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野鹤入画来 作为中国的书画大省,陕西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底蕴,“长安画派”把中国美术推向生活,推向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江山代有才人出,今天,在名家辈出的陕西画坛活跃着一批富有创作实力和 巨石先生,字大璞,号孤鹤,且以画鹤为名,这听起来颇有那么些闲云野鹤的逸荡之气。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丹顶鹤更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常被与神仙联系起来,又称“仙鹤”。 仙鹤——这个文化符号上寄托着一种高洁洒脱的情怀。那么如何将仙鹤绘入笔端,这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扎实的绘画功力。 中国画,强调的是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通,默契动静,察于一毫,投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谓之心画也。这也是中国画的玄妙之处。观巨石先生的作品,能够让人的心也跟着静默下来,这是画家与宇宙本体的沟通,是灵魂玄幽之处的深情呼唤。巨石先生总能以笔墨为形,以花鸟为体,传达出无形的生命的内在精气,从而体现出一种至大、至广的人文精神。而这也是我们当前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或理念中所缺乏的。 无疑,先生的画很“文人”,他善于在一花一鸟里寄托着自己关于 他采前人之长,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其用笔之精到,用墨之传神,用心之灵动,到了一个旁人难以复制的程度。细观先生的作品,无论是用线、造型、还是章法、格调均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写意画功底。此外,他还善于用没骨所引发的水墨塑造形象,在意趣中尽量使物象平面化,让构成更突出,轻轻几笔,便将鸟类敏感轻盈的姿态描绘的入木三分。然而更难得的是,在炉火纯青的技巧之下,先生的笔端还悠然地流畅着一股自由烂漫的诗意和温情,他以极富魅力的笔,绘尽花鸟的千般神态,万种风情。 万物有灵,万物有情,巨石先生灵 侵染了大灵魂的画是需要大胸怀、大气度的,巨石先生始终低调、沉实地守候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忘我地在艺术的自由王国中放飞自己的绘画梦,于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那份淡定与执着,那份优雅与自信,显得弥足珍贵。期望先生继续用画笔感染观众,净化人们的心灵,让真、善、美的艺术有更为广阔的繁衍空间,祝愿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创造卓尔不群的,代表中国气派和时代风采的写意画经典,为陕西美术的发展推波助澜,但愿他不辱使命。 (作者:刘大为,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画家语录 #中国画注重意境创设,说到中国画的意境,不能不说说留白,物象之上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白”对西画来说叫高光,是画出来的,而对于国画来说,大多“白”是空出来的,素描和水彩画也如此。国画重视墨彩的韵味,在形式美上更有悠久的传统。人们把留白这种能产生意境和想象的空间,自然作为国画的一个重要原素。“白”即“无”,这种绘画语言就是遐想的生境, “无”有“无为”之意,在画面中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国画水墨渗韵与妙造的留白在视觉上阐述着老子文化的精神境界,让“无中生有”达到了一个智性的高度。没有留白的画是不完整的,没有意境的画是没有生命力的。 #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留白成了国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国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是点线,自古以来重法度、讲皴法,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高度概括,经过理性的智写,加之宣纸和水墨韵渗的自然天趣,耐人寻味,具备了不同于生活美而构成艺术美的因素,在法度和程式的基础上讲究“意在笔先”,中国画的手法有着多方面的内容,而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空间境象的感染力。(巨石,选自论文《论中国画留白与意境》) 画家介绍 巨 石 1962年生,先后就学于陕西省凤师美专、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2008年10月创办《陕西美术》杂志,出任执行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创作评论部主任 艺术成就 1987年,作品《盼》获陕西省青年美展一等奖。 2002年,作品《秦岭仙子》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奥书画展金奖。 2005年10月,作品《争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写意画展。 2008年,《环青海湖的清风》获陕西省迎奥运书画展一等奖。 2009年,作品《和谐曲》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7月,作品《秋塘》获第2届中国西安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银奖。 2010年5月,大型作品《和谐曲》入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厅,并被永久陈列收藏。 2012年,入选“中国美术走出去战略工程”10人之列,受中国美协派遣,前往墨西哥进行为期3个月考察,研究近现代美术。 2013年,回国后,出版著作《墨西哥近现代美术研究与思考》。 2014年,作品《望秋》获中国文联成立65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优秀作品奖。 出版美术作品集《鸟语花香》、《巨石中国画作品集》、《巨石画集》,发表《论中国画留白与意境》、《现代水墨的趋向思考》等学术论文。 (载8月23日《东方新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