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人用人的古典诠释: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

 虹72 2015-08-14


选人用人的古典诠释: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
文字 〖    〗 )



      我国古代,许多明君贤臣选人用人都能达到不拘一格,不重资历,不看地位,不计关系远近,不避亲仇,为了国家大义,达到了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境界。成败之道,在于用人,不拘一格,古鉴不远。   


  祁黄羊荐人   


  不避亲疏的不拘一格   


  春秋时期,豪杰并起、人才辈出。而祁黄羊推举人才十分讲究,他胸怀宽广,不避亲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祁黄羊在对待用人的问题上能够做到以“公”去“私”,难能可贵,值得学习。    


  曹操用人   


  唯才是举的不拘一格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素以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著称。他曾再三颁布求贤令,宣称要“不拘微贱”,“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在实践中,曹操也十分注意从基础或实际斗争中发现和提拔人才,特别是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政大事。荀彧,仅为小小县令,但他才智过人,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曹操大喜,说:“吾之子房也。”把29岁的他比作汉高祖刘邦得到的谋臣张良,并立刻委任其为司马,参与军机要事。荀彧果然不负所望,常出奇谋,多献良策,成为曹操良佐。还有许多文臣武将,诸如郭嘉、荀攸、满宠、贾诩、刘放、孙资、于禁、乐进等,或出身贱微,或为一般小吏士兵,都被曹操发现并提拔重用,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仲举人   


  扬长避短的不拘一格   


  齐桓公为了富国强兵,成其霸业,在鲍叔牙的推荐下,拜管仲为相。    


  管仲认为,人才是治国之本,有了人才才能制定、实施好治国方略。在发现、举荐、任用人才上,他创造、制定了一套“三选”制:   


  要求各乡把那些有才德武功的人士推选给国家。每年正月,乡长上朝时,将本乡“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明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拳勇股肱之力、筋骨善出于众者”进行报告,不告便为“蔽贤”罚罪。有,推荐贤能之士,桓公召见,安排在官府任事。这是一选;   


  年终,桓公命官长书面报告新官政绩,推荐其中确有突出能力者,并普调查,广征乡里意见,加以验证。此为二选;   


  此后,桓公亲自召见卓异才能的人,了解他们的素质,凡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人,则立为高官,授之以大事。凡提出许多治理国政的难题进行策问,能够应对如流,回答满意的,则到乡里详细调查他的实际能力,确有能力而无大过的,便提拔为上卿的助手。此为三选。   


  正是由于推行了这种开明、务实的选用人才方针,才使得管仲在齐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得以顺利贯彻执行。才使得齐国日益强大起来。这种“三选”制度,相当合理、严密、细致,在今天选拔人才中仍可借鉴。(吕艺高)   
   

编辑:谭凤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