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奢侈

 昵称535749 2015-08-10

2015-08-09 09:00 | 豆瓣:mumudancing

说起来很惭愧,我小时候读的书并不多(现在也没有读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开始读书,从初三毕业才开始,拿自己的零花钱狠心买了《鲁滨逊漂流记》、《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觉得它们都好贵,必须好好珍惜才是——于是我就在书上的每一页都做了笔记。后来借给同学看时,同学倒没有关注小说写了什么,而是被我密密麻麻的笔记吓了一跳。

那次借完书,我觉得这样好像有点傻,借阅者一定觉得这个读书的人有点呆板,于是我不再在书上直接做笔记,而是摘抄到本子上。——数起摘抄本,关于《挪威的森林》我都有一整本。后来读起那些句子时,好像小时候的某种回忆。它变成了书以外的另一种东西,让我深深怀念。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因为被里面太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分不清,就只好在书上划线、标注,在本子上画人物关系图,直到自己理顺了……这庞大的家族故事才慢慢有了意思,好像我挖了一座宝藏,就我一个人在里面数各种宝石。

读书对我来说,一向都是奢侈的。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一是说没有物质,二是说没有时间。这两样同时没有,你就会觉得珍贵。

9岁时我和父母去他们朋友家做客,看见我爸提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给人家小孩作十岁生日礼物——当场我就哭了,滚滚泪流,停不下来——因为我爸从未给我买过一本书。

这种匮乏感,造成了我对书的渴求,它也理所当然成了我心中最昂贵的“奢侈品”。

小时候我每每去别的孩子家做客,总满怀欣喜,像做一个游戏挑战任务,叫“限定时间挖宝”。如果没有特别引起我兴趣的事,我能捧着一套中国神话,或者格林童话,从下午坐到晚上全部读完。下次去的时候,我会把这些我喜欢的书拿出来再看一遍。——所以观察别人家的书柜,也是属于我的一种乐趣。

我记得借着看的书里有很多鬼魅的东西,尤其是中国神话,天狗吃月亮、夸父追日、蚩尤大战等等,类似的故事好多。大意都是,一个人为了追随某个目标,走了很远很远,战胜了某些不可思议的困难,到最后可能有收获,也可能没有(比如夸父,看起来好像一场空)。而《格林童话》也是,需要一个血腥(被纺锤刺出血)的过程作为铺垫,才显得最后的收获那样华丽。

有些故事我始终觉得是恐怖的,比如小红帽。我感觉不到它的正面意义,就会远离它。而有的故事,我也始终想不明白,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是不是还有我不知道的结局——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划到最后还是没有获得希望。

这些对单个故事的困惑,就独自停留在了童年。因为没有人和我一起分享解读,我只能暗自揣摩,试图凭我单薄的理解,把那些深奥的故事要表达的意思打穿。比如有一次,我读到一个科幻故事说未来会有一种技术,把人放在冰冻里,等过了百年,他会醒来,发现自己没有死。——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它解开了我对死亡的一丝恐惧,让我幻想,也许在我长大的那一天,人类已经有了这种技术,可以延长我和我爱的人的生命,让我们继续看到这个世界离开我们的视野后还将如何运转。

(然而在我长大后看《星际穿越》时,我发现人被冰冻后醒来,原来仍是一件悲哀的事。)

但至少,多年后的电影,解答了我童年时的困惑。——如果那个故事继续下去,它会怎么样,是否如愿改变我们的人生?

大一的时候,我买了两本书,《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它们是正式的文学表现形式,而不再是连环画。我迫不及待的读第一个故事,《海的女儿》,竟被剧烈震撼,哭了一下午。——很奇怪,为什么小时候我并没有感知到那种悲剧式的力量,而在读到完整文字的那一瞬间,我才发现自己的感知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让我触到了童年时我曾难以触及的核心——而故事,还是原来那个故事。

也许这和每个人在不同阶段获得的体验有关。当时我经历的是离别,就感到了悲剧的力量;可十年后我再捧着同一本《安徒生童话》读给襁褓中的女儿听时,竟感到了新生的平静。

女儿躺在床上,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只是静静聆听。有时候我会读得出神,努力体会安徒生的哲思——他的文字十分美,对悲剧和死亡的描述,也是一种美学的表达。即使你知道这个人物没有活下去,你仍然感到了一种美好,心灵被抚慰。

同样是《海的女儿》,青春期时我读到的是人鱼蜕变的残忍;成熟后,我读到的是人生有舍有得。——感觉大有不同。

还有不止一次,我给朋友们推荐《唐诗三百首》。你知道为什么么,因为现在你再和孩子们一起读诗,很多诗意的画面就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讲的不再是李白或杜甫的一首好诗,而是你自己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我给女儿读《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共话巴山夜雨时。

我忽然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就这样讲给她听……

你说要来怎么还没来啊,

夜里的雨都涨满池子啦。

什么时候再来聊个通宵吧,

就聊想你时的那场雨吧。

——没错,妈妈正在想念一个朋友,我把李商隐和我的心情都讲给你听。

(不知为什么,我自己讲着讲着也掉了眼泪。)

年少时对阅读的匮乏和渴求,在我有了孩子以后得到了大大的满足。

它们忽然像老天赐的礼物,统统落了下来。

我确实会给孩子买很多书,也借着给孩子阅读的名义,一起读那些我也感兴趣的书。

可是我想不到有一天,有个做童书的文化公司就直接找到了我——也不妨说出他们的名字,“步印文化”,因为书真的做得很好。

创始人直接找到了我,她欣喜的和我沟通,表达了对我的认可,也很快就寄来了两套世界名著……


读书的奢侈
读书的奢侈

拆开的时候,我久久的惊愕。这好像命运开的一场玩笑,你小时候没有办法得到的奢侈,长大后竟然一次性来回馈。

也许冥冥之中,它就是属于你命运的一部分呢。

一套童书一千多贵不贵,很多人都会觉得贵。

可为什么,买同样一千多的护肤品、服装或者皮包,甚至吃一顿饭,我们却如此舍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的奢侈,在于时间的力量。

(它不会折旧,只会不断增值。)

而爱幻想的人们常爱问这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天上掉了一百万,你会怎么用?

——收到书的那天我就在想,天上真的掉下了我的“一百万”:

它闪闪的发着光,得来好像不费功夫,却依然让我觉得“奢侈”。

即使此刻我拥有了它,我也需要时间,去拥有它华丽装帧下藏着更深的真诚、勇敢和善良……一切使人类获得进步的力量。

我也难以想象,和孩子读完这么多书后,我们获得的感知会发生多少变化;也不知道这么多故事,会怎样影响她以后的人生。

但我深深的相信,那些美好的故事,会成为我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像某种通灵的力量,连接我的过去和她的未来。也许此刻,我们在用两个视角对待同一个故事;也许等我和她第二次再来读同一个故事时,就会成为我们记忆中共同的宝藏。


读书的奢侈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一直以为只能任凭爱意私有,能意会的,就不能言传。告诉别人的书单,也不过是种肤浅的推荐。于是我宁愿独自阅读。

但有了孩子以后,我好像有了共同阅读的盟友。她让我发现,阅读的意义远不止此。

每本好书发光的时刻,不再由我一人独享——我甚至更希望用我的方式读给她听,我期待看到她困惑的表情,不知怎么露出来的笑容,以及某个合上书的时刻,从她嘴里突然冒出来的书中的句子,反复被念及……我就很开心,她已经被我的宝藏照亮了。

读书是一种奢侈。

因为拥有精神上的财富是最大的奢侈;

而把精神上的财富传递下去,就是教育的乐趣。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