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否真正了解彝文与彝族文明?

 四川木牛流马 2015-08-15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彝族在文字、文学、历法、哲学艺术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系统。就文字而言,彝族是中国三个创造了原生文字的民族之一。由于毕摩是彝族的知识分子,是彝文的掌握者和传授者,所以也有人称彝文为“毕摩”文。


彝文作为一种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以来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彝族在公元前4500年,也就是在发明创造彝文的同时,便用自己的母体文字开始了文献记载,纸书彝文文献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献之一。




彝文发明创造后,很早就引起汉史学者和中央封建王朝的注意和重视,《东观汉记》最早就把博兰夷的《远夷幕怀乐德歌》的彝文用汉字记音载入,成为研究彝文的宝贵资料。明代政府的四夷馆将当时滇川黔的彝文收入《华夷译语》,供国子监的彝族土司子弟学习彝文之用。

 

彝文文献的物质载体分为天然物质载体和人工物质载体。其中金石彝文和纸书彝文流传最广。金石彝文文献产生于冶炼技术发明以后,多数以青铜器为载体。主要标本现存有贵州赫章出土的“万古擂钵”铭文,三星堆、金沙村等古文化遗址出土地“巴蜀图语”,明代贵州大方的“成化钟”铭文。


纸书彝文文献的产生,不仅对彝文符号载体的发展演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对彝文文献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各种载体的彝文文献都能书为纸书彝文文献,集各种彝文文献之大成,使得彝文文献飞快发展。物质载体由天然材质到人工物质的转变让彝文从未间断,使其成为彝族古代文明从未间断的编年史。

 



文字的出现让众多优美生动的彝族史诗得以流转。一代代彝族先民,在原有的作品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完善,让多达二十四篇史诗吟唱至今。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以诗的语言形式,记叙各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事物来源、民族迁徙、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过去人们只承认外国有史诗,不承认中国有史诗,自从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相继被发觉后,使这一局面得以改观。而随着彝族众多史诗的发发掘,使世人惊奇地发现,原来中国的史诗作品如此丰富多彩。

 

史诗中的创世神话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天地起源、物种来源、人类起源等重大问题的看法。在凉山州广为流传的《勒俄特依》,让彝族先民的宇宙观逐渐在我们面前清晰。《勒俄特依》系彝语音译,本意直译为“历史的真实模样”,又解为“古事纪”或“历史的书”。史诗以历史的发展为主线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贯穿起来,首尾呼应,生动地叙述了天地的形成、万物的生长、山河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生以及彝族先民的迁徙历史。《勒俄特依》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彝族英雄支格阿龙的传说。

 

文字来源于: 凉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