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席记者妈妈: 我是怎样让女儿变成“书虫”的?

 shawnsun007 2016-04-18





妈妈是我的第一任“阅读指导师”


我小时候读的书,绝大部分都是爸爸“供货”的,但我们基本不互动,谈不上“亲子共读”。相反,妈妈虽然推荐给我的书不多,却是我的第一任”阅读指导师”。


记得大概是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绿野仙踪》。喜欢得不得了。书中的奇特人物、想象力,那种战胜困难的勇气,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直到去俄罗斯留学,预科毕业后,因莫斯科戏剧学院不招外国人,我入学遇到了困难,后来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录取我了,我就想到了《绿野仙踪》:达到目的虽然有捷径,但克服重重困难的旅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可能收获更多。


刚上初中,妈妈给我从她的学校图书馆借了《青春万岁》,还借过《少年维特的烦恼》《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卓娅》是直排繁体字版的,读起来有些吃力,但我还是认真读完了,确实非常励志!




她对书的惊喜评价让我难忘


如果说,爸爸给我提供的读物满足了我读书的大胃口的话,妈妈提供的书籍,则是她精挑细选的精品,可以让我得到最好的精神养料。另外,妈妈还会跟我交流、评价书的内容。


刚上小学的时候,爸爸的朋友送给我一本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西湖民间故事》。我记得当时妈妈拿着书惊喜地说:“哦,西湖民间故事啊,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她的表情和笑容我至今还记得。这,大概是她给我作的最早的阅读推荐了。后来,这本书被我看了几十遍。


现在,我在给舒尔推荐读物的时候,就想起了这本,于是上网买了一本。让我惊喜的是,还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的,封面还是熟悉的兄妹俩骑凤凰的图画,除了字句作修订、加了个别篇目外,基本上就是我小时候的版本。




仔细看了一下,书名是郭沫若题的,封面及里面的插图作者是程十发!小小一本民间故事,得到两位中国顶级文学、艺术大师的垂青,难怪当时妈妈的神情那么惊喜。


所以说,妈妈尽管给我提供的书不多,但很有针对性。她给我的书,大多是她自己小时候看过并且很喜欢的。这一点,在我对舒尔阅读习惯的养成中,也起到了作用。


让孩子随时随地接触纸质书


孩子是天生的阅读者。一两岁的孩子,你塞给他一本图画书,他一定会兴趣盎然地翻开来看。现在的70后80后,小时候都看过小人书吧?再不爱学习的“皮大王”,拿起一本小人书,也会安安静静地看上一会儿。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了呢?主要是这些年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书本吸引走了。试想,由一个个方块字组成的长篇大论,怎么敌得过有画面、有声音、还能互动的影像呢?


iPad出现后,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更大。还有,现在从幼儿园开始的学业负担、家长变本加厉的让孩子补课,也挤占了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这样下去,将来会不会出现一大批除了课本没有读过一本书的孩子?


所以,要让天生的阅读者愿意继续阅读,需要家长不断地让ta接触纸质书。读书读书,书是读的。孩子不会读,大人可以帮ta读。



△ “小书虫”舒尔在地铁里也不忘阅读


从舒尔1岁左右,我就开始给她讲故事,特别是睡觉前。慢慢地,她吵着要听故事。我肚子里哪有那么多故事呢?就捧着书给她讲。


好朋友送来了一大套精装的《彩色世界经典童话寓言宝库》,总共12本。这套书包括了所有著名的外国童话,图配得特别好,是外国插图画家画的。我一本一本给她讲,她最喜欢听的是其中的《狼和七只小羊》,百听不厌。


到了两岁的时候,我会考她:“所有的小羊都给狼吃了,只有一只最聪明的小羊没有,它躲在哪里?”舒尔会回答:“躲在钟里。”后来,她已经能自己翻看了,这套书看得散了页。


每晚讲6个故事,眼皮打架


有些朋友放碟片给孩子听故事,这样家长就省力了,而且现在这样的软件也很多,随便可以下载。但是,听录音和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当然,家里的书有很多,别人送的,自己买的,还有幼儿园的时候订的《小青蛙报》,上面的故事我都会读给舒尔听。晚上,我已经很累了,眼皮直打架,但舒尔还要听故事,我就硬撑着给她讲,讲完一个,她还要听一个,就再讲一个。


有时候我们约定:今天讲5个故事,她会说:6个!记得有时会在半睡眠状态讲故事,讲出来的语无伦次,有一次讲说到羊妈妈剪开老狼的肚子,应该是跳出来一群小羊,我说成了“狼肚子里跳出了一个摄影记者”!


