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生水起:内陆股市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掠夺场

 昵称16910889 2015-08-06
文/风生水起:
       内陆股市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掠夺场,只要有一丝机会,管理层和上市公司就会想尽办法捞钱(说的冠冕堂皇一点就是融资),而这些圈钱的公司中真正能给投资者高回报的寥寥无几.

       扩容太快对股市的压力是不言自喻,每当由于扩容导致大盘走弱,股民都会很自然地把矛头指向管理层,殊不知其根源还是在股民自身,没有股民的推波助澜,管理层只怕也不敢这么肆无忌惮吧.在我看来,多数股民都是贪婪且倾向于投机的,大都想趁着市场好捞一把就走人,所以不管之前受过什么再大的伤害,只要股市呈现出赚钱效应,都会乖乖的把手中的钱投入到股市.管理层自然是摸清了股民这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心理,所以对市场简直是调控自如.股民发现自己屡被市场愚弄后,彻底对股票丧失了信心,于是管理层开始描绘出种种美好的蓝图,再加上媒体和机构的一唱一和,用不了多久股民便好了伤疤忘了痛,完全沉浸在赚钱的兴奋当中去了.就当全体股民为这个市场开始欢呼雀跃的时候,管理层也就不再客气了,毕竟咱们的股市主要目的是为了融资,不趁现在行情好的时候多圈点钱,以后只怕就没这么便利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个道理管理层还是相当清楚的.只是可怜了那些倾其囊中所有投向股市的老百姓,有了他们的支持,政府脸上光彩了,上市公司老总的身价提升了,基金经理的腰包膨胀了,而股民赚钱的幻想则再次破灭了.

       原本以为经过四年的熊市后,内陆的股市应该会发生一些本质上的变化,至少上市公司的诚信度和对股民的回报要改善很多,但现在看来除了在规模上比以前扩大外,股市的本质仍旧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如果你希望在股市里能长期有所收益,就得学会时刻保护自己,不能轻信于管理层和任何机构.在投资的时候做足功课,找准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并随时克服贪婪和恐惧.


文/风生水起:
自从开博之后,每个周末在博客上写投资周记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习惯,写这东西的初衷本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投资历程,但是网络又是个公众媒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访问我的博客,我的文章似乎有些偏离最初的轨道,不再是为自己而写了。由于投资是个极度敏感的话题,有时候我的一个想法或是某一句话就有可能对其他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所以我在写周记的时候必须处处谨慎,而不能象以前那样畅所欲言。有时候我也在想,博客上的投资周记有没有延续的必要?每到周末,不管有无空闲,我都会整理一下头绪认真的去写。只是有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感慨要发,但为了“交差”还是搜刮肚肠把文章给拼凑出来,而翻来覆去的那几个话题,让我自己也心生倦怠了。不过既然坚持了这么久,我暂时还不想中断这个习惯,但在形式上会进行一些变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做模板式的嵌入,也不再过多的谈论行情和个股的操作, 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投资心得上。
    股市是个致富的好场所,但没有足够的付出是不可能有很高的回报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而读书和思考则是加强内功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吸收投资大师们的一些精髓,可以避免自己少走弯路。本周我开始重点阅读美国晨星公司的股票分析负责人帕特.多尔西的经典《股市真规则》,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且实用性很强的书,能很清晰的让你学会如何去分析上市公司。有意思的是,书中很多观点与我目前的投资理念竟然十分吻合,比如在谈到公司竞争优势的5条途径时,我发现我目前的3个股票全部都能对号入座,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目前的持股信心。

文/风生水起
长期以来,很多国内的投资者都以巴菲特为楷模,对这位顶级的投资大师进行深度剖析,有些人可能对巴菲特的成长经历和投资理念研究的较为透彻,加上这几年也在股市取得了一定成绩,于是就自诩为巴菲特的忠实信徒,甚至被称作中国的巴菲特。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言论,我都忍不住想笑,且不说中国股市才有短短的20年,就是在已经成熟的欧美股市,这么多年也就出了一个巴菲特。按理说美国的投资者生活环境和巴菲特更为近似,与巴菲特接触的机会也远远比我们多,可为什么同样是在华尔街,却没有出现第二个巴菲特呢?其实,远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格言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如果说仅仅是通过一些书籍,就能读懂巴菲特而且能取得他那样的成就,那么中国可能就要诞生无数个巴菲特了,要知道中国人对书本知识的钻研水平可是全世界一流的!不可否认,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如果一味照搬,就可能就要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毕竟我们和巴菲特所处的历史环境完全不同,我们的思维习惯还有工作状态也完全达不到他那样的层次。对于大多数中国投资者甚至是中国老百姓来说,模仿的能力普遍都比较强,但往往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己的特色。从某种角度而言,股市投资与考试多少有些类似之处,中国人应试习惯寻找标准答案,答题方式尽量朝标准化靠拢;而西方人对所谓的权威观点仅仅当做一种参考答案,更多的是凸显出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除了有巴菲特,还有索罗斯、彼得林奇和约翰·内夫这样不同风格的投资大师。


