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

 寂寞在繁衍 2015-08-13

摘要   失眠也可从六经辨证。太阳辨治:卫强营弱致失眠,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膀胱蓄水致失眠,治以五苓散。阳明辨治:热扰胸膈致失眠,治以栀子豉汤;胃热失降致失眠,治以调胃承气汤;邪热结肠致失眠,治以大承气汤。少阳辨治:胆郁化火致失眠,治以小柴胡汤等;三焦失枢致失眠,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太阴辨治:寒湿停聚于中焦,治以理中汤加味。少阴辨治:阴虚阳亢致失眠,治以猪苓汤;阳虚阴盛致失眠,治以四逆汤加味。厥阴辨治:肝失所养,相火亢盛,肝火上逆,上扰心神致失眠,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

关键词  失眠  六经辨证  中医药疗法伤寒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0)09—0001—02

 

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睡眠时间、深度不足及疲劳为主的一种病症。《伤寒论》中有对失眠的描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等,笔者试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角度,对失眠证治进行探讨,兹分述如下。

1、从太阳辨治

伤寒论》太阳病病因为外感风寒,病机为营卫失调。因“壮者之气血盛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灵枢.营卫生会》),故营卫失调是失眠产生的重要条件。营卫失调可因外感风寒而引起,亦可由情志失调,起居失常,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故失眠证若具备营卫失调的病机可从太阳病论治。

1.1   卫强营弱致失眠

营为阴,卫为阳,二者互根互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相偕而行。太阳病卫强营弱是因脾胃虚弱,卫气不固,营阴失守。其表虚乃因胃中津气不足,影响膀胱气化,敷布于体表的卫气因之不足。“卫强”乃是与营阴相对而言。卫气虚浮,卫不入营,营阴虚弱,营卫失常,故致失眠。症见失眠困倦,胃纳较差,或易怕冷,自汗或盗汗,舌淡胖苔薄白,脉缓,治宜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法半夏、菖蒲调和营卫,健胃安神。若兼肾阳不足,卫气虚浮,冷汗较多,脉缓弱者,疗以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汤合四逆汤调和营卫、温肾摄阳。若为卫阳受伤,心阳浮越而不得眠,心中悸动不安者,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益卫敛神。

1.2   膀胱蓄水致失眠

膀胱为太阳之腑,“统营卫而主表” ,若胃气虚弱,可影响到膀胱正常气化。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失常,水气内停,敷布失常,小便不利是其常见之症。水气停于膀胱,影响膀胱之气敷布营卫之功能,营卫失调,从而影响睡眠。此外,水气停聚,津不上承,上焦虚燥,燥热内生,扰乱心胸;因此虚燥为水气内停所成,故渴欲饮水,加重水气停聚,越饮越渴,甚则水入则吐。膀胱水停而致失眠的症见:心烦失眠,小便不利或短赤,口渴欲饮,饮不能解,或有发热怕冷,舌淡嫩苔白水滑.脉浮数,治宜五苓散。方中猪苓、泽泻通利小便以利停水;茯苓、白术健脾胃以燥湿,茯苓还可安神;桂枝通阳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散营卫。

 

2、从阳明辨治

阳明之府为胃、大小肠,以胃为主。《伤寒论》阳明病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太阳病误治,损伤津液,表邪化热入里:一是阳明本身感受外邪使胃肠的功能失去正常,其病机是“津伤胃燥,阳热偏盛”。《素问·逆调论》日:“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胃中津液损伤,阳气失去制约而亢胜。阳亢之气可上扰胸膈而致失眠;或热聚于胃,胃失和降而致失眠;或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秽热上扰心神而致失眠。

2.1 热扰胸膈致失眠

阳明病热扰胸膈,为下之过早,胃虚不化,邪热内陷胸膈:亦可由原先存在的热聚胸膈未经误下成,见“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治用栀子豉汤清热解郁除烦。方中栀子清热解郁,又可通利小便,引热而出,淡豆豉宣胃以散浮热,两药相合以清热除烦,宣通胃气,运用时增竹叶、甘草、麦冬等。《伤寒论》太阳病篇亦有栀子豉汤证,为发汗吐下之后损伤胃气,邪热内陷而成,虽与阳明之栀子豉汤证发病原因不同,但病机和临床表现相同,故均可用栀子豉汤进行治疗。

2.2 胃热失降致失眠

    若阳明病胃中阳热偏盛,津液损伤严重,邪热不能透发于外,内结于胃。形成津伤胃热,胃失和降。胃中邪热壅盛,影响胃气的正常通降,“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阳明胃府失降,胃中火热上扰心胸而致失眠。《伤寒论》第207条云:“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症见:心烦失眠.上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燥微黄,脉数,治宜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以除胃中邪热,胃热除,上焦火热自降,失眠可愈。

