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2015年8月1日 第3版 作者:苏报记者 吴秋华 79年前竣工通车的苏嘉铁路贯穿吴江县境南北,约占全线的百分之六十。这条被寄予国防厚望的铁路在开建之初就命途多舛,运营不满8年便尘封在历史记忆中,但却改变了苏州的城市空间格局——复旦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博士后岳钦韬因个人兴趣,从小学起即关注苏嘉铁路并研究至今。他从历史学者的角度,向记者介绍了苏嘉铁路的前世今生以及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苏嘉铁路的雏形初现于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中,后于1907年作为苏杭甬(苏州经嘉兴至杭州、宁波)铁路的一段开建,但因英国的干预而由中方主动改为“沪杭甬”。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京沪、沪杭甬两条铁路因紧邻战场而无法接通,所以在3月间国民政府铁道部就已准备建设苏嘉联络线绕开上海。铁路的开工日期特意选在1935年2月22日美国援华飞行员肖特牺牲三周年的纪念日,可见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几乎所有从南京来往上海前线和杭州等大后方的列车都必须通过苏嘉铁路。上海沦陷前夕,苏嘉铁路又成为中国军队从淞沪战场调往浙江境内阻击日军的要道。所以该铁路不仅遭到了日军的疯狂轰炸,而且成为日本参谋本部为逼迫国民政府谈判而划定的“制令线”,平望的沦陷时间即因日军的突入而早于太仓、昆山、吴江、常熟、苏州各城。而当沿线各地全部失守后,国民政府随即宣布迁都重庆。 有证据表明,日军拆除苏嘉铁路的钢轨、枕木、钢梁并非用于制造武器,而是修复浙赣铁路以发动侵略衢州的战役。另据战后国民政府对日“赔偿委员会”的档案记载,苏嘉铁路被毁的经济损失超法币1000万元,这不仅是当时一项极其重大的财产损失,更使苏州丧失了长三角铁路枢纽的地位,其负面影响延续至今。不过,即将开工的通苏嘉城际铁路将彻底改变这一不良现状。 苏嘉铁路本计划在娄门外设站,后应吴县县政府之请而改在北宋初年被封闭的相门(古称匠门)外。为沟通车站与城内的交通,1935年县政府启动了重辟相门的计划,至1937年1月与该站通往松鹤板场的道路、相门桥(时称新华桥,长度仅次于宝带桥)、醒狮桥一并完成,消逝千年的娄、匠、葑三座东城门的格局也得以恢复。 1945年铁路被毁后,相门站亦遭废弃,但从该站入城的那条道路仍在不断延伸、拓宽,最终于1994年形成了横穿苏州的东西干道——干将路,此后出台的轨道交通规划也首先确定将1号线布置于干将路之下。 所以,如果没有苏嘉铁路,就没有今天的干将路,轨交1号线也将另选线位,而苏州城市的空间形态更将截然不同。 20世纪30年代,拥有铁路,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1936年竣工通车的苏嘉铁路就曾带给吴江这份荣耀,铁路贯穿县境南北,约占全线的百分之六十,如今80岁以上的吴江老人或许还能记起站台旧貌,或曾坐过这趟列车。 然而,开建之初就被寄予国防厚望的铁路在烽火中难免命运多舛:1937年,苏嘉铁路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旋即因江浙沦陷而被日军所占,反而成为日军殖民统治的重要军事运输线,直至1944年被日寇拆毁,运营不满8年。一条74.15公里的铁路从此尘封在历史记忆中。 ……当时坐这趟车出门还能沿途欣赏水乡好风光,从苏州火车站驶出不久西望,只见古朴的姑苏城墙缓缓向后退去,近郭巷处可见宝带桥静卧于澹台湖上,远处是翠色的太湖群峰,进入吴江境内,东南形胜垂虹桥映入眼帘,随后是不绝的运河风光如长卷般徐徐展开,河面波光粼粼、白帆点点,两岸麦黄稻绿,水车农舍。胜墩对岸庄严巍峨的抗倭敌楼、平望的莺湖秀色和平波台、盛泽的红梨妖娆和圆明古刹、王江泾长虹桥高大挺拔的身影一一掠过,到达终点,则南湖烟雨楼已在眼前……(参见岳钦韬《风雨苏嘉铁路》,《嘉禾春秋》2001年) 苏嘉铁路作为一条国防铁路,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难逃战火的侵袭。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由于京沪铁路上海至南翔段运输中断,上海、南京来往杭州的铁路交通全部转经苏嘉铁路,因此这条铁路成为沟通前线与后方、江浙两省以及上海西部外围联络的主要交通线,承载了大量军队武器和逃亡民众。茅盾先生著述:“苏嘉路,贯通了沪杭、京沪两线的苏嘉路在负荷‘非常时期’的使命……但伴着列车一路的,却有一条银灰色的带子,这便是运河。而这善良的运河不幸成了敌机寻觅苏嘉路最好的标帜。”据统计,全线被炸轨道总长为1340米,平望站全毁,苏州、嘉兴两站损毁严重,但在铁路员工的奋力抢修下,铁路仍基本保持畅通。 淞沪会战的三个月中,苏嘉铁路为抵御日寇、保卫上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1月5日,日军登陆金山卫,淞沪会战形势急转直下。日军派出的小分队于14日晨占领平望站,苏嘉铁路被迫停止运行。19日,苏州、嘉兴等沿线各地均被日军占领,苏嘉铁路随之沦入敌手。 日军深知苏嘉铁路的军事价值,为加速进犯南京,1937年12月6日嘉兴至平望段由日军的铁道联队抢修通车。此后又强征沿线民众修复其他路段,至次年春全线恢复通车。 为保障军事行动和经济掠夺的“安全”,日军采取各种措施封锁、保护铁路,在苏嘉铁路沿线修建了很多炮楼。盛泽镇群铁村的史家浜炮楼(也称75号桥日军炮楼)是铁路江苏段目前仅存的一座。史料记载,炮楼建于1938年下半年,由西炮楼(两层)、营房、东炮楼(单层)三个单体组合而成,总面积119.4平方米,曾驻扎日军铁道警备队一个守桥班。由于地处偏僻,后来又被村里用来开办饲料加工厂,因此被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作为历史见证,当地在2002年对该遗址作了修葺,于2003年9月18日对外开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高清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高清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高清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高清大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