股市,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
       股市,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很多人带着美好的梦想,兴致勃勃的杀进了股市,但往往事与愿违,长期来看真正赚钱的人只是少数.以前行情不好时,曾经有人说股票如毒品,一旦染上了就很难戒掉,虽然这种类比有些离谱,但仔细想想也挺形象的.但凡买了股票的人,几乎没有一天不牵挂的,有的甚至从早忙到晚,白天盯盘,晚上上网看新闻和股评,对股票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只可惜,这种投入不一定就能带来对等的回报,尤其是像今年(2008年)这种行情,能够在股市里捞到利润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都去畅游伤心太平洋了.可就是这个让多数股民都倍感伤心的地方,却总是带给人无限的期望,无论是投机客还是投资者,都对股市痴心不改,即便有人亏损累累,也会心甘情愿的追加投资.其实,对股票痴迷并没有什么错,只是选择的对象一定要好,而且要和你般配,否则一旦痴心错付,那自然也就徒留伤心了.假如你找到了合适的投资对象,并坚持和他一起共度难关,等到苦尽甘来之时,相信那份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都体会不到的.

       股票是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除了给人带来巨大的财富预期之外,还因为其变幻莫测的走势和跌宕起伏的悬念令参与者永远都不会感到乏味.我曾经和几个朋友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观看股市盘面就好比欣赏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剧情,剧情时有高潮,时有平淡,既能带给你兴奋和愉悦,也能给你带来忧郁和悲伤.正如精明的导演不会让观众猜到剧情的发展一样,股市这部大片也不可能按投资者的预期来演绎,当股市的走势与广大投资者的预期有所背离时,大家通常会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尽管我们能找到各种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真实的原因却很难浮出水面,始终就像一个谜团萦绕在普通投资者心中.

       其实有时候我也比较奇怪,很多人涨的时候不卖,跌的时候也不卖,但却成天盯着行情看,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股价的波动和对大盘的预测上,涨的时候往往会空欢喜,而跌的时候呢却又要饱受身心的兼熬。如果仔细想想,应该会觉得这样很不值,但大部人又无法跳出这个怪圈,这就好比有些人拼死拼活的赚钱,却没有精力去享受人生,尽管他们也清楚这样可能不值,但努力赚钱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一旦摆脱这种状态可能就有些无所适从了。

认真的眼睛
       对喜欢研究企业的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有一双认真的眼睛,这样才能通过一些细节捕获有用的信息.很多人经常和我说:你的信息面真广,知道那么多企业的消息.其实说到底,我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网络,只不过我搜集信息时比较有序,也比较认真,不放过任何可以抓到的机会.比如我投资的企业,大体都是我较为熟悉的电子信息行业,一是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入手,二是研究多了,对行业的一些经营规律也会相对有所了解.就拿大华股份来说,我先是通过反复阅读其招股说明书,了解到这个企业的经营特征,同时从相关的行业网站和论坛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并且从他的同行和上下游厂家入手,把他的一些经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下来对企业的经营相对就会有底.当然,如果再借助自身的一些优势,对企业的管理以及战略进行密切监控,同时结合自己的股票常识和投资经验,相信不管风吹浪打,你都会胜似闲庭信步了.

