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上清中学》

 Triumph 2015-08-09
 

1970年初,我结束6011部队安奉农场的再教育,从新分配到江西上饶地区,再继续分配到贵溪县上清中学任教。进学校报到时才知道进入了天师府,学校当时借驻地。那时上清镇与公社合署办学,派出贫下中农代表领导办学。贵溪县也下放一位文教系统领导(姓刘)共同管理学校。报到后,安排我住在天师府的西厢老屋。那可是真正的老屋,对开的木门,采用木栓。窗是双层,外层木雕很有些年代,里层是整板,关了门窗可就是漆黑一片了。有地板,装了电灯。同在西厢房的有邓国光,万美娥夫妇一家。还有教数学的刘维裕,刘君楠。他们都曾在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也就是上清中学续用上饶师专办学地址。一栋教学楼就盖在天师府头道门内,除了大门没拆除,里面二,三道门都被后盖的教学楼掩盖住了,不给观瞻,也无需再捣腾。同我一道分配去上清中学的是江新维。是我在上清中学交往最密切的一位。在一起吃,住前后屋。一起打球,游泳。

上清宫有名,自然不用说。据清乾隆版《贵溪县市》记载,大上清宫在鹰潭龙虎山景区上清镇东首,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上清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时宫中学道者常数千百人”,成了“昼夜常明羽人国”。水浒108条好汉也是张天师给释放入世,搅的天翻地覆。甚至到文化大革命还要批判之。当时上清宫的古迹能留下的都是无法移动的砖墙,花岗岩石路面,与樟树林。树围需两人合抱比比皆是。自然蚊虫难存。现代的篮球场也在樟树荫下,也是难得的风景。大约在七零年秋,赣西北第十一地质大队入驻上清宫,中学全部迁出,顺上清河往东移。新建的校舍比较简陋,操场面临河边。河水清澈,比较自来水质量相差无几。河道深浅不一,夏天游泳者可自由选择区域,在新校区球场前的河水超过两人深。学生董根娥就在此遇难,回忆此事心绪难平。

给学生开那些课程没见统一的教学大纲规定,有语文,数学,政治,也有音乐,体育。其实语文,政治就由毛泽东思想课程代表。结合形势以主席诗词为蓝本。比较实际的是学工,学农,学军。自地质大队进驻上清宫后,需要野外勘探工具维护,建立了机修车间,车,钳,刨,铣,磨基本配套。也给学校提供了学工的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认真刻苦。我学理工,自然带队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我也很乐意接受。学校自己有农场,离学校有十几里路程,学生分批去农场劳动。大部分农村孩子习以为常,完成任务也不太费力。我同高中班学生一道去农场,班长李仁梓整理队伍,我在队伍中间,个头也平常。结果农场管理人言“你们老师在那?怎么没来。”学生也很聪明回答“我们很自觉,不用老师带。”学军的任务是准备联系鹰潭附近的驻军来训练,因部队另有安排,未能如期训练。但全国各地不少拉练的学生队伍,大都是学生。上清中学也不例外。也是由我带一群初中高年纪学生,从上清镇步行去贵溪。路途也进行一些简单的军事活动。到达贵溪,贵溪县武装部非常重视,专门组织县区干部在县礼堂听取我们学军拉练成果报告临时下达任务,不到两小时就上台演讲。幸好我有基础,不负众望,获得全场千多人掌声鼓励。特别是学生临时表演节目,更是掌声雷动。上清中学的学生家部分在鎮上,大部分在周围的公社农村,林场,少部分是铁路员工子弟。吃住在学校。农村来的学生生活比较节俭,只在学校饭堂买饭,定期回家带来咸干菜。学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下任务给学生去砍柴供饭堂烧火。老师也不例外。我就跟随高年级同学一道上山砍柴。尽管我比学生年长,其实是学生照老师,心存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1972年春与第一届上清中学高中毕业生留影(自左向右)
前排:易老师 黄老师 校  长 公社代表一,二  贫协代表 一,二,三 刘维裕老师
二排:薛荣光  舒木力  孔来财                      陈炳南  姜兆菊  刘菊妹  蒋凌花  张秋香
三排:李志坚  刘才贵  陈海传  陈凯旋  李振朝  余定成  刘老师  万美娥老师
后排:              黄林先  肖纯怀

江新维老师回忆:

“董根娥同学落水是我救起来的。她们下水时我不在场,听到呼救后我才赶去河边。那时河边有不少人了,不见董根娥身影,我只有潜入水中,连续扎了两次猛子也未发现人影。我知道那儿水深,潜到底不容易,但为了救人我憋着一口气,第三次才潜到底发现她趴在那没动。拉她出水面后,我旁边还有位十一大队的队员,再将她托上岸。在岸边有位公社的卫生员给她做人工呼吸。遗憾的是没能抢救过来。”

陈海传回忆:

董根娥是我在上清中学首届高中的同学。1971那年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同学留校护校及到学校农场劳动。
董根娥对我们几个留下的同学说,她也想留校,就是身上没饭票了,要回家拿钱,因此就不留校了。我自告奋勇地說,没饭票我借给你。好像借了七、八斤饭票给董根娥,这样她才留下来了。
董根娥留下后,我们很高兴,因为她总象大姐一样关心照顾我们,还经常帮我们洗衣服。
可就在那个暑假,董根娥为救江水兰不幸落水溺亡。
后来每提起这件事,我就有一种内疚感,我要是不借饭票,董根娥就不会出这件事。
但有人劝我,这可能是天意吧,我有点恍惚。

姜 群回忆:
看了老师写的《我在上清中学》,特别是那次由老师带队的拉练。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当时我们都还小,没力气走不动,老师是你帮了这个又帮那个同学,把我们当弟弟,妹妹来关心,照顾……我还记忆犹新。

张红石:
我记忆那时我们二排的歌曲如下
 
 
李仙凤回忆:
看了老师的(我在上清中学)一文后,也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应该是七零年春,我们二排的同学被分配到泉源大队张家生产队支农。在那里一干就是一年。当时我和黄玲香、姜群、徐月桂……等同学是校文艺宣传队的,我们不用在那里干那么长时间,只是农忙时去帮一下忙。记得那年春季扦插秧,我们宣传队的几位同学都去帮忙了,这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也怪不好意思的,我和黄玲香因“大姨妈”来了,半个月也没能去插一天秧,当时我们俩都怕同学们会说我们是偷懒不去,其实真的不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