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春满庭苑 2015-08-07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2008-08-28 23:27:01)
标签:

针灸

杂谈

分类: 医学博客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传统针灸学说告诉我们,针刺手法和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浮针疗法的操作也是重要环节,操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甚至浮针疗法操作时更要小心谨慎,因为:①其作用部位仅仅限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刺过浅,造成病人刺痛,针刺过深疗效受到影响;②病变部位各不相同,进针点选择的适当与否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操作手法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能否取得和取得的程度,因此本章的内容是浮针疗法理论和临床之间的桥梁。
很多浮针疗法的学习者都有体会,浮针疗法操作看似简单,但要操作好并不容易。同样的病人,操作好的疗效就好,而操作不好就可能让病人徒受苦痛。因此,请大家重视本章的内容,多加练习,多多思考。

第一节        治疗原则
     浮针疗法是很安全也很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但不能因为其安全就不顾操作常规,也不能因为其有效就滥用。在治疗之前,必须对下面两点,了然于心。
一、        明确诊断
在全面了解病因、病理、病情、病变范围大小、病变位置等情况的基础上,对软组织伤痛的部位、程度、性质等综合分析,从而明确诊断,根据浮针疗法的机理和适应症,确定是否属于浮针疗法的主治范围,这是在临床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关于其机理、适应症等将在有关章节中论述。
这里,要求大家知道的是,浮针疗法并非对所有的软组织伤痛都有好的疗效。在没有见到病人,没有检查之前,不要作出承诺。甚至已经在别的医院明确诊断的时候,也不能事先保证效果,因为命名同样的疾病,可能有着不同的疼痛程度,不同的疼痛性质,位置也不同,范围也不同,效果就可能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同病不同症,效果不同,同症不同病,浮针疗法的处理方法和效果,可能完全相同。比如,两个同样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一个疼痛局限在肩关节部,另一个痛在手指小关节,那么浮针疗法的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多数情况下,前者效果优于后者。如果同样的手腕疼痛,范围和程度都相近,一个是慢性软组织伤,一个是由于类风湿关节炎,那么对于这一点的病痛的治疗而言,效果可能非常相似。
当然,这并不是说,浮针疗法只需要关心症状,而不管是什么疾病,要是有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作为医生,首先要诊断清楚,才能知道预后,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
二、        因证施法
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局限性,浮针疗法也不例外。浮针疗法对软组织伤痛的适应症,几乎有神奇的疗效,疗效确切,见效快捷,适应症广,用得越好,解决的问题越多,我们认为,可以把浮针疗法当作软组织伤痛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并不是说,它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对浮针疗法的功效有客观的认识。在有些情况下,不排除或者说必须使用中西药物,或者其他的外治方法,如手法、火罐、牵引、理疗等。
浮针疗法相对于别的治疗方法,显得更为简单。因为简单,才显得灵活,才更需要熟练,更需要思考,正像国人使用筷子,而欧美人用刀叉的区别一样。刀叉的使用比筷子复杂,有不少规矩,而筷子使用极为简单,但筷子在餐桌上的灵活程度要远胜于刀叉。学习使用筷子,要比学习使用刀叉难一些,但一旦熟练了,筷子的优越性就大于刀叉。所以大这个比方,是因为我们想让读者们明白,浮针疗法的操作并不是象多数人想象得那样简单。一定要牢记熟能生巧。
   
第二节 浮针针具的结构和规格
    浮针针具(简称浮针)是浮针疗法治病的主要工具,1999年5月12日获专利,专利号:ZL 97 2 46125.6,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虽然浮针疗法的工具是从毫针发展而来,但在浮针疗法临床上,用浮针作为工具比用毫针作为工具有较多的适应症,有更好的即刻疗效,也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因此,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浮针的构造和规格。

