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心安处即为家

 苏迷 2015-08-08

此心安处即为家(此文已获校庆征文二等奖)

 

此心安处即为家

     文∕杨帅 

 

  一个人游学漂泊,常期待他乡的天空和吾乡的天空一样,有一片蔚蓝的传说。行到烟雨江南,习至苏州大学,方能领略宛若云锦丝绸溢彩流光的历史文化。我的母校——苏州大学,亦如那雪被之下古莲的胚芽,在110华诞的新起点上再度萌发勃勃生机。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有过一句名言,“我的故乡是文化”,是啊,一弯浅浅的海峡可以让骨肉相隔,但却割不断汉民族共同体心理上的文化传袭。百年积淀苏大情,红楼慕尽少年心。正是这灿若星河、绵延迤逦的吴文化使我的内心有了立志报考苏州大学的最初萌动。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本部的苏大清雅而又幽静。穿行于苏大校园,时常能够感受到“风光不与四时同”的错落景致。春分时草木萌发,仲夏时香樟蓊郁,深秋时银杏飘零,隆冬时瑞雪冰清,映和着春兰秋菊的绰约风姿,魏紫姚黄的斗妍争奇,见诸此景,创作灵感亦不由来袭……

  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坐在钟楼前的草坪上,听闻光绪29年落成的钟楼敲响一个多世纪的晨钟,这钟声里饱含着江南曲水清流的动人魂魄,饱含着先辈们救亡图存的民族梦想。举目四望,欧洲古典式的林堂(又称钟楼)、哥特复兴式的孙堂、简朴明快的子实堂以及沧浪之水涤荡尘襟的可园等建筑中西合璧,交相辉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建筑与苏州园林一样风格独具,虽历经风雨却我自岿然不动,风采依旧,正是他们见证了一代代苏大人“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的干云豪气,见证着祖国物阜民康的蓬勃发展。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国第一本大学学报——《学桴》(又名《东吴月报》)也诞生于母校苏大。之所以取名“学桴”正是勉励学子要在无涯学海上扬帆奋进。手捧《学桴》望故国,那个列强眈视,国运危亡的时代早已过去,但追求真理,不断超越的精神还应继续光大和弘扬。先哲书写爱国华章,赤子传承青春作业,于此足见“学桴”二字之殷殷真意。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在苏大学习和生活让我的内心拥有一种独特的沉静。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古琴昆曲……孕育了苏大的明净、柔美、灵秀和智慧。识小者谓之传统文化的风花雪月组成了雅集,识大者谓之漫漫人生的一种态度与观照。

  在苏大求学的这些日子,与同窗倚栏研习探讨,生活上相互关照都让我坚定了脚下的路。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在母校倾力为大家营造的相期努力、敬教劝学的学术氛围中,也使我深切体会到须志存高远,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呼唤。

  百十载溽暑严寒,百十载春华秋实;

  百十载光阴荏苒,百十载紫气晨曦;

  百十载春风化雨,百十载桃李碧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苏大人继往开来,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在学界纵横驰骋,以凌云壮志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当虚掷的假象遮蔽迷离的双眼,我们需要师者纯洁之手为我们拂去云翳,驱散阴霾。我们是一群步伐坚定、探求真知的游学者,在苏州大学这个大家庭里,因为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可以一路俯拾,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悠悠百余载春秋,苏大人沐高风丽泽,重把吴地遗韵旌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