千万别和股票谈恋爱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别人说,股票就是用来炒的,千万别和股票谈恋爱,可这话说着轻松,真要面对时就有点难了,尤其是那些性情中人,在股票投资这条道路上往往会摆脱不了一个“情”字。有的人是一见钟情,看到某只股票一下就喜欢上了,仿佛他就是两市最好的股票,于是迫不及待的重仓甚至全仓买入,这样往往会造成投资上的盲目,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股票并不是像当初想像的那么好,慢慢也就会失去耐性。对于成熟的投资者来说,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对要少很多。而另一种“情”则是日久生情,持有股票就形同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一样,随着时间的积累,感情也会逐步加深,于是慢慢地你看到的只是股票的优点,对他的一些不足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是发现了也不以为然,就像我们能容忍朋友的缺点一样。一旦掺杂了这种情感,我们就很容易对正常的投资行为造成干扰,有时候明明发现了更好的投资品种,或者是很确切地知道股价在某一个时期内不会有作为,但却因为用情太深而不愿意换股。记得去年我在清仓航天信息的时候,有两个朋友随后也跟着清仓,事后他们告诉我他们下了很大的勇气才卖掉股票,而且清仓前后都是彻夜未眠,因为拿了好几年的股票,一下子就这么丢了,觉得很难受,就像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一样。按理说,作为理性的投资人,是不该将这些情感因素带进股市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决策上的优柔寡断,也会注定让自己在这条路上走的很辛苦。

有些股票不太适合与他们谈恋爱
        回顾这几年的股市表现,我发现有以下一些股票还是不太适合与他们谈恋爱的:

    1,超级大盘股。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有人说了这样一个笑话:恋上中石油,吃饭要发愁;银行投工商,利润全泡汤。从我的投资生涯来看,我极少参与超级大盘股,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超级大盘股需要较大的资金去炒作,通常只有在特大行情时超级大盘股才会有上佳的表现,尽管目前国内的资金流动性仍严重过剩,但并不代表会永远保持这种状态,一旦资金的供给出现问题,要把这些巨无霸炒上去,难度就相当大了;其次,这些超级大盘股企业规模都非常大,由于本身的基数已经不小,要想实现连续的高增长也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大企业的子公司和项目都非常多,你很难保证每个子公司和项目都呈匀速发展的态势。即使有部分项目能带来很好的收益,但由于总的盘子过大,摊薄到每股收益上可能就不太明显了,甚至还有可能因其他项目的拖累被抵消掉。而相对来说,小股本的企业机会则要多一些,一旦某个新产品得到快速推广,在每股收益的体现上就是非常直观的,而且在整体行情不是很乐观的前提下,小盘股也可能存在着局部走牛的机会。综合来看,小盘股只要企业一直保持增长,哪怕你在牛市顶峰以高价买入,未来几年也有可能解套获利。比如2001年用友软件上市时正处于大盘见顶时期,即便你是以上市首日最高价100元(相当于200倍市赢率)买的话,在06年就会解套获利,在07年股价复权就会高达300多元。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大盘股都不值得长线投资,像万科和中兴通讯这种股票给投资者的回报还是很丰厚的。

      2,强周期股票。周期性太强的股票肯定不能和他谈恋爱,只能投机性的参与一把,比如有色、远洋运输、券商等。

      3,无实质业绩支撑的垃圾股。垃圾股往往会因低价和重组预期以及其他种种题材而得到市场疯狂炒作,但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重组,未来几年不能给主营业绩带较大的改善,则很有可能让你反复坐电梯,甚至会让你倒贴。

      4,估值过高的“伪成长股”。有不少企业在上市时,往往会进行过度包装,以“高成长”的姿态出现在这个市场,从而获得过高的估值,比如07年上市的广陆数测以及01年上市的长江通信即是如此。这类股票在小盘次新股里居多,一般的投资者也很难辨别真伪,不过相对于前几种股票而言,这类股票给投资者解套获利的机会还是要大一些。