一 浮针的结构
    浮针是复式结构(见图2-2-1),分为三部分:
     1 针芯:由不锈钢制成。该部分使浮针达到足够的刚性以快速进入人体。外面包有软套管。针尖呈斜坡形(见图2-2-2)。
     2 软套管及针座:是浮针的主要结构,起关键作用。针芯包裹其中,该部分使浮针同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以利长时间留针。针座是浮针的附属结构,籍此可以固定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见图2-2-3)。
     3 保护套管:为保护针芯和软套管不与他物碰撞产生磨损,同时也为了有利于保持无菌状态,浮针有保护套管(见图2-2-4)。
二 浮针规格
    浮针的规格,主要指针芯的粗细和长短。目前所用毫针的长短(表2-1)、粗细(表2-2)规格分别如下表:
                 表2-1 浮针长短规格表
型号        短号        中号        长号
毫米        24mm        32mm        40mm

                 表2-2 浮针粗细规格表
型号        粗号        中号        细号
规格        0.9mm        0.6mm        0.3mm

    因留置体内的时间长,所有浮针都是一次性使用,必须注意:1存放时置于干燥、无热源的地方;2不得反复使用,以防感染;3针具包装破损后勿使用。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磨刀不误砍柴工,针刺前的准备很重要,一个好的准备,等于成功一半。

一 选择针具
在选择针具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变部位的深浅、治疗的具体位置、病变性质,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正如《灵枢?官针》篇中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用稍长稍粗的浮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至于根据治疗的具体位置和病变性质选针时,一般皮薄肉少之处,病变较为轻浅,如肌纤维织炎,选用较短、较细的浮针;皮厚肉多之处,病变复杂难治,如椎间盘突出症等宜选用长、粗的浮针。

二 选择体位
浮针疗法留针时间虽然长,但留针时可以活动,所以对体位的要求不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严格。但也要注意选择,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
浮针相对传统毫针,粗大很多,如果进针速度慢,穿透皮肤时会产生疼痛。速度愈快,痛苦愈小。施术者用曲伸腕关节的方法,可达到较快的速度。选择体位时,一定要利于曲伸腕关节,也就是“顺手”。初学者在进针前,可先比划,看是否顺手,不然,则调整患者的体位或卧姿方向。
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的进针点。
(2) 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的部位治疗。
(3) 伏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 仰靠坐位:适宜于颜面和颈前的进针点操作。
(5) 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对于颈椎病的治疗,该体位最为常用。
(6) 侧伏坐位:适宜于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操作。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三 明确病痛点
明确病痛所在和病痛程度是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个工作往往为初学者所忽视,常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痛点容易确定,但有以下几点情况应当注意:
①        病痛范围大时,医者必须找出最痛点,病人表达不清时选中央。
②        病痛范围小,尤其是在关节附近或关节内部时,要让患者多次改变关节姿势,以使痛点明确。
③        在颈项躯干部,人体的位置觉迟钝,较难分辨疼痛的位置,这时,更需要医生耐心检查,细细体会指下的感觉,查看是否有条索样、硬结等异常感觉。在查找痛点的过程中,用力要由轻而重,搜寻范围由大而小,一定要找到疼痛所在,然后才能治疗。
④        正常体位时病人不感觉疼痛,医生检查也没有压痛,只有当摆到某一特定姿势时,病人才有疼痛,这种情况下,治疗效果多半不是很好。处理方法:让病人保持那一特定姿势的情况下操作浮针。
明确病痛点,不仅仅需要知道位置、范围,也需要判断何种组织损伤,从而判断预后。
明确病痛点,在浮针疗法的临床运用方面的特色,也是重要的环节。学过浮针疗法的很多朋友都有体会,进针操作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找寻病痛点,而不明病痛所在,草率用针,病人徒受痛苦,医生自毁声誉。
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中,时常需要按压痛点以观疗效,从而决定扫散的时间,因此,在病痛点确定后,最好要做标记。

