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 :哲学体系复习 (一)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求 (二)能力目标 能在考试中熟练地运用这些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原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中 ★教学重点 唯物论、辩证法的相关原理 ★教学难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 ★教学方法 归纳法 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考点一:唯物论复习(板书) 教师提问:唯物论包括哪些原理? 学生回答:(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教师提问: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包括哪些原理、方法论要求? 学生回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反作用物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战演练】(多媒体展示)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正确性。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国家根据收入分配上客观上存在的不合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等措施,就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这一点。 ③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国家根据收入分配上客观上存在的不合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体现了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考点二:认识论复习(板书) 教师提问:认识论体现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那实践的含义、特点是什么?认识又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回答:实践的含义,实践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 教师提问: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学生回答:(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归宿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教师提问:方法论要求呢? 学生回答: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战演练】
说明从GDP指标到绿色GDP核算体系,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观点。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由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发现了GDP这一经济总量指标对经济活动评价的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GDP指标的局限性,开始了对绿色GDP的研究和深化对GDP的认识.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绿色GDP克服了GDP固有的缺陷,采用这一指标,有利于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考点三:唯物辩证法复习(板书) 教师提问: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观点? 学生回答: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 教师提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和核心、三大规律。 学生回答: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 观、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教师提问:联系观的含义、特征 学生回答: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回答:①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发展观的实质、状态、趋势。 学生回答:实质——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状态——量变质变辩证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变 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对前途要有信心,对挫折要有思想准备 教师提问:矛盾观的含义、基本属性、特征。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 学生回答:含义——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承认矛盾、一分为二 特征——普遍性、特殊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教师提问:辨证的否定的含义、实质、方法论要求‘ 学生回答: 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实质: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教师提问:之前我们讲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对子,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刚好相反,它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实战演练】
假如你参与了上述讨论,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就解决民生问题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通过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善政治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重视改善民生的哲学依据 答案: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我国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这一点。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民生”的观点是正确的价值观。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改善民生就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