“承天鉴国司民贞佑王”,太平府(现安徽省当涂县)的城隍神是“承天鉴国司民英烈王”,和州(现安徽省和县)是“承天鉴国司民灵护王”,滁州(现安徽省滁县)是“承天鉴国司民灵佑王”。京都以外的五位城隍,都是正一品。这一都五府州以下,府城隍“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被封为正二品,州城隍“鉴察司民城隍威灵侯”为正三品,县城隍“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为正四品。

5起源编辑

城隍城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刘邦得天下称帝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据今已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周瑜和城隍庙要早四百年。
唐朝时,汉族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6奉祀编辑

立庙

城隍城隍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杨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
西安城隍庙西安城隍庙
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
城隍城隍
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候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建筑雄伟堂皇的城隍庙,从前的新加坡也继承了处处有城隍庙这一传统。 从前新加坡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芭,通常这些山芭都设有一座城隍庙,村民相信它能为大家消灾、解难、赐福,是村民生命、财产的守护者。山芭的被征用和重新发展,联合庙出现之后,城隍庙的数目才锐减。以前的城隍庙地方性很强,香客大都是住在庙宇所在及邻近地区的居民,现今这个地方性已打破了,不管哪一座城隍庙,香客都可能来自岛国各个角落。现今的城隍庙除了满足香客的心理要求外,也是过去的山芭村民联络情感的场所。

祀日

奉祀城隍神,据《诸神圣诞日玉匣记》,明代定五月十一日为 
城隍
城隍(3张)
都城隍圣诞日。不过,由于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于民,例如苏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们的生日也并不一样。因此各城隍庙的圣诞之日也不尽相同。旧时于清明和中元之日,还有将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庙,全副仪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举,民国以后在中国大陆已废,但是在元旦,春节以及每月朔望之日,进城隍庙烧香奉祀,祈祷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这些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
城隍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府城隍庙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舍。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府城隍庙戏台上例有一场木偶“鲁戏”。因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只得进城隍庙看“鲁戏”当“守岁“。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分别送给那些穷苦人。

7国内祠庙编辑

兴化庙

在原莆田县内,有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位于城内长寿街庙前巷的兴化府城隍庙,由照墙、外埕、大门、甬道、仪门、中门、正殿、后殿及两厢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24亩(一说18亩),与兴化府衙,莆田县衙一样大,为莆田五大宫庙之一;主祀城隍大神陈瓒,俗称城隍爷。该庙现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庙

莆田城隍庙除了兴化府城隍庙外,还有建于府城隍庙之后的莆田县城隍庙,元至正十三年(1353)兴化县由游洋迁往的新县城隍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卫后建的平海城隍庙,建城后建的吉城隍庙,为怀念故国宋在南门建的浙江城隍庙,南宋末年二少帝南渡福建后建的华亭仁和城隍庙。清康熙五年(1660)沿海截界,莆禧民众被迫迁往涵江凤岭、鲤江城隍庙废,他们于此重建庙宇,亦名鲤江城隍庙;复界后,他们迁回莆禧,重建其庙宇,涵江鲤江城隍庙保持不动,现为涵江区一所著名的道观。

永宁庙

城隍城隍
永宁城隍庙位于泉州城东南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街。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为当时永宁卫城的附属建筑;清道光十五年(1835)扩建,光绪年间(1875~1908)进行大修。现存为清代建筑,1992年加以整修。庙坐北朝南偏西,三进、五开间、重檐歇山顶,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後殿和左右两厢房组成,主祀忠佑侯城隍爷,配祀二十四司、四大将军、三夫人以及役吏差官等,建筑宏伟壮观,规制完备,且石雕、砖雕、木雕工艺颇为精美,是泉州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在全省亦少见。
庙内外还保存有清道光十五年的重修碑记1方、序碑1方、民国8年及12年摩 崖石刻3方。
永宁城隍在石狮、厝上都有分炉,且传播到台湾,在闽台两地有较大的影响。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唐时称「高亭」,宋时称「凉恩亭」。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设立卫城,辖今崇开、厦门、金门一带海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现永宁隶属晋江县。1989年石狮市成立,划归石狮市管辖。现辖永宁、沙堤、梅林、港边、外高、浯沙、金埭、下宅、郭坑、山边、後杆柄、院东、郭宅、塔石、西偏、洋厝、前埔、西岑、子英、沙美、新沙堤二十一个行政村。

邱县庙

邱县旧治邱城内西南,逼近西门,城内街北。明天顺年间,县丞唐映建。明隆庆年间,知县沈宗杲重建,有正殿、寝室、两廊、仪门,门左为土地祠,南为钟楼,门右为寄魂祠,南为鼓楼,前为大门。1665年(清康熙四年),知县张珽重修,金碧辉煌,炫然夺目。对门增置戏楼一座,每月朔望,长吏拜礼致敬,诣香神前。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知县阎大绶倾其家产,治理邱县,爱文才,礼贤士,重教化,在任十年,殉职于邱,百姓传颂亡灵为“邱县城隍”。[1] 

