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蚩尤与蚩尤屋场:大熊山名称的来历|苗族文化网|民族的 世界的

 负鹏载舟 2015-08-13
蚩尤与蚩尤屋场:大熊山名称的来历 作者:天外诗狂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更新时间:2011/4/28  

  一、“南蛮”民族的始祖──蚩尤


  传说五千多年前,蚩尤生长于现在的新化大熊山,其母叫哈雾,是当地古老的氏族首领。哈雾生九子,蚩尤是长子,从小聪明能干,智慧超人。长大后,身高八尺余,有超人的雄才胆略,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英勇果敢,勇猛善战。力拔千钧,呼风唤雨,驱使毒蛇猛兽,故被称为“蚩尤蛮子”。

  附带说明一点,汉文《辞海》喻“蚩”同“痴”,即傻,“尤”的内涵为:“特异的,突出的。”后来史册载谓蚩尤乃怪诞不经,身上长毛,头上长角的横蛮无知之人。而湘中大熊山的人们则把“蚩”拆开为“山中一大虫”(即老虎)乃百兽之王。“蚩尤者”即不同凡响的人兽之“王”也。汉文“蛮”释为无知、野性、强横,而当地方言“蛮”字与“最”同,乃不同寻常超出一般之意,如:“最好”、“最大”、“最漂亮”等,方言则为“蛮好”、“蛮大”、“蛮漂亮”。

  后来,蚩尤被推为九黎(多个部落聪明之统称)之君,威震天下。 蚩尤为了部落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开发扩大生存领域,他率领八十一个兄弟,逐步向北开拓,控制荆舒(今湖北),并不断向北与轩辕黄帝联盟部落南伸的势力相抗衡达十三年之久。黄帝善驱旱魃,且人多势大,在今河北涿鹿,蚩尤终于战死。其余部节节败退,黄帝乘胜追击,直到蚩尤老巢大熊山,烧毁蚩尤寨栅。故今大熊山还留有“蚩尤屋场”这一远古的地名。


  二、大熊山名称之由来


  传说蚩尤战死涿鹿,黄帝挥师南下,直捣蚩尤老巢,烧毁寨栅及各处防御设施,收编蚩尤余众。一日就寝,忽梦见天一个颗巨星落到身边,变成一只大熊山自己同睡,并说“你已经被包围了,还不快走……”黄帝惊醒,大熊已不知去向。只见四击草木抖动,猿啼鹤唳,满山去雾迷蒙,分不甭东西南北。黄帝内心怕恐,无心再战,撤离之际,将此山命名为“大熊山”,意即应属我有熊氏之领地也。故后称此山为大熊山。


  三、蚩尤屋场


  大熊山,位天新化县城北85公里,地处东经111°14'──22',北纬28°4'──30'。包括今大熊山林场(辖礼中、金坪、九龙、锡溪、大熊、桃塘、高峰七个工区)及相连的洪竹、烟山、陆家、大竹、锡溪、金塘、白龙八个村。总面积为17.7万亩。处雪峰山系东侧。资江蜿蜓于山之南、西、北及东北经益阳而注入洞庭湖,成为大熊山的一第护山天堑。

  大熊山境内溶洞无数,能深纳几万人的山洞有十余处,有九条主要干流和无数的分支山溪,全山至今还保持一万八千亩原始次森林。林海茫茫,古树参天,深谷幽涧,飞瀑流泻。潭中的娃娃鱼,陆地的珍禽异兽,数以万计的山花野果,为古人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是古人繁衍生息的最佳场所。

  尤其山峦重阻、沟壑深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九龙池峰顶,直插云霄(海拔1622米),驻此可“朝观日出金球滚,晚享霞辉万里红;远视西北三千里,近睹东南八百洲”。

  蚩尤寨,今称蚩尤屋场,又名春姬坳,位于大熊山南麓之山谷盆地(今锡溪村大熊山林场部所在地),依山傍水,冬暖夏凉,是古蛮人集居的好处所。

  寨南人口处须经东西两侧绵亘夹峙的数百米高、十余里长的同峡谷地带,中有溪流,由南而流向寨栅,远看似向山上流去,实乃奇观。更有无数天然关卡,稍加调设防,人莫可入。迄今还留有“三关”之地名。

  第一关,大熊山脉东翼延伸锁溪边一座山丘──今称庙山堂,后人在此建起了土地庙。第二关,舒家台。原为大片株树林,人入其间,如人迷魂阵。今已伐树开田。第三关,护凤桥。桥北有人行道,两旁古木森森,阴暗蔽日。山风劲吹,松涛呼啸,有如鬼哭狼嚎。传说,过去一到晚上,鬼魅出没无常,闻之惊心。解放后已建起了石拱桥。故而古蛮人驻此,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是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真个是“路转三关入锡溪,水向上流堪称奇。百步三桥通大道,再上亭台瞰翠薇。”

  过三关后,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鸡鸣犬吠,鸟语花香,胜过桃源仙境,堪比天上瑶池。仰望直冲云霄的大熊山,磅礴逶迤,四十八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山腰云雾缭绕,巍峨壮观。

  蚩尤远征涿鹿,由于不习惯北地旱魃,难耐干渴,竟而战死。其后裔回归故里,繁衍生息,与他族逐步融合变迁,使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成为后世蛮人、特别是隋唐时的莫徭、五代宋时的“梅山蛮”和今世之苗、徭、土家、侗等少数民族向往缅怀的发祥地。

  笔者认为:“蚩尤屋场”这一地名,虽属后人为纪念蚩尤而定,我们也未寻找到蚩尤留下的任何印记以资佐证,但地名本身,加上民间传闻,自然是历史演进中的一个折射,肯定是信传。

  2001年5月20日晚。林场邀请了部分老人和佛道两教的和尚道士召开的座谈会上,听到了许多有关蚩尤与黄帝在大熊山开战的一些怪诞、神奇的故事。并指导出了哪是蚩尤拜台,哪是蚩尤指挥台,哪是哨卡,哪是瞭望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熊林场职工罗伯生说:“1982年场部筑围墙时,挖出许多碑,其中一块上刻有‘……黄帝与蚩尤战三月……’的字样。我不认识‘蚩’字,还请教过当时林场负责人。“可惜的是那块文物古碑,已被埋藏在大熊山林场的煤坪之下了,有待挖掘考证。

  查当地较早的居民陈、李、方三姓族谱,在李氏谱中发现:“……迁新,始祖吉祚公殁于乾隆癸未(1746),葬蚩尤屋场之上麓”;陈氏谱中载:“陈公讳显聪,……殁于大清同治丁卯(1868),葬于蚩尤屋场之蝻蛇”等等。

 

  视此,既有蚩尤寨,蚩尤一定在这里活动过,并以此为根据地。其为长江中游以南文明之始祖,这是合乎逻辑和值得认真挖掘考证的。尽管长达几千年来,中原封建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岐视与对少数民族在文明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过许多否定和歪曲。但今天,在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和谐中华文明中,炎帝、黄帝、蚩尤同做为中华文明始祖,得到了社会的共认,中华文化一体,血脉早就融合在一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