      所以,要想让你的长线投资获取好的收益,选择好的对象是非常关键的,只有把这个前提工作先做好,然后再坚持,才会有好的效果。很多人之所以没有信心坚持到最后,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对选择的投资对象有所怀疑,当股价长时间低迷时,往往会认为是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自己对选择的投资对象有足够的信心呢?我觉得还是需要扎实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而不能单纯去听消息或者跟某些你认为的高手操作。
     就以大华为例,我来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会坚持到现在。
     首先,这只股票是我自己选出来的,而不是听任何人介绍或者有什么消息。
     其次,在介入大华时,我认真分析了企业的管理、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通过和其他中小盘成长股的比较,我认为他的估值始终是偏低,相对来说风险要小很多。
     第三,由于我在电子信息行业方面的调研有些优势,加上这些年在电子行业股票研究上的经验积累,我对这家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真实经营情况总体上还是能了解到的。
    第四,在去年年底公司业绩出现修正和年报送股预期落空时,我对企业的诚信度也产生了质疑,但我在买入股票时也已经做了最坏打算,因为按照我历年的经验来看,即便万一我对企业看走了眼,这么小的股本还是具备很强的炒作价值,解套赚钱肯定不是问题,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当然,为了慎重起见,我还是特意去公司看了一下,主要是想了解一下管理层的态度和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从浙江回来之后,我对大华的信心增强了不少,从4月下旬至今没有卖出一股,信心的来源一方面是我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吴总。其实我和吴总的接触并不多,只是见过一次面,另外通过几次电话,而且我也从来不去问股票走势、业绩有多少、是否送股这些问题,通常都是就企业经营和发展上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咨询。实事求是的说,吴总和我交流时并没有直接给我多少信心,相反谈了不少公司客观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一些困难,但通过几次接触,我感觉吴总虽然比较低调,但是个很坦诚、务实而且能力很强的人,和我接触到的其他上市公司的董秘相比,吴总对公司经营业务的熟知程度明显要强很多,尽管他没有说大华如何如何好,但我从他的言语中能明显感觉到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很强的进取精神,有这样的高管在,而且还被能受到老板器重,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懂得放弃和懂得珍惜
       我周围很多的朋友,都觉得我过的很快乐,但他们却很难明白,我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这种快乐的状态,就在于我放弃了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大学毕业,我放弃了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机会,选择了青岛这座二线城市,虽然青岛远不如上海繁华,发展的机会也要少很多,但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朴实的民风让我倍感舒适和温暖;上班后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单位也深得领导重用,事业算的上是蒸蒸日上,不过仅仅工作三年,我就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单位,尽管当时有着诸多的优越感和便利条件,但这种生活让我有些身心疲惫,最终我还是放弃了许多同事都眼馋的机会,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虽然这条路刚开始走的很辛苦,但通过多年的摸索和付出,不仅让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保障,也让我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且充实。事实上,在股市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学会去放弃一些东西,比如每天的热点虽然看着诱人,但未必就对你合适,如果你不能有效地去把握,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弃。只有放弃了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投资机会,我们的投资环境才会变得纯净,这样我们在股市里赚钱也就相对要简单。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原本很宝贵的东西,都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其价值,或者因为得到时太容易,也就不懂得去爱护和珍惜。比如我们本来拥有一个清新的自然环境,可是却因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于是再想拥有当初那么美好的生活环境已经很难成为现实。再比如说,我们本来是有个健康的体魄,可是很多人为了追逐名利,长期糟蹋自己的身体,等到身体出现状况时,再多的名利可能也难换回当初的健康了。有时候看着人们在这个世界里整日奔忙,为了让自己今后过的更好,宁可抛弃身边唾手可得的幸福,可是随着年岁的日渐增长,虽然有些以前不曾拥有的东西得到了,但很多人并没有幸福感,甚至感觉还不如从前快乐。再把话题转回到股票上,据我了解,不少股民都曾经拥有过不少大牛股,如果当初他们懂得珍惜这些股票,好好守住自己的筹码,可能最后累计下来有着不菲的收益,只可惜就在他们低价买进这些大黑马之后,却成天幻想多赚钱,想去把握住市场里的每一个机会,于是终日在股市里忙忙碌碌,反复折腾,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最终一算账,却发现反倒是当初持有股票不动更为划算,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很多人都比较佩服我的眼光和耐心,事实上我也是一步一步总结和积累才做到这样的,其实也是有过先例的。
     05-06年的时候是个大牛市,当时我特别看好双鹭药业这只股票,经过仔细分析,我觉得这只股票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只是在整个06年双鹭的股价波动都很小,始终在一个小的范围来回震荡,而那年的行情又特别好,我重仓的航天信息也处于比较好的上升态势。所以我并没有急着建仓,计划把航天信息做的差不多后,一旦双鹭启动我就立刻把资金切过去。可惜事情并不像我预期的那么顺利,到07年初,双鹭很快就启动,股价出现快速上涨,而这时候航信的表现也比较强,就这样一边是股价涨的太快我来不及买进,另一边也是股价强劲上涨我不舍得卖出,最终还是选择了持有航信而放弃双鹭。07年春节之后,这2只股票的走势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双鹭一直往上,从06年底的14块多一口气涨到08年2月的100多,即便是08年大熊市仍旧有30%左右的涨幅,相比之下,航信的表现就差的太多。这个事例就给了我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如果一只高成长的小盘股,你能确定他未来的成长性,宁可牺牲一些机会成本在里面等候,也比启动之后再参与要保险得多。假如我在06年初10元附近就建仓双鹭,即便是错过了一年的大行情,但后来一年近10倍的上涨则完全可以弥补前一年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刻的经历,我这2年对大华才一直不离不弃,我相信真正有潜质的好企业,其内在价值最终都是要通过股价体现出来的,前面没有涨的利润,未来几年或许会加倍甚至超额返还给你。

