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记叙文的选词炼句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文章的肌肤。一篇文章不管它立意多么深刻,素材多么新颖,构思多么精巧,最终都要靠语言来承载,来表达。语言优美,文章就光彩照人;语言不佳,文章就全然失色。正因为如此,古人早就告诫我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同学们面临升学考试,面临改卷老师,为你的作文穿上一套美丽的“外衣”,以争取老师的青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那么,什么是选词炼句?选词炼句就是在写文章时严肃斟酌、比较、选择,确保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也就是从语言的海洋中选取一个最贴切的词语,选择一个最妥当的句式去表情达意。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他在驴背上反复“'推敲”,才留下一段千古美谈。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让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拍案叫绝。 郭沫若是当代誉满天下的大文豪,可他还因为一个字而尊人为师呢!原来,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原稿中婵娟怒斥宋玉的一句话是:“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练时,郭沫若同演员张瑞芳商量:“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张逸生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一听,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尊称张逸生为“一字之师”。文学大师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选词炼句呢? 很多同学对于选词炼句很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作家的事。这是一种错误观念。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是人的基本素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高考《考试说明》写作部分明确要求作文要有文采。 寻找唯一合适的名词
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这对于我们两个要求,一是词汇量要大,仓库存货多,才经得起挑选,为此,平时必须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二是用时要精选,下笔时要反复推敲,认真琢磨,选择最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那个词。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福楼拜的话一点也不假,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做的。 《诗人玉屑》记载:“郑谷在袁州,齐已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未早也。不若一枝’。齐已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郑谷把诗中的“数”字改为“一”字,正是为了确切地突出“早”字的意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善于写文章的人有时感到自己掌握的内容很丰富,可以写成万篇文章,可是,拿起笔来时却往往感到语言贫乏得难于找到一个恰当的字。事实确实如此,请看: 相传曾国藩早年打仗,很少得胜,有时还会连连失败。因此,给皇上呈递奏章,报告战绩时,显得很被动,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写为“屡战屡败”。可想而知,如此奏章,皇上是不可能给好脸色的。为此,他的幕僚苦苦思索,希望能够写得婉转一些,和缓一些,尽量不要惹皇帝不快。苦思数日,终于豁然了:把“战”与“败”二字调换个顺序,不是很好吗?这样一来,屡战屡败的败军之将曾国藩变为屡败屡战的大无畏英雄曾国藩。由此,曾国藩受到了皇上的褒扬,那位调换二字顺序的绍兴师爷也因此被曾国藩奉为“一字之师”。 是啊,不要以为我们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有些词义还十分接近,随手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语词,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写作中有时觉得用这个词不错,用那个词也很好,用另一个词也可以,就犯难了:哪一个最好呢?值得思索啊! 选择名词: 名词是用来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一般地说,人与事物都有名称,是什么就叫什么,不会出错,也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这话对于张三、李四、山水、树木、大米、猪肉等等当然是对的,因为它们用的都是具体名词。但是,有些事物并不那么具体,所指的对象也没那么直观,如果自己思想上对那个事物认识不清楚,就可能出错。 例(41) A、玉渊潭在北京阜城门外,一到春天,原野铺绿,河水澄清,景色极好。 B、我和刘兵冷战了两个星期,今天终于在张老师的斡旋下,恢复了邦交关系。 C、昨天,我们家召开家庭会议,决定了一个战略任务:明年一定要买下一套房子。 [提示] A、“原野”是什么?一般指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玉渊潭的空间面积可没有那么大,显然是大词小用了,改为“郊野”较为合适。 B、“斡旋”是动词,这里用得太隆重了;“邦交”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用在人际之间,当然是大词小用了。 C、一个小家庭无论多大的事,也用不上“战略”这个词。 例(42) A、我们怎么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前辈呢? B、我们向金喜公司预定苹果500吨,双方签订了合约;我们还向他们预付了两万元订金。现在他们违约,当然得负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提示] A、“前辈”,一般指称年辈长、资历深的人,还活着的人。“先辈”,现在一般偏指已经死亡的前辈。这里,“前辈”应该改为“先辈”。这种属于概念不明确的错误。 B、“定金”指合同当事人为保证合同履行,由一方当事人预先向对方缴纳一定数额的钱款。定金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且定金的总额不得超过合同标的的20%。 “订金”严格地说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8条规定:“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等,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所以,除非合同作明确约定外,合同履行的“订金”作为预付款的一部分,只能抵充货款。无论哪一方不履行,只要将其如数返还给付订金的一方即可。 可见,在法律上,定金比较正式,它既是一种担保方式,又是一种违约责任形式;而订金一般仅具有预付款的性质,不具有担保性质。这也是概念不明确的问题。 例(43)“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随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 [提示]这一段是写旧社会农民受压榨的。“嘴脸”二字带有贬义色彩,用于表示贫苦农民,肯定不妥;后来改为“神色”,就合适了。 例(44)……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脸昂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提示]这一段关键是三个动词“昂”、“摇”、“拗”。“昂”起脸,还说得过去;可是,“摇”、“拗”的动作都比较大,“摇”的“拗”的绝不仅仅是“脸”,所以,后来把“脸”字改为“头”字,扩大了整个范围,就贴切了。 [特点] 锤炼名词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词义大小要适中,如例(41);概念内涵要明确,不能一知半解就乱用,如例(42);词的感情色彩要清楚,别褒贬昏用,如例(43);此外,词的使用场合要斟酌,如例(44)。此外,像“母亲”、“妈妈”之类的语词,也要分别口语环境与庄重场合,妥善选用。 [注意] 很多名词是用来表示概念的,很多概念的内涵并不那么容易把握;有些名词表示的还不止一个概念(如人民万岁、我是人民,两个“人民”词相同,概念不同),因此,对于某些关键性概念要特别留意锤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