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垠之王:带哈姆雷特环游世界

 蕙籣留香 2015-08-10

2014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诞生450周年的纪念日。伦敦的环球剧院承担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戏剧冒险——在全球巡演莎士比亚的伟大剧作《哈姆雷特》,剧院将会在全球 的204个国家演出,并计划在2016年的4月23日结束,而这一天正好也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本书就是对史无前例的次巡演的全方位记录。该书的作者是这场 巡演的导演和制作人——环球剧院的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吉尔(Dominic Dromgoole)。

这是一个关于哈姆雷特的故事。作者带着大家深入了解了《哈姆雷特》是如何诞生、又是怎样走向世界的,这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哈姆雷特多变的性格特征,又是如何帮助我们理 解当今的世界。在此次巡演中,每一段旅程都会为《哈姆雷特》这部戏剧本身增添新的色彩和光芒,而巡演也定能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带领着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在《无垠之王:带哈姆雷特环游世界》(KING OF INFINITE SPACE: Taking Hamlet Around the World)这本书中, 多米尼克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戏剧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这次环球之旅。在整个巡演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奇特的人,遇到了许多让人吃惊和令人捧腹大笑的事儿,每一个国家都为这 部剧增添了新鲜的元素,令人感动,也使他倍受鼓舞。《哈姆雷特》已经在100个国家演出过了,他们还将继续在另外的100多个国家演出。他们遇到了很多奇特的、值得纪 念的时刻。他们在通往阿姆斯特丹巨大的轮船上演出过;在南美洲时,他们被邀请去到一个美丽的、古老的剧院演出,观众太热情了,很多人都没有买到票,不得不请来警察以维 持现场秩序;在东非索马里兰(Somaliland)的演出是当地独立2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戏剧演出。

演出中所使用的那些名言警句也是巡演增色不少。巡演的每一场都以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开始,以此来重新审视这部戏剧,并迈出巡演的新的一步。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好几个故 事——这次《哈姆雷特》的巡演是如何开始的?第一次走向世界时是什么样的?400年来,《哈姆雷特》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次巡演在所到之处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所到之处为这次演出带来了什么?这本书将一一为您道来。

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德罗姆吉尔(Dominic Dromgoole),伦敦环球剧院的艺术总监。《戏剧全景:从A到Z的当代剧本创作》(THE FULL ROOM: An A-Z of Contemporary Playwriting)和《威尔和我:莎士比亚是如何控制我的生活》(WILL AND ME: How Shakespeare Took Over My Life)的两本书的作者,后者还获得了首届谢里丹莫理奖。他的作品常常发表在《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星期天泰晤士报》(Sunday Times)等多种报刊杂志上。

想了解他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globetoglobe.

下方是本次巡演官方网站GLOBE TO GLOBE HAMLET显示的线路图,其中将分别到达中国北京,上海,香港。

(以下为样章译文)

《哈姆雷特》是世界戏剧杰作中的一部独特的作品。它构思于一个广为人知的传闻和一部旧戏剧,结构显得松散、拖沓,有时还有些冗长;它的诸多细节脱胎于莎士比亚心灵深处的苦痛与美好,它描绘出阴暗的古堡之中、冰冷海浪拍击之下的巨岩背后的北欧景象。我们在其中所领略的雷鸣电闪,超越了其它任何艺术作品可以达到的程度。这些鸣闪来源各异——精湛的用语、深刻的内省、政治的敏锐、奇妙的共鸣,还有直白的家族伦理。它们共同发出何而为人的声明,既质问于当时,也适用于其后的各个年代,这一点从未被其它任何作品超越。