     选对一只好股票比预测大盘和设置良好的买卖点位要重要的多。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早早的就踏上了研究企业的这条光明大道,其实当初这样选择并没有人指引我,也没有参考什么经典著作,纯粹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反映。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进入股市后也是从K线等技术指标着手,无奈对这些东西始终不开窍,又没有任何兴趣,所以才转而去研究企业的基本面,只是没想到这条路越走越宽,而且越来越上瘾,现在与其说我是对股票有兴趣,还不如说我喜欢研究企业要更为确切一些。

      如果一家在某个细分领域占据优势的小企业,本身有着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同时所处的行业又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你持有个3-4年可能会取得超预期的回报。以我投资的股票为例做个简单的假设:04年以10万元投资航天信息,08年退出获得9倍的投资收益;随后用这90万投资大华股份,目前大约是5倍收益,假如到2012年大华股份在目前的价格基础上再翻一倍,那么当初的10万到2012年就已经增值到900万。如果以这些资金,在12年从大华股份退出后再抓一只4年涨10倍的股票,那么到2016年当初的10万就可能增值到9000万,也就是说12年的时间仅仅3只股票,就可能让你实现从10万到亿的目标。这虽然只是个假设,但实际上真要做到也不算太难,只要你选对股票,耐住寂寞,或许就是件很轻松的事。所以,对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这些小企业,如果你运用的不好,可能会让你的资金很快就打水漂,但如果你合理有效的去捕捉里面的机会,就很容易做到人们常说的“财务自由”的生活状态。

我的一些投资心得
      对于价值投资,每个人的理解好像都不太一样。在有些人看来,价值投资就是像巴菲特那样投资传统意义的消费概念股,而且长期持有不动,所以国内很多人一说起价值投资就爱提苏宁和茅台。另外,作为价值投资最核心的要素--估值,大家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而用市盈率来衡量股票的估值是否合理,则俨然被众多价值投资者达成了共识。倘若价值投资要真是这么简单,那只要略懂算术,就可以在股市里找出潜力黑马,这样赚钱的人也会大把存在了。尽管我一直把我的投资行为也定义为价值投资,但我这种“价值投资”和大家通常所理解的价值投资应该存在着很大区别。有的人喜欢照搬书本,墨守陈规,对我投资过程中的一些操作细节可能无法理解或者不予认可。在我看来,价值投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只要把握住“价值低估时买入,价值高估时抛出”这个本质的东西就行,至于那些操作上的细节,我想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同样一个投资标的,每个人由于认识、了解的程度不一致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且在估值时还可能会受个人偏好甚至情感因素的影响。这就好比现在时兴的选秀比赛中,评委们对选手的评估并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如果大家都参照一个模式去打分,那类似李宇春、曾轶可这样的选手或许就会早早退出选秀舞台。

     在总结了我的一些投资心得之后,我发现我在价值投资的认识跟大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科技股能否成为价值投资的标的?由于巴菲特从不参与科技股,加上国内的科技股良莠不齐,业绩波动较大,于是众多的价值投资者认为参与科技股就是投机,而不属于价值投资范畴。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因为我历年的投资行为就已表明我的立场,对外你可以看看苹果的市值,对内你也可以看看航天信息上市后的表现。和这些人的观点正好相反,我认为在一些新兴的科技领域,存在着很多的投资机会。

