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古老的山楂,起初不称“山楂”。两千年前成书的《尔雅》中记载的朹(读音求qiu),被认为是中国早期文献记载的山楂古名。明代李时珍根据晋代学者郭璞的注释引述:“《尔雅》云:‘朹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柰,可食。’此即山楂也。” 根据植物学记载,山楂属蔷薇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品种繁多,中国各地生长的山楂,其品种与名称不下三十种,诸如酸楂、山查、山里红、棠梂子、红果、脂果、仙果、赤枣、赤爪、猴楂、鼠楂等。李时珍对有些名称作了解释: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猴楂、鼠楂之名是因猴、鼠喜食;赤爪是与赤枣音讹所致。 中国古人采集山楂,既供自食,还被礼品赠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诗句:“俚儿供苦笋,伧父馈酸楂”,可为佐证。(俚儿即村童,伧父指乡民) 古人取山楂作果品食用,逐渐体验到它对人体的某些保健作用,但是直到元代医家朱丹溪予以强调之后,才引起后世医家和人们的重视。“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见载李时珍《本草纲目》) 元代以后,中医学文献有关山楂功效的记述,主要为生津、开胃、消食、活血,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物积滞及腹胀、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腰痛等;以山楂加水煮汁,可用来洗治皮肤因漆过敏引起的皮炎和止痒。 李时珍曾看重推介山楂对食物积滞于肠道之消化功效:若食后不消化、腹胀者,嚼食山楂果仁二、三枚,能获良效。对此,他特别记述一实例:邻居小儿“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往羊朹树下,取食(其果实)至饱,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所谓“羊朹”,即是山楂。 清代医家张锡纯称赞山楂对月经不调的治疗之功,他在所撰《医学衷中参西录》写道:“女子至期,月信(即月经)不来,用山楂两许煎汤,冲化红蔗糖七、八钱,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若月信数月不通者,多服几次亦通下。”张氏高度评价山楂对月经不调的疗效,从现代医学观点而言,山楂不是对各种病因所致月经不调均有效,尤其是器质性病变所致者。 山楂不仅作单味药治病,更多的是与其他中药组成各种方剂,著名的如朱丹溪创用的“保和丸”,山楂是其中“君药”,配以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萝卜子),制成丸剂服用,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消化不良、恶心厌食、食物(特别是肉食)积滞及其引起的腹胀疼痛、大便不通等。 另外,由于山楂对肉类食物的良好消化作用,中国古人很早就利用山楂果实烹煮肉类以缩短煮熟时间,李时珍根据前人所撰《物类相感志》引述:煮老鸡、硬肉,(投)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古人积累的此种生活经验,最为实用、宝贵。 自古至今,人们用山楂保健治病,还有不少简便的方法与经验: 取糯米与山楂煮粥,用于食疗消化不良、胃肠道食物积滞及所引起的腹胀; 取炒山楂5枚、炒麦芽10克,加水煮成山楂麦芽茶,饮服帮助消化因过食米面与油腻食物引起的胃肠道食物积滞及腹胀; 服山楂汁治疗频发呃逆,每次16cc,每日三次,通常服一、二天能获效; 取山楂15克、鲜荷叶50克,加水煎汁饮,用于高血压症的辅助治疗; 以山楂10克、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加水煎汁饮,用于高血脂的辅助治疗等等。 山楂酸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艾滋病病毒等作用。西班牙学者研究发现,细胞感染艾滋病的病毒,在丝氨酸蛋白酶作用下,会被释出扩散到其他细胞,山楂酸则能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 苹果酸有益人体免疫功能,还可用于口腔保健和滋润皮肤。 齐墩果酸有助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纤维增生等,从而改善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之症状。 绿原酸有助清除使人体老化的自由基,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抑制细胞变异、保护肝脏、解痛、抗病毒和抗癌等作用。 山楂中的类黄酮成分能抗御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强化细胞膜、使受损细胞再生、保护肝脏、抗过敏、防血栓、调节免疫、抗炎、抑制癌肿、延缓人体衰老、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 山楂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能扩张血管并增加血流量、防止心律不齐、降低血清胆固醇、抗炎等。 山楂所含儿茶酚,能分解脂肪、抗氧化、消炎等。 解脂酶有分解消化脂肪作用、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胃消化酶功能。 所含胆碱是构成卵磷脂的成分之一,是乙酰胆碱的前体,具有促进脑组织发育、维护记忆力、促进脂肪代谢等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和对肝炎等肝病的治疗。 山楂所含果胶,能把进入人体肠道内的放射性物质吸附排除体外。 说到果丹皮,特别值得一叙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曾被巧妙地用于军事上传递情报与军令。 据载,十七世纪时,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带兵吞并蒙古其他三部之后,数次进犯内蒙古一些地区,康熙皇帝曾三次亲临前方,指挥数位将领率军分三路征讨噶尔丹部,清军为防止泄露情报及康熙发出的征战指令,将它们用墨汁秘写于果丹皮上,卷成圆筒,在康熙与各将领之间由专人传递,各将领与有关人员看完情报和密令后,将果丹皮吃掉灭迹。对此,跟随康熙征战噶尔丹的诗人、书法家高士奇,在行军宁夏途中,赋有《果子单》一诗:“绀红透骨油拳薄,滑腻轻碓粉蜡匀。草罢军书还灭迹,咀来枯思顿生津。”高士奇在诗的自注中写道:“山楂煮浆为之,状如纸薄,匀净,可卷舒,绀红,故名果子单,味甘酸,止渴。”据说,康熙看了《果子单》诗句后,认为很贴切,称赞“怡色怡味,达心达情。” 高士奇诗中写到的“油拳”与“粉腊”,分别是唐代和宋代著名的优质薄纸名称,用以形容用于书写情报、密令的果丹皮,薄而半透明,这些果丹皮吃进嘴里后,既使干渴的口腔立刻生津滋润,又能把作战情报、密令灭迹。而那时候用于书写的墨汁,所用之墨,主要是用燃烧松树的烟灰制成,此种墨同时也是一种中药,《本草纲目》记载它有“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之功效。所谓“合金疮”,是说促进受金属刀枪创伤的伤口愈合。因此,用果丹皮书写军事情报,在那个时期,确有一举数得之妙。 山楂固然对人们保健和日常生活有益,但不是每个人或任何时候都可食的。它酸度高,最好不要空腹食,尤其是胃酸过多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龋齿、大便溏薄者,不宜食山楂;山楂有刺激子宫收缩作用,孕妇不可食山楂,以避免可能引起流产或早产。有报导说,山楂不宜与牛奶、海鲜同食,因可能引起胃结石。还有一种说法,服人参等滋补药期间,不要同时吃山楂,推想滋补药的效用可能被减弱。因此,食用山楂因人因时而异,并且还需注意食之恰当,以取得良好效益。
(半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