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吸衰竭治疗不能忘了这些细节

 anda0108 2015-08-14

 

关于呼吸衰竭的总体治疗原则,我们可以在教科书、权威着作找到很精彩的解答,无非就是:加强呼吸支持、纠正缺氧和改善通气、治疗病因和诱因、加强一般支持治疗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但当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


作者:李鸿政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建立通畅的气道


  通畅气道是治疗呼吸衰竭的基石!要想改善通气,第一步就得想方设法通畅气道,正所谓“路通财通”.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主要有:(1)若患者昏迷,应使其处于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并将口打开。这看起来简单,但临床上并非每个医护人员都会严格遵循。(2)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异物,对于呼吸科病人来说,这最主要就是清除痰液,或胃内反流物,同时要预防呕吐物反流至气管;口咽部护理和鼓励患者咳痰很重要;对于痰多粘稠的患者,要多翻身拍背协助咳痰,很多老年人咳嗽无力,无法顺利排痰,必要时可以用纤支镜吸痰。清除痰液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是关乎成败的重要措施。(3)若以上方法仍效果不佳,可以建立人工气道:包括简便人工气道(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喉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后两种又属于气管内导管,是重建呼吸道最可靠的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口咽通气道,特别是舌根后坠的肥胖患者。


  除了以上物理方法通畅气道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方法,如解痉平喘、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还可考虑联合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主要是布地奈德),也可静脉用药。


氧疗


  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给予氧疗,氧疗可纠正低氧血症、降低呼吸功能、降低心脏负荷等。通常PaO2升高到50-65mmHg,SaO2升高到85%以上即可保证组织细胞的氧代谢需要,达到相对安全的水平。由于氧解离曲线呈“S”型,当PaO2达到60 mmHg时,该点在曲线的陡坡上部,接近平坦部位,此时再升高PaO2对SaO2的影响很小,故不需为了升高PaO2而采取激进的措施,以免导致CO2潴留的危险。


  氧疗主要用于肺泡气氧分压降低所致的呼吸衰竭,但严重贫血、心功能不全、休克等运输障碍所致的组织缺氧,常规氧疗只能部分缓解缺氧,而对于因呼吸功能障碍所致的组织缺氧常规氧疗无效。


  鼻导管或鼻塞给氧,吸氧浓度为FiO2=21+4X吸氧流量(L/min)(由于受到呼吸频率及潮气量的影响,浓度计算未必准确);面罩给氧,吸氧浓度可以较高。


  缺氧不伴CO2潴留(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给予高浓度吸氧(FiO2>35%);缺氧伴明显CO2潴留(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低浓度(FiO2<35%)持续给氧。氧疗时注意动脉血气的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氧疗过度是有危险的。有报道称:吸入氧浓度>80%,超过48 h,或者吸入氧浓度>60%超过3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肺泡萎缩和肺氧合功能下降。故从临床角度来看,将吸入氧浓度控制在50%以内,出现氧中毒的机会就较小了。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虽然现在使用治疗呼吸兴奋剂呼吸衰竭已逐渐减少,但仍有使用,使用时必须保持气道通畅,否则会加重呼吸肌疲劳,加重CO2潴留。兴奋剂用于中枢抑制为主、通气量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不宜用于肺换气功能障碍(比如严重肺炎、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等)为主所致及慢阻肺所致的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缺氧和CO2潴留都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可纠正缺氧和CO2潴留,挽救患者生命且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因此,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类型呼吸衰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上呼吸机的合适时机?很多人对机械通气有消极的态度,认为只有当自主呼吸停止或十分微弱的时候才考虑机械通气,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积极应用机械通气,避免缺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机械通气的适应证是: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停止或减弱、严重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PaO2<60mmHg)或者是极度呼吸窘迫、II型呼吸衰竭伴肺性脑病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且无力咳痰的患者应尽早建立人工气道。


病因治疗


  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很多,在治疗呼衰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比如是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那么抗感染治疗是势在必行的。


特殊情况的处理


  1、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主要是改善肺泡通气量,一般不需要补碱。但这类病人往往同时有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血容量不足等引起周围循环障碍所致),这些情况则可适量补碱,使得pH在7.25左右就可以。

  2、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常常是因为机械通气不当,使得CO2排出太快,或者补碱药物过量所致,治疗上可适当补氯和补钾。


  3、呼吸衰竭若没有补充足够的营养支持,易发生感染,也影响机体恢复,故抢救时应常规鼻饲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以及适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静脉高营养治疗。



参考文献

1、殷凯生。呼吸衰竭

2、内科学。第二版

3、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