2,价值投资是否只能投资优质成长股?长期以来,我们在列举价值投资的范例时,一般都只提那些业绩持续成长、股价逐年递升的优质股,而对于那些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企业,往往会把他们排除在价值投资范畴之外。而事实上,投资成长性的企业应该只是价值投资的一种,每家上市公司都有其一定的价值,只是价值的高低有所不同,只要在股价偏离价值中枢下方时买入,我认为都是一种价值投资的行为。当然对我来说,选择成长性的优质股要更容易一些,那些非成长股的估值和投资机会我并不容易把握。至于选择哪种类型的价值投资品种,则与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以及资金规模有一定关系。这跟我们选择打折商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买进低估的股票和买进打折商品其实是类似的,我在这里打个简单的比喻:我们出去旅游时住酒店,假如说如家酒店打6折,很多普通的老百姓可能就会疯抢,因为他们觉得超值,而那些对住宿条件要求较高的人可能就对此无动于衷,即便价格低至3折他们甚至也不会去住;相反,如果是原价2000元的某高档酒店,价格打对折,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出游人士就会去疯抢,而那些经济状况相对一般或者不习惯高消费的人,仍旧会觉得房价过高不愿去入住。股票投资其实也一样,有人喜欢高价的优质成长股,有人则青睐那些低价垃圾股,所以ST股尽管为那些喜欢高价优质股的人所不屑,但有些却成了大黑马,价格甚至到后来超过了那些高价股,如ST高陶、ST昌河、ST合臣等。尽管这类股票大都存在一些投机因素,但也不排除背后蕴含着某些大众没有意识到的投资价值。

3,价值投资是否等同于长线投资?很多人都习惯认为价值投资就是买进股票后长期不动,这种观点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企业的价值本身就是随着他的经营状况在变化,而股价又是在不断的波动,这两个变量相结合,也就注定了股票的估值会是个动态的过程,而并非一成不变。以600892 ST宝诚为例,这只股票在第一大股东变更之前,他的价值仅限于其壳资源,与ST宝利来这种袖珍股的价值是类似的,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而当新股东以19.35元的价格买入1232万股之后,尽管他的经营没有任何改善,但其估值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对于ST宝利来,其投资价值明显就提高了很多,这也是华宝基金和深圳一家私募大量买入该股的原因;一旦大股东对公司进行重组并有了一个清晰的资产置入方案,这只股票又将有个价值重估的过程。所以在分析任何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时,我们都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而不能刻舟求剑,忽略事态的一些变化。我在股票配置和操作上,也是采取一种灵活的态度,比如某只股票原本就打算持有2年,但公司的经营大大超出预期,而股价又没得到应有的表现,于是我就可能会延长持股时间;相反,有的股票在买入时会做持有2-3年的打算,但如果企业的估值与股价在短期内出现了较大变化,我有可能不到一年就会退出,比如我去年在顺络电子的操作上就是基于此原则。另外,对我来说还有个相对估值的问题。比如A和B这2只股票,如果A的股价目前是10元,我给他的估值是30元;B的股价目前是15元,我给他的估值是50元。假如2家企业的发展都和预期的一致,一年之后,A的股价涨到15元,而B的股价涨到了35元,那我或许就会认为A的估值优势相对B就要突出很多,于是我就可能会卖出一些B转而增持A。比如我在08年出掉航信换大华就是从相对估值的角度来考虑,而最近的一些调仓同样也是这个原因。

4,估值的高低与股价的高低是否成比例?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的表现与其内在价值应该是成正比的,但短期内则不一定,因为本身在股票的估值上大家就会存在差异,再加上机构运作的手法以及市场的一些投机因素,短期内很容易出现估值与股价倒挂的现象。当出现这种状况时,很多人往往会怀疑自己的估值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认为整个股市的估值体系出现紊乱,价值投资已经被市场所淘汰。不过如果我们把时间放长远一点,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自动纠错机制就会产生作用,价值低估的股票早晚都会涨高,而那些高估的股票早晚也会跌回原形,这也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回归。大华股份上市后的头一年,其估值始终远远低于大立科技,股价表现也相对差了很多,当时我曾在博客里说过,“不是大华的股价低估了,就是大立的股价高估了”。欧菲光上市后,我曾对比过水晶光电和欧菲光的投资价值,我当时的观点是“水晶光电的实力和投资价值以及成长性要明显优于欧菲光”。欧菲光一上市股价就比水晶高出不少,而且一路冲高,但一年过去了,这两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截然相反,欧菲光的股价也逐渐在与水晶接轨,而且有被水晶反超的趋势。最近蓝色光标的股价不断创出新高,其市值规模远远超出了省广股份,这两只股票究竟谁该赋予更高的估值,相信未来的一两年市场也会有个合理的交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