四 确定进针点
    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几点:
   (1)多数情况下在距痛点6-8cm处(见图2-3-1);
   (2)多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这样便于操作和留针,但要是病痛在肋间,斜取肋间,效佳;
   (3)避开皮肤上的瘢痕、结节、破损等处;
   (4)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5)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节,否则,效果相对地差。
    关于进针点和病痛处之间为什么不能有关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原因可能与关节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少有关系。其实,在经络研究过程中,前人已经察觉到这个问题。在现代针灸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始于1973年,终于1978年的“经络敏感人”普查,当时,一些针灸经络研究者们提出“经络敏感程度”的判断标准被全国同意实施,连同展开全国性大普查的通知一并由当时的中央卫生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业字(73)第125号文件予以公布(见表2-3)。
         表2-3 “经络人”不同敏感类型的统一判定标准
起点
(井穴)        腕/踝关节        肘/膝关节        肩/髋关节        躯干或头部终点        循行的经数
敏感型
(敏感人)                       A>6

B=12-A
                      
较敏感型
              A≥2

B≥3
                      
稍敏感型
              A=1

B=2
                      
不敏感型
              A=1

B=12-A
                      
(根据中央卫生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业字[73]第125号文件规定的统一标准)
由上表可知,当时判定循经感传的标准就是以能不能过关节为指标,说明关节是针灸起作用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位,关节两侧两点生理病理的联系比没有关节的两点相对要弱。从这一点可以反证上述观点,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临床上,浮针疗法有时也可以越过关节起作用。例如,对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疼痛,多采用在腕关节上方取进针点的办法。
如果进针点与痛点在关节内侧(屈面),上述影响要小一些,如果在外侧(伸面),影响要大一些。在关节部位疏松结缔组织少,如果跨关节针刺总是影响疗效,但屈面的疏松结缔组织比伸面的多,因而影响也少一些。也就是说,在伸面尽量不要跨关节,而屈面可以跨,但也尽量不要跨。

五 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对于糖尿病等抵抗力弱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消毒。
   (1) 进针部位消毒  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也可用碘伏消毒。
   (2) 医者手指消毒   施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
第四节 针刺方法
    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

一 进针和运针
    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这几段话虽然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2-4-2),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35?角左右刺入(见图2-4-3),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
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
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及达深度,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2-4-4)。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
1.        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
2.        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3.        操作时间尽量长,一般在2-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每一个步骤不容易。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见图2-4-5),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内。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二 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一般来说,如果针刺方向偏离进针点与痛点的连线超过20゜,疗效即大受影响。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成180゜,效果更不理想。
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浮针疗法的机理阐释清楚很多,而且对几乎所有外治疗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针灸家赤羽幸兵卫氏 、、关于皮内针的研究工作可作参考。因为皮内针和浮针疗法都是与皮肤紧密相关的两种疗法,关于皮内针的论述有助于帮助理解。他在皮内针的远隔治疗的问题上做了这样的临床实验:为避免将实验用针针尖刺深,改用2mm长的环形皮内针,针尖刺入皮内达表皮与真皮之间。结果见到,在同一经脉上用皮内针治疗有效,而且顺向患病部位刺入比逆向患病部位刺入效果更显著。避开经脉的问题不谈,就顺向还是逆向患病部位的问题,赤羽幸兵卫氏的结论与我们在临床上关于浮针疗法的结果一致。赤羽幸兵卫氏是日本针灸史上的大人物,作过很多贡献,但他的这个研究并没有引起针灸研究界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希望今后的研究者们不要忽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的操作方法,而且也是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一个有较大前景的课题。

