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求因止血、固本调经治愈青春期功血一例 李某,女,17岁。 初诊∶1990年11月23日。 主诉及病史∶月经周期紊乱,带经期长。13岁月经初潮,周期紊乱,时间为25~40多天不定。带经期长,每次15~20天方能干净,月经先量多,色鲜红,后淋漓不净,色暗,有血块。经行无下腹痛。末次月经1990年11月7日,至今已17日未净,现血量不多,色深,有血块。自觉脘堵不适,纳谷不香,面色不华,神倦乏力。 诊查∶舌暗淡,脉细弱。 辨证∶脾肾气虚,冲任不固(崩漏)。 治法∶益气止血,补肾调经。 处方∶党参100g三七粉3g(分冲)当归20g桑叶20g川续断10g,7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药服3剂,阴道出血即止。诉纳谷不香,食后脘堵,白带稍多。舌淡,脉细弱。宜调理脾胃。 处方∶太子参15g橘叶15g砂仁3g(后下)谷麦芽各15g当归10g荷梗10g,7剂 三诊∶胃脘不适好转,于上方去荷梗,加香附10g、益母草15g,14剂。 四诊∶月经12月13日来潮,量先多后少,10天干净。舌暗、脉细弱。予以补肾调经。 处方∶女贞子20g川续断10g菟丝子3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5g山萸肉10g紫河车10g砂仁3g(后下)太子参15g,14剂 五诊∶月经1991年1月12日来潮,量中,色正,7天净。今值经后,先予四物汤加味补养阴血,继再补肾调经。 【按语】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病。许师学习古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制定了求因止血、固本调经的治疗大法,即止血与调周期两个治疗步骤,止血不能一味地滥用止血药,也应审因论治。本例患者是因肾气不足,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致崩漏,故方中重用党参以健脾益气止血,川续断强肾止崩;当归、三七粉活血止血;桑叶味苦、甘、寒,可以疏风宁血;因辨证、处方精确,故三剂即血止。经云;"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说明肾气是"月事以时下"的最关键因素,然肝肾同源,故调整周期,应以补肝肾为主,兼调其他。该病人经此法调治之后,月经周期基本建立。带经期亦正常。 五、犀角地黄汤加味治愈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例 花某,女,18岁。 初诊∶1958年12月8日。 主诉及病史∶14岁月经初潮以后,4年来阴道断续出血,注射黄体酮、丙酸睾丸酮能暂时止血,但不巩固。1956年曾在某院做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增殖症。此次于1958年11月6日开始阴道出血,血量多,经激素疗法,少量输血十多天,出血仍不止,继发重度贫血,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拒绝。后延中医治疗,连服归脾汤6剂,并每日输血,出血未见减少,血色素38g/L。1958年12月8日恳余诊治,主诉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血量少时腹痛剧烈,小腹部可触及拳头大小包块,有压痛,待排出大血块后则腹痛缓解,包块消失,继而血量减少;约2小时后上述情况再次发作。 诊查∶精神委靡,面色眺白。舌质淡嫩,脉细数有力。肢冷有轻度浮肿,小腹有块、拒按。血压80/50mmHg,体温35.3℃,红细胞计数2.56×1012/L,白细胞计数4.5×/L,血小板计数72×/L。 辨证∶证属血热夹瘀证。 治法∶化瘀清热。 处方∶犀角(现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之)1.5g(水磨冲)生地黄20g生白芍15g丹皮15g桃仁10g红花10g三七粉3g(分冲)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1剂后,血量较前增多;2剂后,血量减少;3剂后,血量又减。继以上方增桃仁、红花各5g。3剂。 三诊∶患者连服药3剂后血止痛除。 【按语】本证的主症为腹痛拒按、下瘀血块和脉细数有力;次症为面色白、舌质淡嫩、肢冷浮肿等。而次症与主症之间又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次症的一派气血虚弱现象是由胞宫不正出血所引起,故瘀热蕴积胞宫致使经血妄行乃是本证的本质,但病程日久,往往不易辨出其中因果关系,故前医把次要病证视为主症,而用益气摄血治法,犹如抱薪救火,结果出血未能制止,而使病证加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