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投稿 | 四年五个国家,90女生的海外职场逆袭史,幸运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

 昵称18361029 2015-08-12

进步主义(jinbuzhuyi)已有20万人关注。汇集渴望进步的人,恰逢花正好,与你同述地阔天高!

历经数月熬夜!进步主义APP已经在安卓、苹果全面上市!欢迎大家到应用市场下载哦!比起微信他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以及分类!也欢迎吐嘈!

进步君语:借用这篇文字,笔者希望所有愿意相信梦能成的人,把梦找到,过得更好。ps: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哦!!这是一个大家一起进步的地方!!

来自水果说创始人Vivian Tam(微博:霓虹水域的导读:

“这是一篇亲闺蜜的约稿,曾是一起在高中校园聊帅哥、聊理想的无知少女,转眼十年,看着她一路奔走他乡,辗转多国,见证了她无数次纠结和抉择,最后甚至全程参与了怂恿她赴澳工作的机会,幸运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真正了解了她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做足的准备和努力,才知道人家的逆袭和幸运多不容易!看完全篇最大的感触是:每天认认真真对待生活的人比我们多出了好多机会,当我们随心随遇、抱怨凑合着度过一天有一天的时候,有的人却无时无刻不仔细观察周边、抓住每一份机会研究死磕透底!这是我身边十年里变化最大、逆袭最成功的真人故事,墙裂推荐给大家!

作者微博:@MoMo麦田捕手

背景:25岁,现任世界500强企业,亚太区HRManager现居悉尼


{前言}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我想记录些什么东西,一种观察、一种思考、一种发现、一种领悟,等等,但都是零散开在零碎时间用手机备忘录或以自己给自己写邮件的形式记录着,未曾正式整理成文。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只是想记录某些个人觉得重要或者有感触的人或事,我并不打算指引或影响任何人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每个人自己的正事儿,都得自己过。


而我为什么还是开始码字,或许就是为了让回不去的过去留下些营养,让还未到来的未来感觉到一份有养分的底气。经历过、思索过,不长不短,空白格还在编辑填满。



{一}

运气,除了不自来以外,

有一种取方式,叫主动请缨

二零一一年一月,加拿大,初海外求

那一年刚出国,高二才开始读书的我,奇葩的什么都懂一点,但每一个科目离基本功扎实都差很远。去到加拿大第二年,学习上才赶路四年的我,总算是能在学业上自给自足还在少数领域拿优。


学习之余,由于想去美国旅游访友的动力,我想自己找兼职工作。看到机会都会投投试试的我,把住了一个机会,给八十个人的大三国际商务课程当助教。当时商学院的助教普遍的职责是课后答疑、考前辅导和考后阅卷。很给力的国际商务的考试,三个月有三次,每次考试一般有六到十道的中长段问答题(Essay形式)。十页的A4格子本,考生们能很给力的用各种英语书写方式,写满十页纸乘以二的文字量。为什么乘以二呢?因为十页的格子本是双页。二十版文字乘以八十位同学的量,也就是一千六百版A4纸的英文阅卷,每次都需在五个工作日内阅卷、复查、统分,并汇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突破本国人的围城,拿到这个时薪不错的助教机会呢?我想仅仅一份简历,一份成绩单是不够的。自己不够,外力来补,我求助于我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授写推荐信。一份求推荐信的邮件发出去以后,等回来的回复是教授对我的英文能力和职位胜任水平的担心,简单的说就是,她担心我无法胜任这个工作也因此暂时不同意帮我写推荐信。


我认真阅读了她的回复,并列下了让她迟疑的三个点,英文水平、同类的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深度不够。然后,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不足具体在哪儿、可提升方法和执行法有哪些、可转换的能力和胜任力在哪儿。全部清楚地写完以后,我编辑了我的回复,回复的第一部分为认真感谢她的认真考虑和思量,第二部分为承认差距,第三部分陈列了我的应对方式和执行计划,并在附件附上了两份简历。第一份是我第一次写英文简历的初稿,第二份是修改过无数次,并找专业人士一再修定的简历最新版本。在邮件的最后一段编辑了一段话,大意是以这两份简历为例,暂时不是最胜任正好是鼓励着自己一再尝试、调整直至变得胜任的原动力!


