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课 :哲学体系复习

 昵称2040955 2015-08-15

复习课 :哲学体系复习

(一)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求

(二)能力目标

能在考试中熟练地运用这些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原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中

教学重点

唯物论、辩证法的相关原理

教学难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

教学方法

归纳法 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考点一:唯物论复习(板书)

教师提问:唯物论包括哪些原理?

学生回答: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教师提问: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包括哪些原理、方法论要求?

学生回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反作用物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战演练】(多媒体展示)

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措施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支持、理解。但仍有少数人有看法:个别高收入者认为这是劫富济贫;少数非法收入者极力反对,采取种种手段隐瞒、转移收入;个别低收入者认为还不公平,应该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正确性。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国家根据收入分配上客观上存在的不合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等措施,就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这一点。

③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国家根据收入分配上客观上存在的不合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体现了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考点二:认识论复习(板书)

教师提问:认识论体现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那实践的含义、特点是什么?认识又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回答:实践的含义,实践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

教师提问: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学生回答: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归宿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教师提问:方法论要求呢?

学生回答: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战演练】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总量核算的中心指标,它可以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贫富状况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但GDP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它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了绿色GDP核算的研究。

    绿色GDP是在现有GDP基础上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扣除,是一种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由于能揭示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因此克服了GDP固有的缺陷,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说明从GDP指标到绿色GDP核算体系,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观点。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由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发现了GDP这一经济总量指标对经济活动评价的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GDP指标的局限性,开始了对绿色GDP的研究和深化对GDP的认识.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绿色GDP克服了GDP固有的缺陷,采用这一指标,有利于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考点三:唯物辩证法复习(板书)

教师提问: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观点?

学生回答: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

教师提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和核心、三大规律。

学生回答: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 观、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教师提问:联系观的含义、特征    

学生回答: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回答:①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发展观的实质、状态、趋势。

学生回答:实质——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状态——量变质变辩证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变

          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对前途要有信心,对挫折要有思想准备

教师提问:矛盾观的含义、基本属性、特征。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

学生回答:含义——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承认矛盾、一分为二

          特征——普遍性、特殊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教师提问:辨证的否定的含义、实质、方法论要求‘

学生回答: 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实质: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教师提问:之前我们讲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对子,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刚好相反,它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实战演练】

广东省A市多年来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治市方略,以生态建设带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该市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但难以赶上发达地区,而且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认为本地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因此,他们因地制宜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建设生态示范区 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力度,搬迁有色金属企业治理有污染的老企业,从而为生态经济的良性发展铺平了道路。目前该市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6.8%,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著名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 从唯物辨证法角度分析,A市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A市在发展经济时高度重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生态建设带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了这点。

    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A市多年来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治市方略体现了这点。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市针对本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建设生态示范区,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力度,搬迁有色金属企业,治理有污染的老企业,从而为生态经济的良性发展铺平了道路就体现了这点。

    考点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板书)

    教师提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学生回答:社会存在反应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教师提问: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与此相对应的规律是什么?

    学生回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教师提问: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生回答: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教师提问:人的价值包括哪两方面?

    学生回答: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

     ②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教师提问: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

    学生回答:①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导向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

    作用。     

    教师提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含义、特征、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学生回答:含义:

              特征:社会历史性特征

              怎么办: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教师提问: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学生回答: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战演练】

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就业难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四大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几位网友通过“民生热线”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子女升学是涉及每个家庭的民生大事,政府应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乙: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教育的发展不能解决就业问题,那么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无多大意义。

丙: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把一切民生问题统统管起来。

假如你参与了上述讨论,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就解决民生问题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通过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善政治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

2009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同时,投入教育、卫生、社保、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中央财政,比上年增长29.4%,把“保增长”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社会事业和谐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重视改善民生的哲学依据

答案: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我国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这一点。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民生的观点是正确的价值观。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改善民生就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