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厥证的治法

 寂寞在繁衍 2015-08-11

作者:河北中医学院 卢月英

厥,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是指手足逆冷而言,其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即阴阳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 《伤寒论》是方书之祖,为外感病及杂病治疗之典范,其中对厥的证治论述有5O余条,分十几种类型。并提出“厥应下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等治厥原则及治禁,可谓开后世治厥之先河。笔者将医圣治厥归结八法,陈述于下。

一.清泄郁热法

外感热性病的极期,邪热炽盛,抗病机能旺盛,邪正斗争激烈,即正盛邪实,一般表现为壮热不休,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里热充斥内外之证,此为常。当阳热抗极,邪热深伏,郁遏于里,阳气不达于四肢时,则反见热深厥深的手足厥冷,此谓热厥证,即常中之变,证见手足冷,但胸腹灼热,烦渴欲饮,口干舌燥,溲赤苔黄。如原文35O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滑脉主阳盛邪实证,为疾病的本质。手足厥冷现象,与脉滑并见,知非虚寒,而是热盛阳郁,故临床亦称“阳厥”。本证特点为先发热,后见厥,厥热并见,厥的微甚与热邪郁伏的轻重相关,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通过厥逆的程度,可推断邪热内伏的深浅轻重。阳热郁伏愈深重,则手足厥逆愈甚,临床每多见于儿童,在外感高热的同时可伴手足厥冷。治宜清泄郁热法,若无形邪热郁伏于内,则以白虎汤辛凉清解,使郁热从上而宣;有形实热燥实郁阻肠间,则用承气汤荡涤胃肠,引实热之邪从下而出,论中“厥应下之”即指此而言。此法一直为后世所宗,成为治疗热厥的主要方法。

助阳散寒法

阳虚之体,寒邪直中三阴,或病在三阳误治伤正转为阴寒证,均可见手足厥冷。但临床以少阴病为多见。平素心肾阳虚,则内外皆寒,复感寒邪,其寒益甚,故致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阳不相顺接的寒厥证。症见四肢厥冷,畏寒踡卧,脘腹冷痛,吐逆汗出,下利清谷,脉微等,如原文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等,指出了寒厥的病机,为阳气极度衰惫,阴寒猖厥,并有阴阳离绝之险,此种情况多出现在各种疾病的危重阶段,往往伴有循环衰竭。洽宜急救回阳,方用四逆汤类,以姜附大辛大热急欲绝之阳,佐以甘草益

气和中;若阴寒内盛迫虚阳外越或上浮,可兼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的格阳证和戴阳证,此非一般阳虚可比,当急投通脉四逆汤或白通汤破阴回阳,通达上下内外,或佐以咸寒苦降的猪胆汁益阴和阳,使阴阳相贯寒厥得解。

三.养血散寒法

血不足则气亦虚,气虚寒自内生,又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若平素血虚复感寒邪,使气血运行涩滞不畅,四肢失于气的温煦、血的濡养,导致手足发凉,脉体细小的血虚寒厥证。若寒中于里,则兼见脘腹冷痛,面色青白,舌淡苔自而润;若寒凝经络则兼见身痛,四肢关节痛;若寒滞胞宫,则痛经,月经量少色淡等。此手足厥寒,既不同于阴盛阳虚之寒厥,亦不同于邪热深伏之热厥,关键在于血虚感寒。原文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汤”。此一脉一证揭示了血虚寒凝的本质所在,故洽宜养血散寒,温经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当归、芍药

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全方和厥阴以散寒邪,调营卫以通阳气"。若内有沉寒痼冷,表现肝寒之少腹冷痫;胃寒呕逆腹痛,即在上方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暖肝散寒,温胃化饮。

四. 疏肝透达法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两者协调,则气机调畅,升降有序。若七情伤感,肝失条达,气机郁结不畅,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不温的气郁厥逆。若肝郁侮脾,水湿留滞,升降失职则兼见胸胁满闷,嗳气不舒,呕利,心悸,腹痛等证。原文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文中概括了本证厥逆的特点及病机,鉴于气机郁结,故治宜疏肝透达,调畅气机,方用四逆散。柴胡,枳实疏肝行气,透达郁阳,芍药、甘草制肝和脾缓急,四药相合,开三焦之郁结,取“木郁达之”之义。

五.寒热平调法

本法用于蛔虫病引起的四肢厥冷。此厥属于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蛔虫的习性为喜温恶寒,由于肠中寒冷,蛔避寒就温,故时有扰动上窜,发作时可见:呕吐心烦,剧烈腹痛,痛甚则气血运行不畅,故四肢厥冷,蛔虫暂安,则诸症缓解。故治以寒热平调,扶正安蛔,宜乌梅丸主之。

六.温阳化水法

本法适用于胃阳虚,水饮致厥,原文556条“伤寒,厥尔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指出了本证为手足厥冷与心下悸并见。《金匮·痰饮咳嗽篇》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知厥乃由水气所致。因胃阳虚,水停胃中,阳气被水饮阻遏,不能达于四肢则手足厥冷。此时不温其阳,厥冷不回,不利其水,心悸难消。故治宜温胃通阳利水,方用茯苓甘草汤。

七.暖肝温胃法

肝脉挟胃上行,交于巅顶。若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则胃失和降,因作干呕、吐涎沫;寒浊循经上泛,则头痛;阳气被寒邪郁遏不能温养四肢手足厥冷。 文309条“少阴病,吐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手足厥冷,与前述阴盛阳衰的寒厥有程度之不同。寒厥为四肢厥逆,冷过肘膝,并且愈按愈凉。本证虽厥,仅在手足,并与“烦躁欲死”一证并见,说明阳气虽被寒邪所抑,但尚能与阴邪抗争,治宜暖肝温胃,散寒降浊。以吴茱萸为君佐以生姜散寒降逆止呕,参枣补虚和中,使寒邪散,阳气通,手足转温。

八.宣发郁阳法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浓血……"本证厥逆形成是因热病误用大下,阳陷于里,郁而不伸所致。手足厥冷与阳热之邪内郁上焦痹阻咽喉灼伤络脉之吐脓血证并见。洽宜透发内陷阳郁之邪,方用麻黄升麻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