2.3 邪热结肠致失眠

若阳明津液进一步损伤,邪热进一步亢盛与肠中粪便相结,邪热深伏,津液缺少,胃肠气机壅滞不通,秽热上扰心神,故见烦躁不眠,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身热不扬,手足微有汗出,舌红苔厚黄燥,脉象滑数或沉迟有力,轻者用小承气汤,重者用大承气汤以清热通便,如《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宜大承气汤”,以除肠中秽热,不治失眠而眠自愈,为“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3、从少阳辨治

少阳为枢,其府为胆和三焦。以胆为主,胆为甲木,具生发疏泄之性,散布相火以温暖周身,可条达一身气机:三焦为枢机之府,通行元气和津液。无论外感内伤均可影响到少阳转枢,形成胆气郁结和三焦失枢病理转机,导致失眠。

3.1 胆郁化火致失眠

若太阳病误治失治,损伤胃气,三焦失枢,或外感邪气直接侵犯少阳,均可导致胆气郁结化火,扰乱心神,致心神不宁而失眠。若为胃虚胆郁者,可见心烦失眠,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胸胁胀满,或见往来寒热,太阳穴部位疼痛等症,舌边尖红苔白腻,脉弦细,治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兼有营卫不和者,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若胃不虚而胆郁者,症见心烦失眠,伴口苦、咽干、目眩,耳部胀满不适或听力下降,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黄芩汤加柴胡以清泻胆热而宁神。若少阳枢机不利,痰热内扰而致失眠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2 三焦失枢致失眠

少阳三焦失枢,多由脾胃虚弱,通降失常,而致三焦枢机不利。三焦失枢,气液代谢失常,水饮内停,阳气内郁化火扰神,故见不寐。如《伤寒论》第147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因阳热内郁于上焦,故见心烦失眠;中虚水停,故见胸胁部胀满结硬,小便不利,口渴,水热郁蒸而见头汗出,正邪交争故见往来寒热,舌尖红苔白水滑,脉弦,治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加法夏、菖蒲以和解少阳,温脾散饮,安神定志。

 

4、从太阴辨治

脾属太阴之脏,《伤寒论》太阴病的病机是脾阳虚衰,运化失常,寒湿停聚。太阴病所导致的失眠主要为寒湿停聚于中焦,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土虚肝郁。心神失养,导致阴阳气血运行失调从而导致失眠。症见心悸失眠,腹部胀满不适或疼痛,按之则减。纳差或伴呕吐,大便溏薄。或泄泻,舌淡胖嫩,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缓,治宜理中汤加菖蒲、远志、茯苓温脾安神。

 

5 、从少阴辨治

心肾为少阴之脏、水火之宅。心主血脉而藏神。肾主水而藏精化气,精神相合,水火即济则阴阳平和而寤寐有常。《伤寒论》少阴病为心肾受伤而阴阳气血精神俱衰,往往会导致睡眠的失常。

5.1 阴虚阳亢致失眠

少阴病心肾阴阳气血皆不足,心肾阳虚是少阴病重点内容,而阴虚化热者乃是少阴病之变局。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而至心火偏亢,或心血亏耗,心阴失养,益可致心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而瘦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黄连阿胶汤养阴清心火,而不眠自愈。若肾阴不足,引起膀胱气化失常,以致水热内结,阴虚有热,上焦虚燥而致失眠,症见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水气犯肺则咳,犯胃则呕;津不上承,上焦虚燥则渴,治宜猪苓汤育阴利水除烦。

5.2  阳虚阴盛致失眠

少阴病心肾阳虚,精神失养,神机不用而致失眠。阴寒内迫虚阳,阴阳相争则心烦失眠;“阳气者,精则养神”,故又见精神困倦;阴寒内盛则无热,四肢逆冷:肾阳不足,膀胱蒸腾水液乏力,故小便清长;阳气虚弱,无力鼓动气血,故脉象沉弱,可用四逆汤加肉桂温补心肾以益神机。

 

6、从厥阴辨治

肝属厥阴之脏,内寄相火。厥阴病的病机是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虚实相因。肝失所养,相火亢盛,肝火上逆,上扰心神而致失眠,可出现心中烦热难耐,自觉一股热气上冲,口渴欲饮而不能解渴,但又不能多饮;胃气虚弱,肝失疏泄,则有饥而不欲食,胃中嘈杂不适,食后呕吐:脾肾不足,则兼有下利。本证所致失眠,证情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寒热错杂,治用乌梅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若证情较为单纯,仅有上热中虚,而无下寒之证,可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乌梅、酸枣仁治之。

失眠一症常常缠绵难愈,治疗甚为棘手,通过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失眠进行辨治,无疑是有益的探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张毅之(1979一),博士研究生,从事《伤寒论》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