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中伟,张国飞 小编导读 子宫是女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对女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来说,子宫是要陪伴女人一生的,但很多时候,子宫肌瘤让很多人无奈地选择在子宫上动刀,甚至是切除子宫。子宫对女人那么重要,你怎忍心割舍?子宫肌瘤确实是子宫的天敌,但子宫肌瘤未必“非切不可”,针灸妙计也能化险为夷! 子宫肌瘤属中医学“石瘕”“瘾瘕”范畴。 1.病因病机 古人对其病因病机早有所认识,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不行,总由血运之时,余血未尽,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归纳起来,子宫肌瘤是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病机多为产后或经期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多产、房劳等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进而损伤冲任,血、瘀、痰、湿相结,阻于胞宫日久积而成瘕。又因月经量多、经期延长,不断耗损阴血,消耗正气,更加重了“瘕”的存在,由此因果互生,交错盘结以致本虚标实。 2.辨证分型 1 气滞血瘀 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留胞宫,积而成癥瘕。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胀痛,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舌质暗红,边有紫斑点,脉沉弦或细涩。 2 寒凝血瘀 因产时或产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或经期冒雨涉水,过食生冷,致气血凝滞,瘀阻胞宫,积而成癥瘕。症见畏寒肢冷,下腹部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 3 气虚血瘀 因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思虑伤脾气,气虚行血无力,瘀阻胞宫,积而成癥瘕。症见经期懒言乏力,月经量少,月经错后,舌淡,苔白滑或白腻。 4 阴虚火旺 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 3.治疗方法 1 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化瘀消癥 处方:三阴交、足三里补法,血海、太冲、中脘平补平泻,气海补法,中极、期门、归来平补平泻,子宫穴泻法。 方义:中脘通达三焦,太冲期门疏肝理气,中极、气海、归来、子宫穴理气调经消癥,血海活血化瘀通络,足三里、三阴交调补气血。 2 寒凝血瘀 温经散寒,化瘀消癥 处方:三阴交、足三里平补平泻,关元(灸)补法,中极、归来、天枢、阳陵泉、血海平补平泻,蠡沟、子宫穴泻法。 方义:关元补中益气散寒通络,三阴交、足三里调补气血,中极、归来活血散瘀通络,中脘、天枢通调三焦,温经散寒,阳陵泉、血海、子宫穴活血化瘀,散寒。 3 气虚血瘀 益气养血,化瘀消癥 处方:三阴交、足三里(灸)补法,中脘平补平泻,气海(灸)、关元(灸)补法,中极、归来平补平泻,太溪、神阙(灸)补法,子宫穴泻法,内关平补平泻。 方义:三阴交、足三里调补气血,中脘通达三焦,中极、归来、子宫穴活血散瘀通络,气海、关元、神阙补中益气,补血散瘀,内关养心益气。 4 阴虚火旺 滋阴清热,散瘀消癥 处方:太溪、三阴交补法,足三里、中脘、中极、归来平补平泻,子宫、曲池、公孙泻法。 方义:太溪、三阴交养阴益肾,足三里、中脘调补气血,中极、归来、子宫穴散瘀通络,曲池清热抑火,公孙健脾益阴。 4.小结 金伯华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气滞、血瘀、劳累所致,治疗本病重在调血,再配合行气散瘀,以达到气血调和、瘀结消散之目的。除针灸外,常配用活血化癥中药如蜂房、水蛭、穿山甲、三棱、莪术等,一般肌瘤在3厘米以下治疗可化,超4厘米以上实性瘤不易化解。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北京针灸名家丛书:针坛巾帼——金伯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侯中伟,张国飞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