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现代汉字从左往右写?

 初心阅读室 2015-08-09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传统汉字的书写顺序和现代不同。无论是对联、古籍中,汉字的书写方向都是竖排左行,而现代简体字,清一色横排右行。

不少人认为这与使用毛笔有关,然而,现代台湾、香港的书籍,仍有不少使用竖排左行。简体繁体的差别也并非关键因素,近年来,繁体横排也更加常见。

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并非孤例。世界范围内,文字书写的方向相当不同,阿拉伯文用横排左行,使用拉丁或基里尔字母的欧洲文字则全都横排右行,不少文字都有过改变方向的经历:

为什么有的文字从左向右书写,有的从右向左?哪一方向更加合理?它和什么因素相关?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随心所欲的方向

左撇子、右撇子、黑人、白人、黄种人……这些因素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单纯从生理上讲,人们并没有明显的阅读方向的偏好。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以法国和叙利亚的儿童和成人为对象,测试他们观察事物方向的偏好。

实验的被试都是右撇子。学者让他们分别画出侧面的人脸、汽车、各种工具、小动物等等,来统计这些画是冲左面,冲右面,还是正面。

比如说,是左面那样(偏左)的比较多,还是右面那样(偏右)比较多。

▍假如让你画一条鱼的侧面,你会向左画还是向右画

实验结果是,两个文化区6岁儿童都并没有方向偏好,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但从8岁开始,法国人开始偏好向左,叙利亚人开始偏好向右。

这和法语、阿拉伯语书写方式一致。

另外的一次实验中,分别给母语为英语、希伯来语的成人看一组有时间顺序的图片(比如,一个逐渐变老的人),并请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讲英语的人倾向于从左到右排列;讲希伯来语的人倾向于从右向左。而讲Kuuk Thaayorre语(澳大利亚一种土著语言)者倾向于从东向西排列,不论面朝哪边。

当然,我们知道,英语从左向右读写;希伯来语从右向左。

这和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曾有学者推测,类似绘画的“右脑”活动,应该产生“向左”的偏好,但试验中并二者没有明显关联。

人们对阅读顺序的左右偏好,更像是由文字的书写方向决定的:读写右行文字如英文、法文的文化中,人们更偏好向左;而读写左行文字如阿拉伯文的文化中,人们更偏好向右。

实际上,不同古代语言的书写顺序并不相同,恰恰说明了人类并无天生对方向的偏好。有的古文字书写方向甚至在今人的眼里相当“反直觉”。非但如此,文字历史演变中方向的变化也很随机,少有普遍规律可循。

顽皮的书写顺序

古代的书写顺序远不止左右横竖四个方向,它们可以随意搭配,甚至转着圈书写。

古埃及的圣书体(一般理解的“象形文字”)就颇为任性:可以左行也可以右行,可以竖写也可以横写:

多数圣书体都是横写左行,但在与图像共同设计的时候,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向则服从于整个建筑框架,阅读的方向根据壁画上人物、动物的象形字面对的方向来确定。

▍埃及壁画中的文字

比如,在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画上,文字基本上是作为绘画的装饰和补充存在的。画面中的文字为了配合壁画使用一种从两边到中间、绕着圈儿读的顺序,横竖左右各种方向都有。

另一种古老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最初是竖写右行,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可能由于书写工具的变化,忽然改为横写右行。有趣的是,从竖写变成横写之后,所有的楔形符号也都跟着转了90度,“躺下”了。

▍“头”字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的变化

古埃及文字和苏美尔文字的“儿孙们”——腓尼基字母、早期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都是横写左行。腓尼基字母有22个,没有元音,只有辅音。希腊字母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增加了元音。之后,希腊字母逐渐采取非常奇怪的“犁耕体写法”,即开始从右到左,换行时换成从左到右,如此反复,如同犁地。但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字母便忽然转为横写右行。不写元音的希伯来语则一直保持横写左行的习惯。

这些变化其实都不难理解。理论上书写顺序可以选择向左或向右,在实际操作中,它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某个当权者的命令,可能是书写材质的变化,也可能是语言结构的变化。

德克霍夫,加拿大媒介专家,在他的著作《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中提到了一种有趣的解释:人眼向左看,识别语言结构更快一些,向右看,识别语言顺序更快一些。认读不写元音时期的腓尼基字母,最大的困难是理解语言结构,因此从右往左读;在希腊字母引入元音之后,识别顺序就成了主要的问题。因此,希腊字母从左往右读。

