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知识 >茶叶辞典(六十一)

 飞云阁0811 2015-08-15

品种比较试验圃


 品种比较试验圃(Comparative test garden of varietyD简称“品比圃”。将选育的新品系或品种与标准种作比较的圃地。要求将育成品系或品种与同龄对照种进行产量、品质、抗性、生育期等方面的比较。为了提高试验准确性,圃需设在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的地方。试验小区一般随机区组排列(参试成员之间的排序是任意的),要有3个以上的重复。

 

原始材料圃

 原始材料圃[Original material gardenD  保存育种基因源的圃地。茶树原始材料包括栽培品种、品系、单株,野

生茶树以及近缘植物等。圃地需设置自然生长区和剪采区,以便观察保存材料的特征特性。自然生长区的种植规格在2.O米×1.5米左右,剪采区的行距为1.5米,株距为0.3米,采用单株种植,自然生长区一般种5~10株,剪采区有性系不少于60株,无性系不少于20株。
 

品种标本圃

 品种标本圃(Variety specimen gardenD  种植保存并能反映品种茶树自然生长特征特性的圃地。一般只设置自然生长区。单株种植,行株距2.O米×1.5米,每品种5~10株,不进行养蓬或整枝修剪,亦不进行生产性采摘。鉴定圃[Appraisal garden]  亦称“品系比较圃”。对品系进行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鉴定的场所。要求土壤条件一致,按常规种植,行株距1.5米×0.33米。行长10米左右,每品系一行,一般采用对比法排列。

品系比较圃

 品系比较圃[Strain comparative garden]  即“鉴定圃”。

试验苗圃

 试验苗圃[Test nurseryD  苗期观察鉴定各入选单株的扦插发根率、抽梢率、成活率、成苗率的圃地。圃地选择、整地规格以及苗期管理等均与普通扦插苗圃同。夏插1个月后测定发根率,一般中小叶品种为6个月,大叶品种3~5个月后测定抽梢率和成活率,出圃时测定成苗率。测定结果可作为进一步选拔优良个体的依据。

品系比较试验

 品系比较试验[Comparative test of strain]  育种试验程序。将选育品系与同龄无性系对照种在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试验。田间试验设计依品系多少而定,5个以上,用对比法、间比法或多次重复排列法,5个以下用随机区组法。种植规格:行距1.5米,株距0.33米。试验小区设3个重复,观测内容主要有产量、制茶品质与抗逆性等。入选品系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如供试品系少于5个,亦可将品系比较试验替代品种比较试验。

品种混杂

 品种混杂[Variety mixture)  品种纯度降低,个体间性状不一的现象。无性系品种主要是在繁殖或栽培过程中的机械混杂,有性系品种除了机械混杂外,则还有因自然杂交而造成的生物学混杂。

 

品种比较试验

 品种比较试验[Comparative test of variety]  简称”品比试验“。将选出的品系或引入品种,与对照品种在相对

一致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试验。试验小区面积一般为20~60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种植规格:行距1.5米,株距0.33米,行长7~10米,单株种植。主要观测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需连续3年以上。凡综合或某项性状超过对照种的为优良或特异品种。
 

品种区域性试验

 品种区域性试验ERegional experiment of tea variety)鉴定品种区域适应性的试验。是品种审定和推广的主要依据。在各类茶区中选择土壤、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茶类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点,按统一试验设计同时进行。试验分国家和省两级。国家区试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参试品种必须是省级审(认)定的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双对照种,以”福鼎大白茶“为统一对照品种以区试点当地主栽的国家级无性系品种为第二对照。按《国家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鉴定供试品种的物候期(2年)、产量(3年)、品质(2年)和抗性(遇灾害随时鉴定),连续6~7年。结束后由区试组织单位提出试验总报告,对参试品种进行评价,确定适宜推广(或引种)范围,表现优良者向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审定。第一、二轮全国区试分别于1988~1993年和1997~2002年进行,分别有37和30个品种参加。省级茶树品种区试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方法与国家区试相同。

