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九僧诗》藏书纪要

 唐音宋韵 2015-08-15
宋九僧诗

宜秋馆以景宋钞本校刊
宋九僧诗宋九僧诗


宋九僧诗

世传九僧诗版本梳理——题民国九年刻本《宋九僧诗》
作者:土圣叹


《宋九僧诗》,亦称《九僧诗》,一册,内分《圣宋九僧诗》和《九僧诗补遗》二卷。民国九年(庚申,1920)南城(今属江西)李之鼎宜秋馆刻本。一九九五年购于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价十五元。
是书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左右双栏,有上鱼尾,黑口。版框高十六点五厘米,宽二十五点六厘米,版心有“僧”、“僧补遗”字。
《宋九僧诗》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部书,其来历,最初见于欧阳修《六一诗话》:“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余少时闻人多称。其一曰惠崇,余八人者忘其名字也。”
按欧阳修的叙述,宋朝初年有九位僧人以诗著称,但其诗集早已失传;欧阳修只是在年轻的时候,听到过九僧的诗名。
查《宋史-艺文志》,著录有《九僧诗集》一卷,编者为陈充。另据许肇鼎《宋代蜀人著作存佚考》(巴蜀书社1986年版),充为成都人,字若虚,雍熙二年(985)进士。又据《宋史-陈充传》,他曾受寇准举荐,“得召试,授殿中丞,出知明州。”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对此书也有著录:“《九僧诗集》一卷,右皇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也。陈充为序。凡一百十篇。”
既然在欧阳修(1007 - 1073)生活的时代《九僧诗》已经失传,那后世的版本又从何而来呢?自宋初至今,这部书又经过怎样一个失而复得的沉浮命运呢?
翻开民国九年(1920)宜秋馆(李之鼎)的刻本,发现正文后附有四篇跋文,首为明代汲古阁传人毛扆所作,次跋未署名,第三篇为清乾隆时藏书家余萧客书,最后是刻书者李之鼎的跋文。
从按时间顺序依次收录的这四篇跋文里,我们可以大致发现《宋九僧诗》的来龙去脉。
毛扆跋作于“康熙壬辰三月望日”。壬辰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即毛扆去世的前一年。毛扆(1640 - 1713),字斧季,世称毛斧季。他是汲古阁建立者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的第五子,江苏常熟人,子承父业。其父子所独创的影宋抄录法,素为士林所重,号“毛抄本”。毛扆在跋文中叙述了他当年得到此书的喜悦心情:“欧公当日以九僧诗不传为叹,扆后公六百余年,得宋本弆而读之,一幸也;较之晁、陈二氏皆多诗二十余首,二幸也;此本但有僧名,而不着所产,又从周辉《清波杂志》各得其地名,三幸也。”
毛扆的跋文并没说明他的宋本是从何而来,也没明确指出他所抄录的底本,是否就是《宋史》和《郡斋读书志》中所明确记载的《九僧诗集》。不过,他也在不经意间道出一个秘密,即他所得到的宋本,所收录的诗比原《九僧诗集》要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九僧诗有一百一十首,陈直斋《书录解题》则云一百零七首,而毛扆所得竟为一百三十四首,反而多出二十多首。这是否说明毛扆所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宋九僧诗集》呢?
虽然毛扆含糊其辞,但紧接其后的第二篇跋文则回答了这个问题。此跋云:“宋高僧诗前后二集,钱塘陈起编。予按:前集即六一诗话所谓九僧诗也。”又云:“九僧诗极不多,有景德五年直史馆张充所著序……或即此本是也?今充序亦不载。”
这寥寥数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毛扆所见的宋本,其实并非欧阳修时代的版本,而是陈起所编的《宋高僧诗》的前集。陈起,南宋钱塘人,著名书商,刻书甚伙。
不过,此跋文也有重要错误,如说九僧诗有“景德五年直史馆张充所著序”,当是误记。宋真宗景德年号只有四年,景德五年,其实是大中祥符元年。所谓张充,亦有可能是陈充之误。据《宋史-钱若水传》:寇准曾推荐钱若水、陈充等五人,“召试翰林,若水最优,擢秘书丞、直史馆。”由此可见,任“直史馆”的是钱若水;而据《宋史-陈充传》,他的官职是“直昭文馆”。
另外一个细节也说明毛扆所据的宋本实为南宋陈起本,而非北宋陈充本。毛扆的跋文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其时距陈充辑录九僧诗的景德年间已有七百年,而跋文云“扆后公六百余年,得宋本弆而读之”,从时间上看,毛扆所得到的,只能是南宋陈起的刻本。
第三篇跋文落款为:“乙未冬初,假滋兰堂本录出毕记之。古农余萧客书。”余萧客(1732 - 1778),字古农,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跋文中的“乙未”,当为乾隆四十年(1775)。余萧客在跋文内指出毛扆在抄录《宋高僧诗》时在版式上所做的变动,并表示:“今跋以还宋本旧观,以裨汲古主人好古之万一,或不至以此获罪于当世诸君子也。”
此外,余萧客的跋文还记载了毛抄本的流转:为清乾隆时吴县(今苏州)藏书家朱奂的滋兰堂所收藏。
最后一篇跋文是本书刊刻者江西南城人李之鼎所作,文内略叙版本源流:“此本乃家藏明钞,征、贞字皆阙笔,实本宋刊之旧。又以某氏所刊别本及丁君仲祜活字本互相雠校,丁本差善,某氏所刊尚未校定,版已毁失。其本似非出毛氏。丁本于毛斧季识语亦小有讹夺,然与此本均毛氏所出,可无疑义。”
跋文作于“庚申季冬月”,即民国九年(1920)的冬季。据文内所述,此书乃李之鼎以家藏抄本为底本,并参考丁福保(仲祜)的刊本进行刊刻。
李之鼎,清末民初江西藏书家,曾任某地县令,进入民国后以著书、刻书为业,花费大量精力整理刊刻宋人别集,《宋九僧诗》即为其中一种。在跋文里,李之鼎说他的底本乃“家藏明钞”,恐有误。因为他认定此底本为“毛氏所出”,则当在毛抄本之后,不大可能为“明抄”。
从李之鼎的自叙,可以得知他除了拥有余萧客的抄本外,还得到另外两种版本:已毁的某氏本和丁福保本。丁福保(1874 - 1952),字仲祜,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编纂家,先后编有《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佛学大辞典》等有影响的著作。
可见,自毛扆抄录《宋九僧诗》后,有清一代和民国时期,其书流传颇多。除了上述跋文里所提到的,在近三百年间是否还有其它的版本呢?
检阅手边的一些书目,发现对《宋九僧诗》多有著录。其中,以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1989年版)和《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记载最为详细:“《九僧诗》世无刻本,其流传于世皆自毛斧季影宋本,顾汲古未尝刻此书,至道光丙申,石涿堂太史乃序而刻之,据云亦假周香岩所藏毛抄录出者。近又有人取毛抄重刻之,此二本余皆有,独金陵刻经处本未之见尔。……今观声伯同年写本,言依郁华阁所藏移录,盖亦源于毛本。”
据傅增湘的考订,《宋九僧诗》自毛抄本后,有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石蕴玉的刻本。石蕴玉(1756 - 1837),号涿堂,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科状元,他的刻本又以“周香岩所藏毛抄录出。”周香岩为苏州藏书家,道光、咸丰间人。
除毛抄本和石蕴玉道光刻本,傅增湘还记录了另外三个版本:金陵刻经处本、“声伯同年”写本、郁华阁藏本。现存《宋九僧诗》并无金陵刻经处本,此处恐是傅增湘误记,疑其即为丁福保本,因丁福保曾刊刻过《佛学大辞典》,故容易与“金陵刻经处”混淆,实则丁氏所编纂的书,多在其自办的医学书局出版,《宋九僧诗》即是如此。
李盛铎《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大出版社1985年版)也录有《九僧诗》,系虞山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半叶十行,行十八字。
瞿良士《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上海古籍1985年版)著录两种:一、《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前集一卷,后集三卷,续集一卷。有道光甲申(1824)七月二十六日秋请逸士跋,及“老尧”怀澄公和尚诗。二、九僧诗一卷,旧抄本,有毛斧季跋。
《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则云:“九僧诗,旧抄本。”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宋九僧诗》的版本源流:
此书最初名《九僧诗集》,为北宋陈充所编,大约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7年前后)。
数十年后,到了欧阳修(1007 - 1072)的生活年代,陈充辑本已难得一见。
又过了一百多年,南宋书商陈起编辑《宋高僧诗》,以原陈充本为前集,并在内容上有所添加。
再六百年后,此《宋高僧诗》为汲古阁后人毛扆所得,他依欧阳修和《宋史》的著录,辑录出《宋九僧诗》,时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毛扆只是抄录副本,并未刊刻。
到了乾隆时期,毛抄本为苏州藏书家朱奂的滋兰堂所得,并于乾隆四十年(1775)被苏州藏书家余萧客借出抄录。第二年,即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又有人(张德荣)抄录一份,此抄本后为苏州藏书家吴翌凤(1742 - 1819)和黄丕烈(1763 - 1825)得到。
嘉庆五年(庚申,1800),有吴嘉泰抄本,后为杭州藏书家丁丙(1832 - 1899)所得。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苏州状元石蕴玉(即资助《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者)始将此书刊刻。
在石蕴玉刻本之前,《宋九僧诗》基本上是在苏州的藏书家圈子里流传;刻本面世后,渐为人知。
民国时期,分别有丁福保的活字排印本和李之鼎的刻印本。
《宋九僧诗》最初的毛抄本,似乎有两种,分藏于傅增湘和李盛铎处。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当初毛扆抄录完五卷本的《宋高僧诗》(《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所著录之《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后,又根据欧阳修等人的记录,单独抄录了此书的前集,从还原为一卷本的《宋九僧诗》。
傅增湘和李盛铎的藏本后来分别归于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至今尚存,惜无从对比其异同。
 