8文学形象编辑

蒲松龄《考城隍》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
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阅微草堂笔记》城隍惩醉奴
幽明异路,人所能治者,鬼神不必更治之,示不渎也。幽明一理,人所不及治者,鬼神或亦代治之,示不测也。戈太仆仙舟言:有奴子尝醉寝城隍神案上,神拘去笞二十,两股青痕斑斑。太仆目见之。
阴阳水火不能相容,人能够分清的,鬼神不必要去管,以表示敬重人。明暗同一准则,人不能正确处理的,鬼神有时代为处理,以防止意外。太仆寺卿戈仙舟说,有个奴仆醉倒在城隍庙的神案上,被神捉去打了二十大板,伤痕累累,戈仙舟曾亲见现场。[2]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水(隍)庸(城)的祭祀,城隍神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垒土修筑的高墙。“隍”《说文解字》释为“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易经·泰卦》说“城复于隍”,意思是城的周围再修筑护城河。《梁书·陆襄传》:“襄先已帅吏民修城隍以备御。”这句话的意思是:陆襄事先已经率领吏民修筑城墙和护城河,以防备敌人的进攻。这里出现了“城隍”一词,可见“城隍”的本义就是城墙和护城河。

  “城隍”怎么又变成神了呢?这和古人当时的认识有关。古人认为凡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地方,都有神灵管理护卫。天上有玉皇,海里有龙王,江河有河神,陆地有土地爷,连每家做饭的厨房都有灶王爷……城镇是人们居住活动的重要场所,当然得有个神灵来管辖、守护,于是城隍爷就成了护城之神。

  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距今已近千年。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这个人就是明弘治年间开州知州李嘉祥。

  据明《嘉靖开州志》载:李嘉祥个子不高,貌不惊人,却一身凛然正气。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勤政为民,重视农业生产,办事雷厉风行。李嘉祥任开州知州时,开州领东明、长垣、濮阳三县,州治在如今的濮阳县城,相当于而今的地级市。

  李嘉祥为官清正廉洁,处事机敏果断。他上任伊始即下令拆毁境内所有淫祠佛寺,革除民间陋习,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他关心人民生产生活,亲近百姓士卒,体察民生疾苦;处理政务能洞察奸邪时弊,严惩作奸犯科之徒,弘扬了社会正气。李嘉祥还追慕圣贤之道,严于督导学子,教化黎民百姓。一时间开州的政风民风为之大变

  在任期间,李嘉祥见城池年久失修,城墙多处损毁,四座城门濒临倾塌,城内居民为此惶惶不安,便决定修葺城池。他利用农闲时动员百姓疏浚了护城壕沟,加高加固了城墙,修复了四座城门并架起了层楼,气势巍峨,蔚为壮观。

  明正德年间,河北冀州发生动乱,乱军连续攻陷数十个州县,声势浩大。及至开州,见城池高大坚固,竟知难而退。开州城得以保全,城内百姓免遭涂炭。

  而后,濮阳遭遇黄河泛滥,河堤决口,李嘉祥又亲临决口处抢险,将乌纱帽抛入决口,以示堵口决心。吏民在他的带领下,终于堵住决口,保住了百姓的生命财产。

  李嘉祥离任后,百姓深怀其德,向朝廷上万民表,请求将李嘉祥封为开州城隍。后李嘉祥卒于南京任上,开州百姓的请求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于是乡绅们带头捐款捐物,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重新修建了气势巍峨的城隍庙,在大殿内塑了李嘉祥像。从此开州的城隍神就成了李嘉祥。

  神能保佑人,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愿望,一种信仰,谁又真正领受过?而一位好官造福百姓,却是人们的亲身感受。濮阳人民爱戴李嘉祥并把他奉为神明,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李嘉祥的生日是九月九日,此后的每年九月九日,开州百姓都在城隍庙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年复一年,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城隍庙会,这就是濮阳九月大会的起源。到了清代,正式规定每年九月初九至九月十五日为濮阳古庙会。

  濮阳九月古庙会影响越来越大,京津、沪杭、邯漳、汴洛等地商贾,都云集濮阳,从而加强了濮阳的物资文化交流,李嘉祥的名字也随之传播到全国。

  濮阳城隍庙解放后曾一度成为濮阳地区公安处的驻地。1954年濮阳地区撤销,又成为民居。其间多有拆除改建,已很难看到原来的面貌。2004年由城隍庙村民委员会、民生居民委员会发起,村民和民营企业踊跃捐资,在原址重建了城隍庙。

  重建后的城隍庙,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的原貌。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山门、戏楼、大殿、寝殿。山门前是石雕照壁,壁背面刻有重修城隍庙记。进入山门便见一匾额,上书“聚仙台”三个大字。转过去就是大戏楼,书香戏楼对面便是城隍庙的主殿,里面正中供奉的城隍爷是一座金色铜像,头上戴有官帽,模样颇为威严。据管理人员讲,这就是李嘉祥的人格神像。大殿正上方有“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城隍庙的左右两侧,分别坐落着钟鼓楼、望乡台,酆都、财神殿、道宝斎、功德阁等建筑。里面分别供奉着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火神爷、土地爷、吕洞宾、无量老母等各路神仙以及勾命小鬼白无常等阴间鬼神。另外,庙内还供奉着传说中的神农氏,汉末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北宋宰相寇准,被百姓誉为青天大人的包拯,回民著名清官海瑞等,济济一堂,好不热闹。这也可算是濮阳城隍庙的特色之一吧。

  濮阳城隍庙还有与其他城隍庙另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土地爷与勾命无常同处一室。这也许蕴含着虽然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的意思。

  濮阳城隍庙历经千载,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题咏留记者甚多。明正德年间杨怀,嘉靖年间南京礼部尚书王崇庆,清代知州李符清,民国时期的徐再云、王朝聘、李渠久等题写的诗文,史书均有记载。

  现存石碑数通,有宋代刻有“濮阳城隍庙”篆字的七尺碑,清代康熙五十七年各乡会首集资碑等。另外还有明代石狮两对,明代石坊部分构件。这些文物以及新修复的濮阳城隍庙,都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当妥善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