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li是个美好的姑娘,生在小城,在北京做独立音乐,随时随地在写诗,加班到深夜回家的出租车上,手机备忘录里,她说写诗是一种习惯,你要看到它带给你无可替代的乐趣。是的,这就跟我也写诗画画一样,纵然我们所做之事在这世界里是如此小众甚至有点另类,可我们做得很开心。十年间我也写了一两百首小诗,可以通过文字、音乐、绘画来表达和沟通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呢?
现在她要众筹一本诗集,我们一起来看看,为还有人给我们写诗去支持她吧:),有诗相伴的生活是明亮的、芳香的、喜悦的,愿我们采撷的诗意可以伴随在你身边。
>>荷香

▲封面摄影/小狮 诗集设计/童大雨
对童年的病态迷恋,制造了这本名为《1986》的诗集。
如你们所想,1986是我出生的年份。这么算起来,我也是快30的人了。赶在30岁之前出这本诗集是种侥幸,确切地说,更是一个告别。我想我不用为“童年迷恋”这样的痴心脸红,身边三十好几仍自称少女少年的大有人在(我是其中之一)。我们从内心到装扮都竭力抵抗着成人世界,像是要保卫那仅剩的纯净之地。即使变态诡异(褒义词)如寺山修司,他在诗歌中展露出来的情感也像个十足的中学生,天真、狡猾,略带幽默感,让人怀疑《上海异人娼馆》那样的电影怎么会出自他之手?
寺山修司将童年喻作宝石,那是闪闪发光的;大诗人里尔克则忠告诗歌新手们,不要碰爱情诗,要写就写童年,那是一座宝藏,有你最熟悉,最怀恋的一切。
所以《1986》是一份来自童年的礼物,像是童年之我紧握我手写下的诗行。这里不乏与童年有关的诗篇,也有童谣式的写作,其他主题则涉及食物、星星、电子乐、男孩(们),还有轮番出场的作家们(大部分是男的,差不多都死了)。香港诗人廖伟棠先生曾评价这些诗歌:“小确幸,大无为”,更多的读者则给了我如下反馈:
“有趣”(+1)
“好笑”(人家又不是说相声的)
“好吃”(吃货间的惺惺相惜)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击掌)
“比你唱歌强多了”(心塞)
“2015最佳”(别……)
“愿意为电子书付2元钱,不能更少”(好像是一笔巨款!!!)
两年多来,我用手机的备忘录写诗,在记事本上写诗,在书上的空白处、餐巾纸、可以写字的任何地方写诗。我所写的文字不能不说幼稚、简单,五岁小孩大概也能看懂读下来;我笔下的故事也多是从日常琐碎中提炼的一点趣味,在茫茫天地间头脑发烧做的一场梦。
两年多来,我写了诗歌就随手发朋友圈、微博,后来做了以诗歌为主的订阅号“斯普特尼克”,接着又在豆瓣阅读发布了在线诗集《浮游集》。除了我个人的成长,我所处的诗歌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诗歌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想想早几年大家提起“诗人”二字是怎样的嘲讽,如今我们更愿意以冷静的眼光来看待诗歌本身。你会发现身边写诗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好多人一直在写,只是此前羞于展示),读诗会渐渐流行,“读首诗再睡觉”、“唯有夜晚,可以读诗”,这些诗歌口号也深入人心。
我就想说,不管读诗还是写诗都是很好玩儿的。其好玩程度大概比得上小时候摆弄芭比娃娃编织小裙子、拉扯蚂蚱腿、用放大镜烧蚂蚁;比得上玩乐队、谈恋爱、辞职浪迹天涯;比得上100万,再多的话我就得思考一下;比得上一整条银河,以及从万年前奔袭而来的星星们;又或是,好玩儿如你;但这都没什么大不了,最好玩的还不就是生活本身?
扯远了,让我再来说一说“告别”。《1986》是我这两年生活的集合,一个年度总结报告,也是我初探诗歌时的多重学习与摸索。这是写诗的必经之路,就像童年时无知无畏的美好,但并不意味着你要停留原地,贪恋欢乐。有胆量,就该往前走。
另一个告别则是,八月初我就离开北京了。费里尼《大路》中的修女说,每两年要换一个地方居住,这样才不会忘了心里的神。我心里有没有神不知道,但如果笃定写作,就该游走四方,体验不同的生活。
感谢我十余年的挚友小狮,天才少女,水彩画一样的封面出自她手。
感谢童大雨,鬼马设计师,隔着千里创作如此复古、精致的诗集设计。
巧不巧呢,我们仨都来自湖南,生于1986,都写诗!
感谢我亲爱的妹妹思翔,我的冤家对头,无师自通地设计了斯普特尼克的logo及周边,梦幻感爆棚。
感谢王老师,学识渊博亦师亦友,帮我细致校对诗集里的每一个繁体字,每一处标点。
感谢我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我喜欢的我讨厌的,当心我都把你们写进诗里。
感谢寺山修司、筱山纪信、Richard Brautigan和Portishead。
写下如此多排比句,“这也太庸俗了”。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诗集《1986》及唱片《Sputnik》

