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黄疸,儿科专家应对有诀窍!

 qlxzwx 2015-08-16

??

小编导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是愈发地深入人心。尤其是有小孩儿的家庭,长辈们对孩子呵护有加,关爱备至,在祈求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更关心孩子是否每天都健康平安。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种风风雨雨,疾病不过是万千风雨中的一种,譬如黄疸。当孩子被黄疸光顾时,既要沉着冷静,又要积极寻求正确的治疗方法,何为正确的治疗方法呢?且听儿科专家来解答!


黄疸(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黄疸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端。外感源于疫毒侵袭或饮食不节,内伤则由脾胃虚弱或宿疾引发;外因重在湿、毒,而内因偏于虚、瘀。

黄疸病之成因,源于疫毒外侵、湿热蕴结、积聚内阻,引发胆汁不循常道,或化源不充、血败不华于色,以致身目而黄。黄疸病所在脏腑主要为脾胃肝胆,所病脏腑间又可相互传变。因感邪性质、体质差异而引发不同的症候,一般而言,属疫毒之邪为病者,多发为急黄;属湿邪为病者,又因素体差异,有热化、寒化之分,湿从热化者,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于肌肤,每发阳黄;湿从寒化,阻遏胆汁,胆汁浸淫肌肉,每发阴黄。积聚内阻致黄者,每在阴黄之列;血败不能华色者,常属虚黄范畴。

黄疸初期以实证为主,治疗重在攻逐体内邪气,据其邪气特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阳黄证以清热利湿为主,通利二便是驱逐体内湿邪的主要途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阳黄证无论湿热之轻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急黄证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并随病证之变化,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一、黄疸多湿热,治需清热利湿疏肝胆


湿热蕴结、积聚内阻,湿从热化者,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于肌肤,每发阳黄,阳黄证无论湿热之轻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急黄证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并随病证之变化,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病例


宋某,男,8岁。

主因发热10天,伴纳呆恶心、黄疸,于197847日初诊。19783月下旬,因发现患儿精神疲倦,面目发黄,午后低热(体温37.337.5),即往某医院就医,经查肝功能结果:黄疸指数12单位(正常值为6单位以下),谷丙转氨酶240单位(正常值为40单位以下),麝香草酚浊度14.5单位(正常值为6单位以下),硫酸锌浊度16单位(正常值为212单位)而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曾给予肝乐、维生素C、维丙胺等口服药物,并同时肌注过201注射液1周余,疗效不著,故来我院儿科门诊就医。

现主症:面目及全身皮肤俱黄,色如橘皮,神疲乏力,午后发热,纳呆厌食,时有恶心、呕哕,大便溏,日下12次,呈灰白色,夹有不化之物,小便短赤如浓茶,唇舌均红,苔厚腻,脉象弦数。

诊断:西医: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黄疸(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

茵陈15g,板蓝根12g,银花12g,连翘9g,虎杖9g,白术9g,茯苓9g,佩兰3g,大豆卷9g,竹叶6g,炙杷叶6g,焦三仙9g,甘草3g,滑石6g(包)。水煎取液150ml,分3次温服,日1剂,6剂。

二诊:服上方6剂后,黄疸渐退,精神好转,自觉较前有力,恶心呕哕消失,思食,大便减至日行1次,粪色转黄,苔厚腻减轻,但唇舌仍红,脉数已缓。故仍守原意,宗上方去茯苓、佩兰、杷叶,加川朴6g、栀子6g6剂。

三诊:连服12剂后,黄疸消失,诸证悉退,食量大增,舌质转为正常,脉象平和。继服6剂。

2周后再到某医院复查肝功能四项均见正常。

【按】本例经某医院检查肝功能,已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中医文献的记载,本病包括在黄疸篇内,属于阳黄证范畴。中医辨证:此乃湿热之邪外侵,伤及脾胃,脾伤则不能运化水湿,湿郁生热,湿与热结,阻遏郁蒸于外而发为本病。《景岳全书》指出: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便;火清则溺自清,溺清则黄自退所谓清火邪,利小便实为治疗本病的主要大法,遵其所述,故治以清热利湿,采用茵陈既能清肝泄热,又能利湿退黄,列为首药,用至15g之多,取栀子、大豆卷、虎杖、六一散等佐以清热利湿,加板蓝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竹叶亦可解毒利尿,佩兰芳香化湿且有开胃之效,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用焦三仙以助消化,炙杷叶降逆止呕且可养胃阴,方中虽有加减,但基本无大差异,连续服用18剂,则黄疸退清,诸症消失。2周后检查肝功能已复正常,疗效实属满意。


二、湿热疫毒,熏蒸肝胆,发溢肌肤而黄者,治以清热解毒巧利湿


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偏盛,由表入里,内壅中焦,食郁热证,不得泄越而致发病,若湿热加疫毒时邪伤人,则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热毒炽盛,内及营血的危重现象,称为急黄。

病例


张某,男,7岁。

主因发热1周伴纳呆恶心黄疸5天,于199189日初诊。患儿1周前因食鸡肉后继发腹部不适,翌日发热,体温38.5左右,2天后纳呆恶心、小便黄,大便5日未解,腹部胀满,曾自服乳酶生”“小儿至宝锭”“复方鸡内金散,针灸后大便所下微硬而黏,色白味臭,但发热、恶心呕吐、小便黄未解而就诊我院,既往体健,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查体:面色微黄光亮,两巩膜发黄,发稀呈穗状,咽部充血,扁桃体稍大,腹胀,肝剑突下2.5cm,肋下1.5cm,轻度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0.4×109/L,中性0.76,淋巴0.24。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高,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25,黄疸指数28,麝浊16,絮浊14,乙肝五项未见异常。

诊断:西医: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黄疸(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

茵陈9g,青蒿6g,栀子6g,川朴6g,黄芩6g,炒枳壳5g,焦三仙9g,滑石8g(布包),山豆根6g,陈皮6g,甘草2g。水煎取液200ml,分3次温服,日1剂,连服3剂。

二诊:服上方后两目发黄基本消退,腹胀大减,饮食略增,已无恶心呕吐,精神好转,舌苔变薄,脉稍滑数,继用前方连服10剂。

三诊:服上药后患儿无任何自觉症状。查肝功能转氨酶正常,黄疸指数4,麝浊、絮浊均在正常值内,尿常规正常,继服中成药和胃消食丸”“小儿启脾丸以巩固疗效,病告痊愈。

【按】黄疸,古人称黄瘅”“黄病,是以目黄、全身皮肤黄及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证候,其病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谓: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且黄者曰黄疸《伤寒论》曰: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小儿药证直诀》曰: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湿热交蒸,外溢肌肤发为黄疸。如《千金翼方》云:凡遇时行热病,多内瘀发黄故对黄疸的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为主。方中茵陈为主药,擅清热利湿退黄。《神农本草经》曰: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黄疸湿热之专药青蒿、栀子、川朴、黄芩、茵陈清热利湿解毒,枳实、三仙、滑石、陈皮以和胃降逆,止呕除胀,山豆根以清热解毒利咽为佳,甘草调和诸药,健脾解毒,但舌苔厚腻不可多量,以防甘腻生滞,影响气机,反使病情加重。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