三 留针和出针
将针刺入皮下运针后,使针留置于皮下称为留针。它是针刺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浮针疗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会复作。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
临床上,一般来说,如果即时疗效不行,留针后疗效也不会提高。如果即时疗效有,但不是很好,比如说疼痛减轻60%,留针后很少会更好,不会到70%,只能变得略差一些,可以是60%,也可以是50%,或更差。
为什么留针可以维持疗效?这与扫散动作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人体的肌肉、表皮无时不刻不在相对运动,一个外来的软套管也在和这些组织作相对运动,就相当于不断地在作微型扫散动作。
在留针时多用胶布贴敷,把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即可(见图2-4-6),为安全起见,进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覆盖一薄层后用胶布贴敷。
传统的布胶布粘性较大,价格便宜,但往往容易引起过敏,可改用创口贴或纸胶布,创口贴价格相对高,纸胶布透气又防水,粘贴时间越久越牢固,价格也不高,可多用。现在市场上有防水胶布,使得即使在留针期间也可洗澡冲凉,但密不透气,胶布下的水汽不能释放出去,时间长了并不舒服,因此,各种胶布请选择使用。在有条件的单位,尽量使用纸胶布,或专用胶贴。
    传统针灸留针时间有较大的盲目性,甚或如《针灸大成?医统?附辩》云,“或问: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拈几拈,另呼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为了消除这种盲目性,我们曾以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为治疗对象,应用正交设计法,以体重、溃疡面积、血浆SOD、LPO为指标,观察比较了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操作方法、针具大小等四个针刺因素在针刺中的作用,在留针时间方面,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个留针时间以10分钟为最佳。但这仅仅是关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留针时间所得出的结论,而对于其他疾病留针时间还有待于大量的工作,而目前临床上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时一般留针10-30分钟,但浮针疗法留针时间要长得多。
    关于留针时间的临床实践,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细完整的统计资料,但据初步观察,我们认为可长达24小时,甚至48小时、72小时,这得到了动物实验的支持,实验表明,留针24小时针刺效果较好,而留针48小时后针刺效果更为明显。这些实验数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浮针对于大鼠就相当于用一棍子捅人体。我们临床体会,对于慢性疾病,一般留针24小时即可,留48小时或72小时,意义并不显著。因此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我们主张留针时间以一天为宜。当然,这里所说的24小时,并非绝对不能变通,大概在那个时间段即可。
另外,留针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病人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病人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口或局部皮肤瘙痒,时间不宜过长。若气候凉爽,不易出汗,病人没有反映不适感,时间可长一些。至于病情的性质与留针时间长短的关系,一般而言,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的病症,如癌性疼痛,留针时间要长;而病情轻浅,病程较短的病,留针时间可短一些。
治疗时需叮嘱患者:
①        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
②        可适当活动,但局部活动范围不要过大,以免胶布松散,影响软套管的固定;
③        活动的程度也不能过于强烈,避免汗出太多,影响疗效;
④        少数情况下,留置于皮下的软套管移动后触及血管,导致疼痛,可嘱患者自行起针或家人帮助,也可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取出;
⑤        局部有异常感觉时,不要紧张,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医生可改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贴等。
在留针达到既定的时间后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拇、食两指拿捏浮针针座,不要捻转提插,慢慢将软管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见图2-4-7)。出针后病人休息片刻即可离开。
出针也可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完成,如果这样,医生必须告知患者:
①        出针是安全的,因为仅仅是一软套管在皮下,几乎是绝对可靠的;
②        进针点处的针孔痕迹一般在一两天内消失,不必处理;
③        少数情况下,出针时可能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2-3分钟即可,如果是皮下出血,一般不需处理,严重者24小时后用热敷;
④        出针10分钟后即可洗澡冲凉。

四 针刺间隔时间、次数和疗程
这里的间隔时间,指的并不是相邻两次针刺之间的时间。和传统针刺方法不同,在浮针疗法中,指从上次起针到下次进针的时间。
从理论上讲,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气候等都应该影响到间隔时间,间隔时间的研究是个复杂的工程,因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得实验室的数据来说明间隔时间以多少为宜。现在我们只能谈谈我们的临床大略观察和经验体会。
浮针疗法所需要的治疗次数要比传统针灸少很多,但也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可以一劳永逸。多数病例需要两次以上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间隔时间以一天为最佳,也就是说,如果今天针刺,明天起针,后天即需针刺。
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将会影响疗效。就象打一场攻坚战,只有一拨紧接一拨地往上冲,不让敌人有喘息休整的机会,才能胜利。
是不是间隔时间再短一些更好?这个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因为在南方,留针期间的不冲凉已经让人勉为其难,起针当天一定要洗澡冲凉,第二天再行浮针疗法,这样病人容易接受。所以,我们一直把间隔时间定在一天。
针刺次数的多寡取决于病痛的进展情况。一般以病人症状消失为原则,甚至,在症状消失后,依旧可以续针一两次,以巩固疗效。
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浮针疗法有耐受性,适应性,不会因为针刺次数多了而疗效下降。因此,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中,一般不讲疗程,只需一鼓作气,连续作战。

