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建华治胃三法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1-31



董建华教授在脾胃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经验,本人于1987年至1989年侍诊于董老左右,现将自己跟随董老应诊的粗浅体会,整理如下。


胃的生理特点:降


胃属六腑,为水谷之海。《素问》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不能满”,“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由此可见,胃气贵在和顺而通降。胃气通降则中焦气机通畅,脾升胃降而能输布水谷精微,气血生化有源,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其功能正常与否,与胃有直接关系。董老认为:胃的生理特点,究其根本,在于一个“降”字,因为脾胃居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胃失和降,不仅能直接导致中焦气机的不畅,而且能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引起全身性的气机失调。保持胃气的顺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病的病因病机:滞


胃病的病因,常见以下两方面:


一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而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郁滞,不降则逆,临床以实证多见。


二是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无度,损伤脾胃。以上原因影响胃气通降而发病。


董老强调:胃病的发生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上述病因导致胃气壅滞不能通降,胃气滞而不通是胃病的基本病机。轻则为胀,重则为痛,上逆则嗳气、呕吐,气郁化火或夹湿热则消谷善饥,烧心泛酸。如果气滞进一步发展,则导致血瘀伤络而见痛有定处如针刺或见出血;胃病长期不愈,由实转虚,伤及脾阳,脾失健运,出现一系列阳虚证候;伤及胃阴,津液不足,则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之阴虚证候。


胃病的辨证论治:通


董老根据胃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不同的证候,在治疗用药上有轻重缓急、气分血分、补泻兼施的不同,同时也非常注意兼夹证候的不同而分别佐以疏肝、活血、温阳、燥湿、养阴之品而调之。根据临床常见证候,大体可分为三型论治。


1

气滞胃痛


症状:胃脘胀痛初起,以胀为主,伴嗳气、泛酸、烧心,胁肋攻撑作痛,舌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通降。

方药

1、加味香苏饮:


紫苏梗10g,香附10g,橘皮6g,

枳壳10g,大腹皮10g,香橼皮10g,

佛手10g,砂仁10g。


2、加味鸡内金散:


鸡内金5g,香橼皮10g,砂仁5g,

沉香2g,莱菔子10g,枳壳10g,

全瓜蒌15g,大腹皮10g。


加味香苏饮方多用于胃病初起,而由情志不遂、胃气壅滞所致者。方中紫苏梗、陈皮理气和胃降逆,香附疏肝解郁止痛,大腹皮消脘腹胀满。加味鸡内金散方多用于胃病初起而由饮食不节所致者,方中鸡内金消积化滞,莱菔子、沉香、瓜蒌等降气通滞消食。


2

血瘀胃痛


(1)、气血瘀阻型:


症状:胃脘胀痛,以痛为主,痛有定处如针刺,舌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金延香附汤:

金铃子10g,延胡索粉5g(冲),香附10g,

香橼皮5g,佛手5g,陈皮10g,

枳壳10g,大腹皮10g,左金丸5g,

煅瓦楞10g,炒栀子10g。


方中金铃子为气中血药,行气活血,而化瘀止痛,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左金丸疏肝平木而和土,栀子入血分以活血化瘀,陈皮、枳壳等共奏行气活血之功。


(2)血瘀伤络型


症状:胃痛不胀,刺痛难忍,食后为甚,呕血或便血,舌暗,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通络化瘀,活血止痛。

方药


猬皮香虫汤:

炙刺猬皮5g,炒九香虫5g,炒五灵脂5g,

延胡索5g,金铃子10g,制乳香,制没药各3g,香橼皮10g,佛手5g,香附10g。


董老认为,刺猬皮甘苦性平,入胃、大肠二经,炒至浅黄色可去腥味,能逐瘀滞、舒逆气而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功用,临床多用于胃痛,可通滞气,壮元阳,而治疗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痛。诸药共奏行瘀止痛之效。


3

虚证胃痛


(1)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痛隐隐,喜胀喜按,肢冷便溏,或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沉或弦细。

治法:补气益中,散寒止痛。

方药:


加味黄芪建中汤: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

炙甘草6g,高良姜10g,大枣5g,

金铃子10g,延胡索10g,香橼皮10g,

饴糖(冲)30g。


方中以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散寒止痛,延胡索、香橼皮、高良姜行气散寒止痛。


(2)脾胃虚热型


症状:胃痛隐隐,灼热心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


加减益胃汤:

北沙10g,麦冬10g,石斛10g,

丹参15g,白芍15g,乌梅6g,

香附6g,金铃子10g,生地黄15g,

甘草6g。


方中以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生地黄、乌梅养阴生津以护胃气,以金铃子、香附行气止痛,丹参凉血活血,共奏养阴止痛之功。


董老认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将胃痛分为以上三型,但临证处方不可拘泥于此,当根据兼夹证候之不同,随机变通。如为胃胀反复不愈,伴下坠感,则属脾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兼以通降,多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槟榔、大腹皮、鸡内金等。


如见腹胀、嗳腐、吞酸、便秘、苔黄厚之胃肠积滞,则可用大黄泻心汤之类以通腑降逆。尤其注意的是,气滞则湿阻,湿阻易化热,脾虚则生湿,湿热之邪多散见于胃病的各证型中,临证处方,可酌加藿香、佩兰、芦根、滑石,纳则自复。


在胃病的治疗过程中,即使出现虚象,亦不应早补、大补,而应通补兼施,用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汤等,寓补于通,以避免因补而滞,妨碍气机。


纵观以上治法,可以发现,通法并非单指理气降逆,诚如董老所言: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实则泻之,湿者燥之,如果单纯以下泻为通法则谬矣。因此降、滞、通三个字基本概括了董老对胃病辨证论治的经验,反映了董老治疗胃病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特点。


·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