【附:《宋九僧诗》的一些馆藏情况】
 
1. 虞山毛氏汲古阁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影宋抄本,半叶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曾藏周香岩(道、咸间人)及盛昱(光绪时人)郁华阁等处,后归傅增湘,现藏国家图书馆;另有李盛铎藏本,现藏北大图书馆。
2. 乾隆四十年(1775)余萧客抄录本。
3. 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张德荣抄本,清吴翌凤(1742 - 1819,吴县人)、黄丕烈(1763 - 1825,吴县人)校并跋,十一行二十二字,有道光甲申(1824)七月二十六日秋请逸士跋,及“老尧”怀澄公和尚诗。此书《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著录,现藏国家图书馆。
4. 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吴嘉泰(嘉庆时人)抄本,清丁丙(1832 - 1899)跋,现藏南京图书馆
5. 道光丙申(1836)石蕴玉刻本,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此书见傅增湘著录,现藏国家图书馆。
6. 清抄本,十行十八字,现藏湖北和上海图书馆。
7. 清抄本,九行二十字,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8. 上海医学书局民国六年(1917) 木活字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9. 上海医学书局民国十二年(1923) 铅印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10. 李之鼎宜秋馆民国十年(1920) 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及寒斋。
(另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尚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 刻本,疑误,或即道光十六年石蕴玉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