邮件回复过去以后,并没多想,尽完人事不大有遗憾的感觉,然后两天后我收到了她完整编辑、有论点论据的推荐信,当时没再问是哪一点说服了她,让她愿意推荐我,只记得表达感谢感谢再感谢了。之后,我把我助教的申请交上去了,附带着这份推荐信,然后我在没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申请中,幸运地拿到了助教的机会。接下来,我幸运地成为了一位来自美国的教授的助教,在一次次确保无误并能超过她预想的速度和质量的结果保驾护航下,我连任了这一职位,并被推荐给更多的教授,并被引荐了未曾了解过的美国研究所院校。


这次小小的经历,沿着湖南人骨子里霸得蛮的小火苗,让我在之后的每一次的求职中,获取了以下营养:

第一,知道自己有什么;

第二,知道自己没有什么,需要找到哪些外力;

第三,找到暂时解决不了的差距,并摸索解决方案和执行计划;

第四,树立好的态度和行动匹配得上的乐观,然后等风来;

第五,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加倍珍惜,比如,对方预期需要一个点,努力还之以一点五个点或更多。


那时的我,慢慢开始意识到,运气除了不请自来的这种形式,还一种获取方式,那就是主动请缨,走上前去敲它的门。让机会一个接一个,让运气慢慢滚雪球一样滚动起来,不再遥不可及。



{二}

把从零到一、从一到二的可行性找出来

二零一二八月,美国求职的开篇

回忆起来,忽然发现,从二零一一年一月开始,直到二零一二年赴美攻读研究生,自从打开了兼职之门以后,工作一直没停过,一边是为了争取旅游经费,一边是为了找到在社会中的存在感。


一二年八月去到美国某商学院攻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的时候,全班三十八人,其中三十四位美国人,三位华人,还有一位和美籍人士无区别的中东美女。刚入校,我们就被告知从入校的第一天开始,头三月除了上五门专业课程外,需要参加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招聘的公司宣讲会、商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模拟面试等一系列的求职、社交礼仪和职场培训。回忆起来,开学后一个月,全班平均一天三节大课,三场宣讲会,以及需要开始申请实习无数个和应对随之的面试等,当时的我们,头一个月应该都瘦了。按照人力资源专业的教授的话说,他们就是想给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我们一个下马威,一开始就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学要看的还有很多。


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我,面对扑面而来的课业和求职任务,有一些没反应过来。同班同学的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年龄和阅历是层次不齐的,换一句话说是差异巨大的。三十八个人中,有在美国通用公司(GE)已工作三年的才貌双全还带着迷人微笑的美版高富帅,有工龄十余年并实际参与过美国境外战争的美国军官,有带着家族企业管理需要前来学习的美版白富美,当然也有沉浸在最好的时光中表面正经但内心还明显没玩够的纽约客。差异化是好事,让所见所闻都充满新信息,无论什么场合即使不主动参与任何讨论,都能汲取无数新概念。不好的是,我需要跟这些实力和资历差异化非常明显且各显神通的美国同学们跑同一跑道,看起来出发点一样但实际上很不一样的争取大公司的实习机会。外加,让我在某瞬间觉得整个人都不好的是,身上还背负着国际学生的头衔,当时我在想一个美国公司如果不是业务所需的话,为什么放着美国人不要,要一个外国人来参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呢。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


安静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和为数不多的有同样中国背景的学长学姐取经,沟通中我知道他们在一年前遇上了一个好时机,当他们找实习的时候,有一个美国高级制定私人直升机的公司应业务扩张的需要,急需有中国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做后备军。超级替他们开心兴奋的同时,预感这等好事儿已是好风已过,不会再来了。于是,我就开始有针对性地深挖信息,尽可能多的问询他们除去时机好以外的成事之道。其中有几个点,我参照学习以后感觉自己有受益到的:


第一在观念和定位上,将自己的国际学生身份,乍一看的劣势转化成一种优势,比如,着眼于自己有什么,包括双语、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力和冒险精神。


第二需要了解美国文化,在求职和工作这条路上,特别需要明白的是美国人普遍比较自信,他们有一分会说成两分,两分说成四分,而中国人相对保守,习惯有一说一或者更有甚者会矜持地将一含蓄地说成零点七五。这一点在求职的自我营销中,直接在战术层面拉底了基础分,要调整。


第三刚开始面对社会、开始求职的时候,你是谁不是那么重要,对方需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满足它会显得更加重要,毕竟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先要拿到一张入场券才能有机会各显神通。求职时要针对同类型职位的基本所需和不同公司具体职位的个别需求,进行整理分析,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然后回归到自己提取自己身上满足基本所需和个别需求的点,并将这些点言简意赅地融汇在面试时的自我介绍中。


第四在没有找到路之前,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大的小的,合适不合适的,胜任不胜任的,都要去试,把尝试的过程当作免费培训和磨练。