第五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因为针体仅入皮下,没有较长时间的酸胀麻等感觉,只是在透皮有瞬间的刺痛,所以浮针疗法比传统针刺疗法更为安全,一般不会出现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但如果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也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治疗的情况,常见者有皮下瘀血及晕针。
一 皮下瘀血
    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富含小血管,皮下脂肪组织少的地方或偏瘦的病人,较粗的血管尚可区分,在针刺时可注意避开,但皮下脂肪较厚处,虽较粗的血管也不易辨认,以致难免被刺破而出现皮下出血。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只要告知病人,消除其顾虑情绪及恐惧心理即可,不必立即起针。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先起针,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有人认为,针刺引起的皮下瘀血,不一定待24小时后才热敷,在1小时后即可热敷或按摩,这种提法可供参考。
二 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现象。晕针时,患者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
    相比传统针灸,浮针疗法的临床更少发生晕针。但也可发生于个别敏感者,以青年女性较多见,尤其是在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对于晕针应着重预防。如初次接受浮针疗法的治疗或精神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适合的体位,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晕针的处理方法: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血压下降,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第六节 浮针疗法注意事项
    浮针疗法安全可靠,疗效快捷确切,但由于人的生理状态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等因素,在运用浮针疗法等治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安全有效的目的。
1.        有传染病、恶性病的患者,或发高烧,有急性炎症患者,不要采用浮针疗法。
2.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过饱、刚刚睡醒时,不宜立即针刺。
3.        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在小腹部针刺。若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也不宜针刺。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治疗痛经,亦不应针刺。
4.        小儿囟门未闭,头顶部勿针刺。
5.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损伤后出血不止者,如血友病患者,不宜针刺。
6.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7.        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相对传统针刺疗法而言,理论上讲,较易感染。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慎防感染。
8.        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9.        针刺的部位一般应选在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部位。关节活动度较大,一般不宜选用,可在关节附近进针。另外也不要太靠近腰带的部位,因为腰带的活动或紧束常影响针体的固定。
10.        根据情况,进针点可以选择在离病灶较远的地方,但浮针进针点和病痛部位之间尽量不能有关节。否则,疗效相对地差。尤其是外侧(伸面),不要跨关节浮针治疗为佳。
11.        治疗消化道疾病,由于腹部皮肤松弛,留针时刺入的针具活动范围较大,方向容易偏差,影响治疗效果,故除了加强固定外,还要嘱患者少活动。同时注意观察,一旦发现针体歪斜,及时予以调整。
12.        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13.        在涂抹过红花油等刺激性外用药的局部,在短时间内不宜针刺。
14.        短期内局部用过封闭疗法,也不宜用浮针疗法。
15.        外观红肿或发热的病痛,如痛风急性期,效果不如外观没有变化的,如网球肘。
16.        留针过程中要嘱咐病人控制运动量,不能出汗。
17.        《灵枢?终结》云:“凡刺之法,??????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气至乃休。”这是对毫针刺法针刺前的要求,即将自身之精、气、神贯注于针上。对于这种要求,在《黄帝内经》中有多篇论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针,必先治神。??????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上,操作过程中,也要讲究“治神”,持针时如握虎一般,精神意志高度集中,不可左右顾盼分散精力,甚至要达到“毋闻人声”之入静状态。因为浮针疗法仅仅作用在皮下,方向要求准确无误,深浅掌握得要好,所以更要强调“治神”。
分享:

17

喜欢

0

赠金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