汉字的书写顺序改变,就很好的体现了书写顺序的演变过程。

古汉字的书写顺序

中国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竖写左行。

起初,中国人爱好对称,书写顺序也为此服务。最早的陶文朱书到壁画、玉器刻痕中,图画文字横写、竖写着均有。至于甲骨文,有“左骨其卜兆向右,卜辞则左行;右骨其卜兆向左,卜辞则右行”一说。

不同位置的卜骨,文字书写方向也不同,根据位置变换。龟甲上的甲骨文,则大多遵循“从中间到两边”的法则,先沿着中缝从上往下写,之后中缝左边的往左写,中缝右边的往右写。

当然,甲骨文的书写顺序也有少数特例,有的横行向左或向右,有的“甩龙”式地来回写,有的转着圈儿写。

不过,任性的书写方式难堪大用。商代甲骨文中,一般的字可以向左写或者向右写,比如下图中上边两个都是“人”字。有的字甚至可以倒着写或“躺下”写,比如图中下边两个都是“五”字,势必长短不一,宽窄不同,在甲骨上刻一刻还勉强可以,真要长篇大论就不合适了。

甲骨文中的“人”字与“五”字

随着字的不断规范化,写法和方向也逐渐固定下来。

从商周开始,竖写就已经占了书写形式的多数,金文、石器、玉器上的刻纹以竖写为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出土的小国文物选择了竖写右行的方式,但未成主流,最后被秦始皇统一六国,连同文字一并统一了。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先民约定俗成的书写格式就是竖写左行?

一种解释是,中国人最初使用的书写材料适合于竖写左行。龟甲和兽骨用右手刻,更适合从右开始,同时更适合刻竖笔。使用毛笔和纸之后,汉字先左转笔,后右转笔,这样从右边开始也有利于手臂的运动。虽然如此,袖子会拂过已经写好的字,但竖写左行的习惯依旧被保留下来了。

另一种解释与书写材质有关。纸张发明前,中国书写介质长期以竹简为主。有关竹简是“先写后编”还是“先编后写”,目前专家们对此尚有争议,但不论哪一种方式,竖写左行都是比较有利的。如果“先编后写”,那么为了将成卷的、没写的竹简放在左手一边,竖写左行就成了唯一的方式。如果“先写后编”,左手持简的动作也更适合于将简竖着放。

有些学者将其归因于中国“易学风水”之中的左右偏好。风水中确实有“阳龙左行为顺,阴龙右行为逆”的说法,但在商周时期,易学普及之前,竖写左行的习惯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易学的左右偏好说并不能解释这一切。

不过,谁也没法真的让老祖宗们出来,讲讲当初选择竖写左行的具体动因。总之,秦始皇统一文字后,除了少数敦煌文献受少数民族影响而右行书写之外,竖写左行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直到又一次强有力的“统一文字”运动。

简体汉字的转向

最初,向左还是向右,是一个学术争论的问题。

民国时期,就有钱玄同等呼吁汉语横写。钱玄同说:“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方,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转向”先锋们的理由包括:人的视野特征决定了横写优于竖写;为了与西文混排方便、统一阅读,汉语横写右行更优。

1904年,严复出版的英语语法书《英文汉诂》,就是中国第一本完全横写右行的出版物,也是第一部采用英文标点符号的书。不过,这种尝试并未得到广泛采纳。大多数书籍依然采用竖写左行的排版。

事情在1949年之后发生了变化。50年代,和简体字改造一起,汉字书写顺序完成了转向。

50年代初,郭沫若、陈嘉庚等人均提议,将汉语从竖写左行改为横写右行。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建议全国印刷品采用横写印刷。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各大地方党报正式改为横排右行,报面上仅有少部分标题和文章采用竖排。

1955年与1956年的人民日报

其实,文字改革会议只提供了建议:“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报纸、杂志、图书的横排。建议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推广公文函件的横排横写。”

但这份建议的效果奇佳,报刊的横排右行很快推广开。

书籍的横排化更加迅速。人民出版社时任第一副社长叶籁士十分推崇横排书,在“决议”之前便锲而不舍地论证横排的优势,在社内推行文字横排。文革期间,一本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横排的“红宝书”,向千家万户普及了横排的中文,因此,进步的横排牢牢占据了上风。

当然,这一渐变过程一直持续到90年代。随着教育与媒体的普及,时至今日,大陆在绝大多数领域的汉语出版物都成了横写右行。

▍如今,港澳台地区的一般中文书籍有横排也有竖排。科学类书籍,由于涉及到公式的排版,多采用横排。上图为香港的语文教材。下图为直接上英文的数学教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