之后的两个月时间,我遵循这以上四个经验,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我调整,不够自信就模仿自信的人说话时的神态和谈吐。不知道美国人会如何通过实例描述自己具备某种能力,就一个个上网搜,有什么能力的人是如何处理问题的,然后列下符合美国式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关键词和关键解法,把这些关键词和解法一一地列入自己的面试应答稿。不知道不同公司需要什么,就一个个看和归类,尽量让自己的简历和自我介绍能涵盖对方所需。不知道如何挖掘面试官问问题背后的巧思,就闭门在家看了一个多月的《职来职往》,看考察官是如何提问和追问的,看通过考评的选手们优胜的点在哪儿,并在他人问答的时候,设想如果是我,我将会如何应答。


这一些列的行为引发的结果是,研究生刚开始的第四个月,在全班还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还没找到实习的时候,我拿到了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在本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做公关顾问,一个是在跨过公司北美总部做人力资源暑期实习。第二个机会的最后一轮面试,我和班级里另外两位美国同学分次前往全天面试争取唯一实习机会,接到电话说拿到offer的那一刻,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国际学生还是做得到的。当时我们研究生项目的人均实习时薪是十八美金无补贴,我拿到的暑期实习时薪是三十美金,额外给住宿补贴六十美金一天,薪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作难度和现实对一个人的回报率。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行而有方能攻破一些看似是难关的任务的可行性。从那以后,我记住了这个可行性。



{三}

未来还未来时,认知的萌芽和储备期

二零一三年五月,新加坡、马来西亚,商业学习之旅

在暑期实习开始的前一个月,跟随着威望很高的前壳牌(Shell)全球人力资源总监(现任人力资源管理教授)以及十多名同学一起,前往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去往了十多个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开始商业探讨之旅。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去往了Shell在新马的办公区和原油加工地,新加坡海事局、ExxonMobil、GE、PwC和TowersWatsons等公司的工作室,日均参与三个公司的实地商业案例讨论。


在外的每一天,我们都要求写商业心得,回翻当时心得时,感触最深的两点包括:


第一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要用自身的长处去活,懂得放弃,然后去学会经营和珍惜,最后开花结果。以新加坡海事局为例,它直接避开新加坡地窄物稀的短板,长年潜心研究长线进出口贸易,以港口(Hub)形式生根发展,搭建亚太区乃至全球运输圈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第二,亚太业务中的高管们拥有着东方的智慧和对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领悟,他们在中西文化中自如的彰显着魅力,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一种商业中的东西和谐美。因此也暗中提醒着自己,视野要放宽,要记得自己的东方的根,然后,看得高一点、远一点,如果有任何可能和机会的话。


{PwC办公室,在听亚太区负责人分享案例的我们}



{四}

记取,正式的上阵磨刀经历

二零一三年六月,美国,实习之路

一三年六月开始,回到美国坐落于北卡夏洛特的一家跨国公司北美总部开始为期十周的实习。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辅佐五位人力各职能部门的北美区Head完成五个项目。五位人力北美区Head的平均年龄应该是四十五以上,拥有几十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相当的专业水准。从实习第一天开始,逐一面谈和接触同事和项目,到最后实习完成,脑细胞应该改朝换代了一批。脑细胞主要都奉献给了五大项目,其中包括:


1)辅佐北美区人力总监,以外来新兵咨询顾问的身份,研究和制定北美区人力团队的商业需求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提升方案;

2)辅佐北美区人才管控主管,设计和优化已有的招聘流程和新员工入职前的Welcome Package;

3)辅佐北美区企业培训主管,设计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所有线上线下培训记录在线化。


十周的上场机会,有两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场景。


场景一:刚刚开始做北美区人力团队商业需求反应速度和质量提升方案的时候,从了解现状和探索可改进区域开始着手,期间听到来个各方的反馈和期待。当我在第一阶段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人力总监时,他看到了各方商业预期值后,淡然地跟我说,期待是适合的,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有求必应,而是去管理来自他人的期待众口难调这个道理是听过的,所以衍生出了管理各种口味和期待的需要,这或许就是管理学的价值点之一。自觉在这一点上战术还很不够,从那时起就记着要在这一方面下功夫。