品种生态试验

品种生态试验[Ecological test of varietyD  将供试品种种植于不同生态条件下以了解该品种茶树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光照等生态因子关系的试验。将供试品种布置在不同气候或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直接鉴定,也可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模拟试验。生态试验非育种必须程序。

 

品种生产试验

 品种生产试验[Productivity test of variety)  亦称”品种栽培试验“。将选育的新品种在实际生产条件下栽培,以考察其经济性状的稳定性和生产价值的试验。一般在省内外设3~4个点,试验面积、田间排列方式无统一规定。种植规格和栽培管理水平同当地生产茶园。已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可以不再进行生产试验。生产试验园还可兼作良种示范园和母本园。

 

品种栽培试验

 品种栽培试验Evarietial productive experimentD  即”品种生产试验“。

品种搭配(1)

 品种搭配(1)[Variety arrange in pairsD  对具有不同特性或适制性的品种根据生产要求按一定比例搭配种植。合理的茶树品种搭配可以调节茶叶采制”洪峰“,有利于改进茶叶品质和提高经济效益。如按发芽期早、中、晚搭配,一般红茶区以中生种为主(50%~60%),绿茶区以特早生、早生种为主(50%~60%);如按制茶品质特点搭配,则将高香型品种与浓强型品种各占50%左右种植,如同时采叶加工,就可获得香高味浓的优质茶。

品种区划

 品种区划[Division of varietyD  对品种适栽区域进行的划分。根据茶树品种适应性和适制茶类划定种植地区。中国茶区水平分布广阔,从北纬18。~36。,东经94。~122。,垂直分布,从海拔几米到2600米,茶树生态环境十分复杂。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区划组根据各地的生态环境、产茶历史、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等划分四大茶区:①华南茶区。位于福建大樟溪、雁石溪,广东梅江、连江,广西浔江、红水河,云南南盘江保山、盈江以南,包括广东、福建中南部,台湾省、广西南部,云南南部。茶树品种主要是乔木型大叶类,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中小叶类兼有少量分布;主产茶类为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②西南茶区。位于米仓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包括黔、川两省,滇中北部和藏东南部。茶树品种分布以小乔木、灌木型大中叶类为主,也有少量乔木型大叶类;主产茶类有红茶、绿茶、沱茶、边茶等。③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大漳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浙、赣、湘三省,粤、桂北部,闽大部‘,以及鄂南、皖南和苏南。茶树品种主要为灌木型中小叶类,间或有小乔木大叶类;适宜生产茶类有红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④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山东省沂河以东,包括陕、皖、苏、豫、甘、鲁部分地区。茶树品种主要为灌木型中小叶类,抗寒性较强。茶类以绿茶为主,皖北等地有少量黄大茶。茶树品种审定及繁育

品种审定

品种审定[Variety registrationD  茶树育种的最后程序。品种审定组织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或生产试种表现,对照品种审定标准,对新育成或引进品种进行评审,从而确定其生产价值及适宜推广的范围。实行品种审定制度,是国家加强品种管理,促进品种合理推广的强制手段。《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未经审定或审定不合格的品种,不得繁殖,不得经营、推广,不得宣传,不得报奖,更不得以成果转让的名义高价出售“。茶树品种审定分国家和省两级。国家审定通过的品种可在指定范围内跨省推广,省审定通过的品种只能在本省范围内推广。国家级审定工作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负责,受理经过国家区域试验的品种,或经两个省审定通过的品种。申报国家品种审定须填写《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书》,提交区域试验承担单位和主持单位作出的区域试验报告、指定专业单位(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作出的品质分析报告、省级审定合格证书、品种选育报告和品种特征标准图谱,如植株、叶片、新稍照片。省级审定工作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受理本省经过省级区域试验的新育成品种或引进品种,报审材料的内容与申报国家审定品种的材料基本相同。

品种审定程序

 品种审定程序[Program of variety registration]  品种审定的手续及过程。首先由育种者填写审定申请书,经育种单位、区域试验主持单位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签署意见后,与其他报审材料一并交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形式审查合格者提交茶树专业委员会审定;专业委员在评议后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票数超过法定委员总数半数的品种即通过审定;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核后,统一编号、登记、签发合格证书,最后由农业部颁布。审定有争议的品种时需经实地考察后,提交下次专业委员会会议复审;审定未通过者不再进行第二次审定。

