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老师治疗子眩验案一则

 寂寞在繁衍 2015-08-16

高楚楚整理

初诊:2014年1月8日。吴某某,36岁。因“怀孕4月,头晕2天”就诊。

患者现怀孕4月,末次月经:2013年9月7日。10余天前因“阴道出血”于市三医诊断为“先兆流产”住院保胎,予“硫酸镁针”、“地屈孕酮片”等治疗后,1月1日阴道出血止,2天前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不能持物,伴呕吐,胃纳可,偶感胃部不适,夜寐安,二便调。生育史:1-0-3-1,1次顺产,3次人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子眩。 

治则:健脾祛湿,化痰息风。

方药:防风汤(党参15g,茯苓10g,陈皮6g,防风10g,炒白术15g,生姜6片)去枳壳加天麻10g,仙鹤草15g,5剂。

二诊:2014年1月13日。头晕减轻,腰倦怠,口淡,苔薄腻。

方药: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9g,炒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0g,陈皮6g,生甘草5g,生姜3片,大枣6枚)加泽泻10g,杜仲10g,僵蚕6g,苍术10g,3剂。

三诊:2014年1月16日。头晕已除,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防风10g,7剂。

按语:子眩,又名子晕、妊娠眩晕,病名首见于郑玉峰《万金方》:“妊娠头眩躁闷,不能举动,心震不安,名曰子眩。”患者胎动不安,住院保胎后,出血已止,西医以硫酸镁针抑制宫缩,在中医看来,其性寒凉,虚人不可久用,恐伤脾胃。该患者多次胎产,气血不足,素体脾虚,不能运化水气,水气聚为痰饮,上蒙清窍,则眩也,其视物旋转,伴呕吐,多吐痰涎,与该证相符。《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载:“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张仲景以此治疗痰饮所致的妊娠眩晕。该患者气血亏虚,饮停胃肠,上犯清窍,未蔓延至肌肤腠理,小便得利,故不宜逐水,而宜化饮;且症属虚实夹杂,必以健脾祛湿为法。马老首方以防风汤化裁,以人参、仙鹤草补虚益气,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生姜祛湿和胃,防风胜湿止眩,天麻平肝息风,药后头晕缓解,腰倦怠,口淡、苔腻,为气血渐充,痰饮未除。复诊以半夏天麻白术汤为主方,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加天麻平抑肝阳,白术、苍术健脾化湿,泽泻渗湿利水,杜仲补肾强腰,僵蚕镇肝息风。与前方相比,去补益之性,增渗湿之力,以温化痰饮,息风止眩。先补后攻,不伤正气,药后头晕立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