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楚楚整理 初诊:2013年4月3日。郑某某,27岁,未婚。因“经期延长3年余”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尚规律,周期22天,经期8~10天,3年前服用药物治疗后,月经紊乱,经期延长至10~15天,且必须服药后才能干净。量少,末次月经2013年2月25日~3月3日,服用结合雌激素3天后血止。3月13日阴道又有咖啡色分泌物,量少,至今未净。纳可,寐可,二便调。既往体健。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0.8cm,子宫内膜厚度2mm,左侧卵巢36 mm×16mm,右侧卵巢27mm×15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崩漏(冲任不调) 西医诊断:功血 子宫偏小 治则:补肾调冲,养阴止血。 方药:何首乌20g 枸杞子20g 巴戟肉15g 仙鹤草30g 阿胶(烊化)10g 甜苁蓉20g 山萸肉20g 荆芥炭10g 海螵蛸30g,7剂。 二诊:2013年4月13日。经水今净,口糜,口干,唇红,舌脉如上。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旱莲草20g,麦冬12g,石斛12g,元参12g,7剂。 按语:经期延长,淋漓不断,此为漏下。《沈氏女科辑要》阐述其病因:“或因气虚不能摄血;或因经行而合阴阳,外邪客于胞内;亦有因血热而不循其常度者。”患者经漏不净,需服药血止,量少,色黯,胞宫偏小,内膜较薄,为营血亏虚,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之故。治分两步,当止血为先,养阴在后。马老首诊以何首乌滋阴养精,益肝敛血,《重庆堂随笔》载其“内调气血,外散疮痈,功近当归,亦是血中气药”。枸杞子、山萸肉同用,滋补肝肾,涩精固脱。巴戟肉补肾阳,壮筋骨,可治妇人子宫久冷,月脉不调。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可治妇人月经愆期,宫寒不孕。三味补阴,两味补阳,以平调肾之阴阳,补益胞宫精血,充养血海。仙鹤草补虚止血,阿胶养血止血,荆芥炭疏风止血,海螵蛸收敛止血,功在止漏。全方九味,补敛兼施,调和阴阳,7剂后血止。复诊见患者口糜,唇红,为阴虚内热之证,故以知柏地黄汤养阴清热,加麦冬、石斛、元参大补阴液,旱莲草补肾益肝,凉血止血,巩固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