▲订阅号斯普特尼克(sputnik-poem)的logo

▲订阅号斯普特尼克(sputnik-poem)的一款周边。
关于唱片
《Sputnik》是我们乐队于2013年完成的一张唱片,风格为trip-hop。



关于诗集
诗集《1986》设计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轻便的随身版,适宜携带;一个是手工定制版,限量50本,会有作者的签名及特别设计。

▲《1986》随身版封面

▲《1986》手工定制版封面
内页设计采用传统的繁体竖排,搭配摄影师小狮的摄影作品,整体风格以简洁为主。书中单开了几处留白,这是为爱随手写字的朋友们设计。如果你们刚好有灵感,有诗句,欢迎写在《1986》为你设计的留白处,发到订阅号斯普特尼克(sputnik-poem)和我互动。




▲《1986》封底
访谈
提问:黄四
你在哪里出生?
一个湖南小城,那是一个冬天屋里比屋外冷,梅雨季节墙壁会渗出小水珠的南方城市。这里的人都大嗓门,年轻人流行说方言味极浓的普通话。这里豆腐脑是甜的,馒头也是。
第一份工作?
幼儿教师,神奇吗?
北京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儿化音啊,说起话来跟含着颗枣似的,咕噜咕噜。
怎么就开始做音乐了?
很小的时候,我哥哥送了我一把红棉牌吉他,但也没认真学过。真正和音乐结缘是在2009年的夏天,我一拍脑门,下了个做音乐的软件,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以极简、阴郁、儿童化的手法做了三首音乐,发在了网上,还发给了国内外各大唱片公司……赢得了不少好评,一些业界人士还给了我“阴暗童谣”称号。然后就开始玩乐队,解散,再玩儿,再解散,再玩儿……终于“成功”解散了。
为什么开始写诗?做公众账号?阅读量不高为什么还继续坚持?
其实写诗和做乐队差不多同时进行的,甚至好多人是先知道我的诗歌,后来才发现我也做乐队。写诗大概是2008年左右。当你的表达欲过剩,又没什么人可分享的时候,就会开始鼓捣文艺创作,写诗和做音乐都是这样。做公众号是2014年9月的事儿了,我当时有个习惯就是随时随地写诗,写在手机备忘录,或者随身带的一本书,或者笔记本上,写完就随手发朋友圈,当时就有朋友提议我做个订阅号,将自己的诗歌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也能让喜欢我诗歌的人和我有一个互动平台。
阅读量也有高达2万多的时候,但大部分都维持在500-1000。阅读量高当然开心,不高也无所谓,关注斯普特尼克的很多都是诗人、作家、音乐人、艺术家、媒体人等等。诗歌本来就是很小众的表达。至于说坚持,这两个字是我最怕听到的。好多人一提理想,就情怀爆棚,心酸抹泪。与其说坚持,不如说你的爱好就是你的习惯,不要只看到你为它付出的苦与累,更要看到它带给你的无可替代的乐趣。
如何把自己的爱好最终呈现为作品,比如出了唱片和诗集?
一定要有强烈的欲望、勇气以及行动力。就好比当你特别想吃护国寺的螺蛳粉时,就赶紧出门,甭管打车还是步行,只要你出门,你总能吃到。并且你会因为自己为此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倍感珍惜眼前一碗粉。
如何说服别人出版你的唱片和诗集?
我乐队的唱片是在树音乐出的,这个公司比较支持独立音乐。诗集则是独立出版。如果不是要走主流路线,那么签不签唱片公司,有没有出版社给你出书,其实不重要。你完全可以不受公司束缚,独立出版一份自己的作品。
你接下来计划Gap Year旅行,希望这一年的远行给自己带来什么?
在深爱的北京呆了好些年,我特别想去探索都市生活之外的世界,比如农村、山区。这次的旅行会先从西北开始,例如银川,再一路向南走。一想到明年我就三十岁了,三十岁之后分分钟都有可能结婚生子,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所以想出发就趁早,别犹豫。接下来的一年我会在感兴趣的地方生活一阵,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将不同的文化做个收集和对比。
目前诗集《1986》的设计已经全部完成,预计会在2015年8月底发售。
每支持一本《1986》诗集,都会从中拿出5%的费用存入斯普特尼克基金,用以支持诗歌创作、诗歌翻译、以及儿童诗歌教育。希望《1986》只是个开始,之后可以用斯普特尼克基金帮其他诗人出诗集、办诗歌派对,也为孩子们提供一些诗歌读本。
想要了解诗集《1986》的最新动态,以及获取斯普特尼克推荐的诗歌及举办的诗歌活动,可关注订阅号:斯普特尼克(sputnik-poem)。
▼

作者简介 | Lilisay
现居北京。独立音乐人、诗人、公众号斯普特尼克主理人
已发行唱片《Sputnik》,诗集《1986》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