《哈姆雷特》这部戏剧已经完全融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汲汲于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来自《哈姆雷特》的冥冥之意,其例不胜枚举。我仍记得奥利维尔版《哈姆雷特》中螺旋腾起的烟雾,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部戏剧。这部电影版的《哈姆雷特》是当时的电视盛事之一。那是很久以前,大家伙儿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电视带来的公共文化,一边在共通的无聊感中大打哈欠。我在幼年时即听过许多莎翁格言。我的父母是铁杆莎迷,父亲常在公共交往中引述莎翁妙语,母亲则不爱外露,内自珍藏。我读书时学校曾排演过这出戏,因为没当上主角,我的自尊心碎了一地,至今还耿耿于怀。看着台上那位哈姆雷特王子大人把演出搞得一团糟,我心里那是阵阵激动,还有小些幸灾乐祸。那会儿还有很多儿童读物,把困惑和不解被伪装成懵懂的同情。说到小时候我们被大人强迫阅读的那些文学作品,我们表面装出对它们的敬畏和兴奋,让大人们满意,内心却对它们壮阔与晦涩的内容愤恨不已。但是,尽管有诸多不情愿,在看过这些作品之后,我们的生活还是受到了一点一点的刺激;尽管我们通常不愿承认,我们中一些人的心里已经萌发了想要行动的心思。那里有着让人恐惧又让人变强的力量,即使在完全的无知之域,也有着些许智慧的火引,预言我们今后会再来一探究竟。

之后等到一定年纪,《哈姆雷特》更是变幻出了歌声。看法上少一些对杰作的崇敬,研究才会显示出作品的力量、反抗精神和热情。我们不应惊叫着逃避戏剧表演,表演是可以去享受的。不要把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看成一个有着重大文化意义、用怪异的方式表达学识的人物;把他当做一个本质善良的美好青年,在国家和政治的梦魇中艰难前行,这样这个角色方才更加鲜明。语言自身逐渐摆脱了致其死灭的学院派的浑厚嗓音,而依靠其内在的另类能量延续下来,很多诗句就此成为安慰,不可或缺。《哈姆雷特》在外部世界惊人地繁荣起来,但真正保证其绵延者,是它在人心之中不绝的生命。

我头一回背下“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的时候,完全不懂它的涵义,就是现在我也说不上懂了很多。但它在我的记忆深处存留了近四十年,还可以随时从它所在的角落走出来,为我带来那份熟悉的深厚的抚慰。它不给出答案,也不轻率提出问题,只是给我们带来一份慰藉。这份慰藉,同我们的孩子在被世界的利刃斲削时我们所给予他们的一样。我们告诉孩子们,我们在他们那般年纪时,怎么受的一样的或类似的苦,而我们忍受了下来。这种事实,这一小小的分享,可以稍许洗去一些他们心头的血迹。哪怕我们陷入最深的绝望,哈姆雷特也同我们分担过相同、甚至更深的苦痛;而他的创造者莎士比亚,则将这份苦痛表达为思想、文字与音乐的完美舞蹈。他们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孤悲之人。

哈姆雷特的人生轨迹一成不变,为他所独有。但我们可以从一个宽泛的角度,以及他对各个事件的详细反应中,领会到一种我们都很明白的精神跃动。这种跃动,是萨特所说的“恶心”、是街头拐角处乞讨的瘾君子眼中震颤的泪水;是一个婴儿在遭受最基本不公正时的呜咽,是一个毕业生在被投入到一个完全没有门路的社会时,所感到的切实的绝望。它是我们时时保有的一种认知,作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必要模板。但我们又因此而活得战战兢兢,因为,如果我们沉溺于此,它就会压倒我们对世界的其它理解,将我们置于认知自身所约束的牢笼。它是世界显见不公之下的纷纷扰扰;是对那些本该创造世间绝美却总是走向道德丑恶的事物的困惑。

我也许是在十八到二十五岁之间的某些时候最为这些思想所折服。我也是在这段岁月里对《哈姆雷特》着了迷。那时的我,急于找到走出生活迷宫的道路,哈姆雷特的故事可以说将我向着光明推了一把。在戏剧进入尾声时,哈姆雷特走向他继父设下的圈套。他知道那是个陷阱,也知道自己可能会因此丧命。他的友人霍拉旭劝他逃离眼前的命运,他回答道:

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他去。(朱生豪译文)

对一部满是复杂语句的戏剧来说,这一部分就像是一片简洁之绿洲。整整一句话中,除了“readiness(准备)”一词之外,其它四十二词都是单音节词语。这种直截了当的大段表述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特例。对那个年纪的我来说,这种语言的简洁性,加之其精神内部的平静,以及从中传达出的、不管好坏都要超然接受这个世界加诸其身之一切的信息,像一道咒语,刻印在我的脑中,每每帮助我在这个残酷又不讲理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