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有富:程千帆先生的诗教(南大往事之九)

 古代小说网 2020-11-29


       程千帆先生很重视背诵诗歌。1979年9月3日,他在南京大学中文系给本科生上第一堂“历代诗选”课时就说过:“学生毕业好比姑娘出嫁,学校要多陪送些东西。我提一个要求,要多读、多背,三年后不背熟三百首诗,就不能毕业。有些学生不懂诗词格律,就是因为作品读得太少,没有两只知音的耳朵。司马相如说过,读了一千篇赋,就学会了写赋。”

《千帆诗学》

 程先生在背诵诗歌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许多很冷僻的诗歌他也能记住。最让人佩服的还在于他能随时引用一些诗歌来说明问题。

 先说上课,他早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上“文艺学”课时,曾以岑参《白雪歌》中的两句诗“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和新中国成立前的一首云南民歌“大雪纷纷下,柴米要涨价。孩子要吃饭,老两口要打架”为例,来说明上层贵族与下层穷苦老百姓对于下大雪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

《古诗今选》

 后来,他到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仍喜欢以诗歌为例来说明问题。1981年1月11日,他在“古诗今选”的最后一堂课上,特地以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中的四句诗“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为例,说明每一片竹叶都有来源,都有依托。“我想,我们写学术论文也是这样,要言必有据。”

《闲堂书简》(增订本)

 曾经有学生问程先生,为什么他讲作品,总能连及许多诗作,而且还随口而出,背诵如流,每堂课又总会有一两个精彩的例子,引得满堂喝彩?程先生回答道:“谁也背不了那么多作品;再说,即使背得下来,也不能绝对自信,说不定就记错了。那秘密非常简单——我备了课,今天晚上设计好,要引哪些作品,先记下来,到课堂上就会应付裕如了。每堂课都要准备好一两个精彩例子,听的人才会印象深刻。”

 这个教学经验实在值得我们当教师的学习,并付诸教学实践。书到用时方恨少,上课时需要举的生动例子,临时是想不出来的,主要靠平时积累。

程千帆先生手迹

 程先生写信也喜欢引用诗歌来鼓励自己的学生或其他人。他的第一个研究生吴代芳“右派”平反后,被分到高校当教师,程先生写信鼓励道:“世之人皆云五十年代大学生,乃今之国宝,况研究生乎?古诗云:‘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昌(程千帆原名会昌)虽疲惫,固愿观足下之奔轶绝尘也。”

 吴代芳说:“这些闪闪发光的词句,反映了千帆师对晚辈弟子的厚爱和殷切期望,感人至深。”

 程先生的书法很好,故有时也将诗写成条幅或横幅。他在1993年8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方惟深(字子通)《过黯淡滩》:溪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自是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志耀先生:忆王荆公激赏方子通此诗,德业有合诗意,宜书以赠,老无笔力,可愧也。癸酉秋八十翁程千帆。”

《中吴纪闻》

 此诗见于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方子通》条,文中说:“盖荆公欲行新法,沮之者多,子通之诗,适有契于心,故为其所喜也。”

 志耀,姓周,是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曾为程先生成功做过前列腺增生射频消融手术,程先生特地将这首诗写成条幅赠给他,以示感谢。

 1994年春天,程先生还将这首诗写成条幅赠给他的研究生吴志达,主要是为了鼓励她勇敢地承担起《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主编的重任,所以特别强调了诗中事在人为,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意义。

《中华大典》

 1994年夏天,程先生又将这首诗写给了他的学生周勃,并作了说明:“方子通此诗,为王介甫所激赏。比喻为文治学,何莫不然。运用之妙,在一心耳。”

 周勃是程先生在文艺学方面的得意门生,早在1956年就发表了在中国文坛上产生过极大反响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略论形象思维》,一篇是《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结果这两篇文章成了他被打成“右派”的重要依据。

 平反后,周勃在湖北大学中文系任教,其专著《永恒的困扰——文艺与伦理关系论纲》于199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程先生给周勃写了60多封信,他在信中曾和周勃谈到文学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并发表了极其深刻的意见。所以,程先生利用这首诗表达了师生间的论文之乐。

《永恒的困扰——文艺与伦理关系论纲》

 有些年轻人并非出自程门,程先生也一视同仁,同样爱用诗来表达自己对其的情感与心愿。

 有位学中国古代文学的硕士生赴美留学,程先生在致函中写道:“陆放翁诗云:汝去三年归,我倘未及死。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这是一个75岁老人的心愿。祝旅居一切安好!”

 陆游的这首诗题为《送子龙赴吉州掾》,是陆游在送别儿子时,希望他常寄信回家。就是这么一个平常的嘱咐,寄托了老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程先生引用这四句诗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同样的心愿,读罢颇让人感动。

程千帆签赠周绍良《闲堂诗文合钞》

 当然,程先生也经常用前人的诗歌来勉励与宽慰自己。他的学生黄瑞云于1976年初冬到东湖边上去探望程千帆、沈祖棻夫妇,发现那间简陋的平房空荡荡的,真是家徒四壁,但在一壁的正中却贴着一张横幅,是程先生手书的一首小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移山岂改愚公志,伏枥宁忘万里心?”

 1977年6月27日,沈祖棻不幸去世后,该横幅还挂在墙上,他的学生吴志达登门看望他,程先生说:“我要先把祖棻的遗著整理出来,不管能不能出版。”又指着这幅字说:“这两句看似熟烂的话,表明我的决心,要把失去的时光夺回来。”

程千帆签赠刘乃和《闲堂诗文合钞》

 程先生晚年体弱多病,不过他仍能用一些前人的诗句来宽慰自己。由于患白内障,阅读不便,在致函友人时,他写道:“弟日益昏瞀,不能观细字书,老悖荒唐,亦不自知何以如此。因思雪堂赞文长老‘山中老宿依然在,架上《楞严》已不看’,体会之深,真不可及。”“雪堂”是苏轼在黄州时的室名。

 程先生在另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说:“近数日来目疾转剧,不能看,不能写,始知陈寅老诗‘杜老花枝连雾影,米家图画满云烟’之妙也。”程先生在自嘲的同时,还顺便谈了诗歌鉴赏问题,可见他对诗歌的爱好之深。

《读宋诗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