绘本一般文字不多,读起来很快,如果不断地买的话,堆在家里也很占地方。后来,同事告诉我,报社附近的少儿图书馆可以办借书卡。我去那里看了,发现那里是“绘本的天堂”,于是我就去办了一张,每次可以借6本。



△ 舒尔在上海书展看书入迷


外出旅行,不忘带着书


每次带孩子外出旅行,我也总带着书。无论长途短途,旅行读书是我们家历来的习惯。


记得舒尔幼儿园中班那年去崇明岛,我在车上给她讲《蓝精灵》,故事很长,我读得口干舌燥,她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见缝插针地阅读,已经成为舒尔生活的重要部分。我粗略算算,上学前舒尔读的绘本和童书应该有几百本了。


我知道国外有这样的理论:亲子阅读应该持续到15岁。所以,我依然有空就捧一本书读给她听,《绿野仙踪》就是我给她读完的。必须让她领略文字中的美,只有这种办法,才能与电视、电脑抗战。



△ 今年暑假,邵宁和女儿舒尔在圣托里尼


幼小衔接的过渡书很重要


上了小学,孩子从绘本慢慢过渡到读全文字的书。《彼得兔》就是这样一套很适合幼小衔接期阅读的书。这套书是英国童话作家、画家比娅特丽克丝所创作,里面的插图非常多,而且传神、有趣,被称为“儿童文学中的圣经”。


现在的时代,孩子的书是不愁的,但由于他们阅读时间少,不能以量取胜,所以阅读指导就格外重要。当年我妈妈的做法,在我这里发扬光大。


当然,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书,会推荐给舒尔看。我买到了《小布头历险记》《西湖民间故事》《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等书。《小布头历险记》是舒尔独自读完的第一本全文字书,40多年魅力不变,可见经典的力量!




《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是苏联儿童作家诺索夫的名作。诺索夫,大家都不大知道,但说起世博会俄罗斯馆,大大有名,这个馆的创意就来自诺索夫的童话《小无知历险记》。


事实上,诺索夫的《小无知》写得还不如他的《马列耶夫》以及其他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这部写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小学生生活的小说,当年曾让我笑得前仰后合,现在也被舒尔所喜爱。


去年,舒尔看到《马列耶夫》那么厚,照例让我念,我刚念了一两章,她就拿过去自己看了。后来,她因为要做作业,就让我在边上读给她听。后来,这本书的大部分是舒尔自己读完的,因为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孩子的阅读兴趣,未必和你一样


当然,孩子的兴趣不一定和你一样,正如孩子让你想起自己的童年,但不是你的童年的复制品。有些你隆重推荐的,她却不感兴趣,如《吹小号的天鹅》;有些你觉得没啥意思的,她却很爱看。


去年暑假,舒尔迷上了《樱桃小丸子》,总共16本一套,这套书我翻过,觉得很平淡。但舒尔喜欢,在家里看,坐地铁时看,甚至在地铁换线走通道的时候,她一手勾着我,另一手捧着书看,我就像搀扶一个盲人一样,为她引路。


有人说这样对眼睛不好,也不安全。我没有阻止她,因为我要保护她可贵的阅读兴趣。


到了三年级下,舒尔在阅读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一本书到手,一天或两天就能看完。



△ 舒尔在母亲节给妈妈画的“贺卡”


把你擅长的教给孩子,准没错


我认为,家长所擅长的,是最适合传授给孩子的。这就是为什么音乐学院的学生,家里多数是搞音乐的;父母画画,孩子也爱画画;家长是工程师,孩子学理工科的多,是因为从小就耳闻目染。


所以,家长不必一窝蜂地把孩子很小就送去学钢琴,学围棋,学这学那,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所长:家长是木匠,就教孩子木工,家长搞园林,不妨教孩子认识植物;家长做生意,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商业头脑;家长是公务员,可以让孩子从小了解社会的构成,了解政府如何运转……


我不会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学的是戏剧,但也是戏剧文学;从事的工作是新闻,这些都不需要从小训练。在舒尔的童年,我能给她最重要的精神养料,就是读书、欣赏艺术和参观博物馆。而其中,最好的礼物就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希望这个习惯让她终身受益。


文/邵宁 新民晚报特聘首席记者

转自/绘本学堂(ID:huibenxuet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