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全书又贯穿着“固护阳气”的理论思想,故在汗、下、吐、消、和、补、温、清八法中以温法论述最多。据统计,在《伤寒论》398条条文、113方中温阳方占37首,涉及附子条文33条,用桂枝者43方,用干姜者24方,故吴鞠通有言“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温病条辨》)。其中温法又可细分。 温补心阳 代表方:桂枝甘草汤 主治心阳虚、心无所主之“心下悸、欲得按”,为温壮心阳之祖方(《伤寒论》第64条)。 温肺之阳 代表方:小青龙汤 主治肺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致寒饮停肺,风寒外束引动内饮之咳喘(《伤寒论》第40条)。 温肝暖胃 代表方:吴茱萸汤 主治肝寒上逆犯胃,浊阴上犯所致的“干呕,吐涎沫,头痛”之证(《伤寒论》第378条)。 温补脾阳 代表方:理中丸 主治中阳不振,寒湿中阻,病偏中焦,更见腹胀满、时腹自痛,喜温喜按 ,呕吐、下利,自利不渴,饮食不下,或多涎唾之证(《伤寒论》第396条)。 温补肾阳 代表方:四逆汤 主治阴寒内盛之证,可见脉沉而微细 ,但欲寐,无热恶寒,手足逆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腹内、四肢拘急疼痛等症(《伤寒论》第323、353、388条)。 温阳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 主治肾阳虚,水液内停,外溢周身,内停脏腑,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伤寒论》第82、316条)。 温肺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伤寒论》第40条)。 温阳解表 代表方:麻黄细辛附子汤 主治少阴阳衰,兼外感风寒 (太少合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而无力(《伤寒论》第301条)。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主治寒凝经脉,兼肝血不足,见“手足厥寒”、麻木,甚则青紫疼痛,恶寒,身体关节疼痛,或月经不调,“脉细欲绝” (《伤寒论》第351条)。 代表方:桃花汤 主治脾肾阳衰,络脉不固,统摄无权,见下利不止,便脓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等(《伤寒论》第306、307条)。 代表方:炙甘草汤 主治心阴阳两虚,见脉结代,心动悸,头昏气短,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伤寒论》第177条)。 代表方:乌梅丸 主治肝胃有热,脾虚肠寒,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或引动蛔虫上窜胆胃,见吐蛔,腹痛时发时止,发则腹痛剧烈,四肢厥冷等(《伤寒论》第338条)。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温阳法是以阳气的功能活动为中心,对阳气不足产生的寒、痰、饮邪等兼病兼证而采取的主要治法,是贯穿《伤寒论》治疗原则的基本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