场景二:和北美区人才管控主管的沟通过程中,我们谈论到有很多Top Talent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他们能快速地用成效或结果说话,简单直接地阐述出为什么是他(她)。当时人才管控主管的一句话,醍醐灌顶,大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寻求一个职位也好,找寻一种帮助也好,申请参与一个项目也好,在表达出参与欲或提出申请之前,都要先扪心自问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你。需要好的回报前,静下来问问自己凭什么可以得到好的回报,想好答案并把答案提取好。如果凭什么的回复不够有重量,尽可能的找机会返回去再给自己加加分、增增份量。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凭什么是我”这几个字写在记事本里,在每次递出新的申请前,反问自己。



{五}

将热血洒在理性的种子上,行而有方的做梦

二零一三年八月,美国,全职工作圆梦之旅

暑期实习结束以后,回到学校,国际学生招生办的工作得到新的晋升,没停下来多开心,因为我明白研究生毕业前的最后三个月,当务之急是找全职工作。于是,开始海投,北美的、亚太的,只要能对应的上的,搜索得到的,在学习和兼职同时,保持着每天平均申请五、六份工作的节奏。


与此同时,每一次进入课堂,默不作声地观察同学和教授的讨论,分析着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学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措辞。每一次参与社交活动,留意着周围行为大方、举止得体的人的举手投足,记取着他们身上传递出来的自信和会被优选中的气息。每一次面试,调整着和面试官的对话,试探着与不同人对答的效果和反应。为期三个月,大大小小面试参与了几十次,其中包括全球知名的石油公司、汽车公司、化学制品公司、国际纸业,每一次都会被问起一个国际学生都会被问到的尴尬问题,你有美国身份吗?在美国如果没有身份的话,需要雇主担保才能顺利开展全职工作,这需要公司担保工签申请和承担相关的担保费用。人力资源专业是雇主担保专业清单中的冷门,当身份问题的回答是没有时,直接间接地就能感觉到面试官的为难,更有甚者直接话锋一转。为此,曾沮丧过,但沮丧后深知自己还有想夹缝中求生一次的冲动。


我开始期待,能否有一个机会能让我突显我的亚洲背景优势,然后又能在西方工作环境中得到打磨,就像一三年在新加坡看到的那些能将中西方智慧运用到恰到好处的高管们一样。萌发这个念头的时候,自己都感觉是个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梦,也是自从有了这个梦以后,我开始尽量现实化这个理念并将它作为我的求职追求之一,在一次次面试中试探着这个想法在现实中的可能性。


直到有一天,在一次商学院举办的商业圆桌会议后的聚餐上,我遇到了一位世界五百强的全球人力副总裁,我们开始聊个人经历、对亚洲崛起的看法和应对文化差异的方案,也不知是遇到聊得来的人还是都在圆桌会议上喝了一杯的原故,整个晚上几个小时的社交时间,我们原本应该分次和不同的人沟通,但那一次我们在人群中单独聊了两个多小时。沟通中,我把我想找一个能结合中西优势的平台的想法告诉了他,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他是第二天将会面试我的一个公司的高管。第二天我去到面试点的时候,有一种做梦的感觉,怎么说呢,就是等到风来的感觉,那感觉消除了所有面试该有的紧张和不安。


那次面试后不久,我拿到了飞往费城全天面试的机会,再后来,我带着过去几年学会的做人做事以及说话思考的模式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浓缩演绎了一次。回到学校以后,距离毕业只有三周的时间,我接到电话通知说我拿到了全职工作机会,培训计划为一年在美国费城的国际总部人力资源部做助理,第二年开始分派到坐落于澳大利亚悉尼的亚太总部开始涉足亚太区人力资源中层管理。回望这段经历,不禁感慨,人还是保有梦的好,万一一天它真成真了呢?


{梦“醒”了,我们,毕业。}



{结束语}

时间看得见:尚未结束,刚刚开始

二零一五年三月,澳大利亚,正在发生

现在的我,又经过了一年的全职工作磨练,并开始接管亚太区七个国家的人力项目。在一个没有中国面孔的办公区域里,在办公室和各方前辈沟通学习的时候,忽然不忍感慨,曾看过一句话,大意是今天的自己的位置是三年前的行为选择决定的,相对应的,三年后的位置是今天的选择和执行计划决定的。倒回去看过去几年的海外求职和工作经验,的确有些感慨,其实一个一个单独事件看似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但每次经历都是一环扣一环彼此催生的。第一次敲开机会的门以后,就在为未来的下一步沉淀着,打下日后伺机而动的基础。每一次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所见所闻的营养,就在为新一次上场准备着属于自己的厚积薄发的能量。


{2011 佛罗里达求职时 VS. 2015 悉尼工作之余,

岁月流逝不可阻挡,用时间写诗吧!

The End 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