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老师治疗产后腹痛验案一则

 寂寞在繁衍 2015-08-16

高楚楚整理

初诊:2014年5月3日。黄某某,30岁。因“产后18天,下腹疼痛”就诊。

患者2014年4月16日剖腹产一子,后出现二侧少腹阵发性隐痛,排出血性恶露,色粉红,腰酸明显,伴有口干、口苦,时有乏力、头晕,腹胀气,大便难,2天一解,胃纳及夜寐可。妊娠期曾有血糖升高,产后已正常。生育史:1-0-0-1。舌滞,苔腻,脉细。目前无哺乳。

中医诊断:产后腹痛(腑气不通)。

治则:泄热通便,调和气血。

方药:大承气汤(枳壳10g,玄明粉(冲)10g,厚朴10g,炙大黄6g)加益母草15g,川芎10g,当归10g,炙甘草6g,炒白芍15g,3剂。

二诊:2014年5月6日。二少腹痛除,阴道出血未净,昨日腹泻3~4次,脐腹隐痛2天,口干,腰酸,局部轻压痛,叩诊呈鼓音,舌脉如上。

方药:赤小豆15g,槟榔10g,木香6g,天仙藤10g,炒莱菔子10g,麦芽15g,枳壳6g,乌药5g,神曲10g,3剂。

三诊:2014年5月9日。药后5月6日,5月7日下腹痛除,昨天下午起小腹隐痛,现痛除,大便正常,矢气,局部叩诊鼓音已不明显,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5剂。四磨汤口服液1盒

四诊:2014年5月14日。上症均除,口烦渴,饮不解渴,口臭,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方药:天花粉15g,牡蛎30g,北沙参12g,竹叶10g,竹茹10g,芦根30g,5剂。

按语: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共载大承气汤证两处:其一是:产妇郁冒,血虚而厥,以小柴胡汤后,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其二是: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新产妇人有三病,病痉、郁冒、大便难,大承气汤占其二,可解里实,通瘀热,良药也。皆知产前避热,产后远寒,然产后阴血津液虚也,郁热易生,亦当清之,是症当用是药,承气辈泄热逐瘀,谨加以扶正安胎之品,产后非禁也。患者少腹疼痛,恶露未尽,口干口苦,腹胀便难,乏力头晕,舌滞(即色不鲜,舌偏黯)苔腻,气血亏虚,内有瘀热。痞、满、燥、实兼见,马老以硝、黄、枳、朴四味泄热逐瘀,行气通便;益母草活血调经,化瘀止痛;川芎、当归行气补血,甘草、白芍缓急止痛,3剂而痛除,瘀热随恶露而解。

复诊燥屎得解,腹泻频频,脐腹隐痛,脾胃乃伤;腹部压痛,叩诊鼓音,实有气滞,故以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为法,以赤小豆为君,祛湿消肿,清热排脓,槟榔、枳壳顺气和胃,化积除痞,天仙藤行气活血,利水解毒,炒莱菔子、麦芽、神曲健脾消食,益胃和中,乌药、木香行气止痛,散寒除滞。药后下腹痛除,胀气亦减,病已得效,故守方治疗。四诊诸症皆除,烦渴,饮不解渴,口臭,苔腻,津液已伤,胃热内结,故以大剂清热养阴药益胃生津以善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