品种审定组织

品种审定组织[Organization of variety registration]主管品种审定工作的权力机构。分国家和省两级。国家级组织的名称是”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品审会“,成立于1981年,隶属农业部。审定委员由下述人员组成:农业行政和种子部门,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品种管理、育种、审定、繁育推广等工作的处级以上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国务院有关部委、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代表,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主持人。下设水稻、麦类、玉米、高梁、谷子、薯类、大豆、油料、糖料、茶树、烟草、棉麻、蚕桑等专业委员会,分别负责各作物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审定。另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全国品审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实施《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组织领导全国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制定《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管理办法》;审定适合跨省(自治区、市)推广的国家级新品种;指导、协调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一级品种审定工作,其组成和任务与全国品审会基本相同。

 

品种审定标准

 品种审定标准[Standard of variety registration]  品种审定组织审定品种时的指标。茶树品种审定的国家标准是:①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高10%以上,或经统计分析达显着标准;②产量与对照品种相近,品质明显超过对照品种;③某些性状表现突出,具有特殊利用价值,产量和品质与对照品种相当。

品种认定

 品种认定[Variety confirmation]  品种审定的替代形式,具有与审定同等的效力。适用于因历史原因缺少系统的试验资料或选育程序不完整,但在实行品种审定制度之前已在生产上有较大面积的应用并继续有推广价值的品种。品种审定组织根据其生产历史和现状,确认其为省级或国家级品种。1981年以来,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已认定了30个地方品种和22个育成品种。1987年后已停止采用认定的方式。

品种真实性

 品种真实性[Authenticity of variety]  品种检验项目之一。检验品种的真伪。将被检品种特征特性与标准种作比较鉴别,一般以田间检测为主。需多点、重复选取样本。品种退化[Variety degeneration]  品种在栽培过程中某些经济性状变劣,生活力下降,抗逆性减弱,或产生不符合需要的变异类型的生物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有生物学混杂、机械混杂、长期采用不适当的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措施,以及长期处在不良的生长环境下等。

 

生物学混杂

 生物学混杂[Biological mixtureD  品种间因自然杂交而造成的品种混杂现象。严重的将会导致原有品种丧失。防止措施是采用无性繁殖法繁殖种苗,或建立隔离的专用采种园等。

机械混杂

 机械混杂[Mechanical mixture]  品种中因机械原因混进了其他品种的现象。主要是在采种、剪穗、育苗、调运、栽培等过程中所形成。防止措施是按照国家种子管理条例和种苗标准,加强繁育推广的管理,杜绝在各个环节中造成的混杂。

 

良种

 良种Elmproved variety]  具有一项或多项优良经济性状的品种。这种性状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时效性。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茶树良种:①品质明显优于现当家品种,产量相当;②产量比现当家品种高20%以上或经统计分析增产显着,品质相当;③开采期比现当家品种早5天以上,或抗逆性明显强于现当家品种,产量、品质相当。

良种推广

 良种推广[Extension of improved varietyJ  有计划地将审定通过的优良品种用于生产的农业措施。茶树良种推广工作,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以省为单位实施。本着因地制宜、因种制宜的原则,对审定通过的品种,根据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制性,结合各茶区的生态条件和茶类结构,确定各茶区的重点推广品种,做到布局合理。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的管理法规和技术规程,确保种苗的质量和数量。

良种推广体系

 良种推广体系[Extension system of improvedvarietyD  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并与良种繁育推广机构联合组成的网络。其基本构成单位和职能是:①政府主管部门和品种审定组织。负责品种审定和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制订有关政策、法规,管理良种推广工作。②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等。从事良种选育,为繁育场和生产单位提供原种,并进行技术指导。⑧区域试验点。承担品种区域试验,为品种审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④良种繁育场。繁育优质种苗,保证良种供应。⑤质检部门。对种苗质量进行监督检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