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剖列车临床实践操作笔记 I I--体侧线/螺旋线

 pfh1979 2015-08-16

体侧线(侧线)

体侧线位于身体两侧,起自足内侧与外侧的中点,从踝外侧上行,经小腿和大腿的外侧面,以“鞋带交叉”方式上至躯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头颅的耳部区域。其功能是调整身体前后和左右的平衡,同时它还能对其他表层线(前表线、后表线、所有手臂线、螺旋线)之间的力量进行调节。


1.手法部位:腓骨肌

评估:评估内侧和外侧足弓是否平衡

治疗师:按照身体解读的结果把组织延长或分散开

患者体位:侧躺,脚露出床沿外侧,做足跖屈足背屈的动作

注意事项:接受治疗腿下方放一个枕头;与比目鱼肌做好区分;


2.手法部位:臀小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屈膝、屈髋

定位:髂嵴与大转子连线中点

操作程序:治疗师一手抱住上侧腿,同时做髋外展/内收,患者上侧腿完全放松于治疗师手臂上。治疗师另一只肘关节抵住定位点,缓慢下压;


3.手法部位: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用肘关节抵住各部位肌肉,缓慢下压,患者膝关节伸直,同时做髋关节内旋、外旋;


4.手法部位:腹内外斜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手指并拢,从髂嵴上缘插入深处,往两端拉松髂嵴下方筋膜;


5.手法部位:腹内外斜肌

评估:胸廓侧下方肋骨有没有更加靠近骨盆后侧(重点在腹内斜肌);胸廓侧下方肋骨有没有向前方移动(重点在腹外斜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按压住髂嵴位置的组织,手肘下压,完成下压上挑弧线动作,上挑时要把组织向着肋骨的方向带起来,注意浮肋顶端的位置。患者同时做肩内收与外展动作,身体随之摆动;


6.手法部位:上斜方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肩关节内旋

操作程序:治疗师半握拳推压斜方肌上侧,向下压向上挑,注意不要压到动脉和气管;


7.手法部位腰方肌(腰方肌是前深线的一部分,但常在体侧线上发现问题,故在此介绍)

方法一

患者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操作程序:治疗师先找出患者体中线,一手稳定患者腰部,另一手掌伸直,用指尖从髂棘和体中线交界处向后方插入,令患者在屈髋位下坐骨盆下沉-上提的动作;


方法二

患者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操作程序:治疗师坐在患者骨盆后方,稳定骨盆,先触诊找到第12肋,然后双手掌伸直重叠,从第12肋下缘往下插往上挑;


方法三

患者体位:端坐位,双足平放在地面上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掌伸直从侧边插入两侧腰方肌,令患者左右侧屈躯干;


螺旋线(旋线)


螺旋线以螺旋的方式围绕身体,将颅骨的一侧连接到对侧肩膀,接着再向下连接到同侧髋的前方,再到膝,绕过足弓,从身体的背侧向上直到与颅骨的筋膜重合。



1.静态身体旋转评估

患者体位:站立位,双足跟并拢。

治疗师:双手拇指放置于患者髂后上棘处,目测双拇指连线与双足跟连线是否平行;


2.动态身体旋转评估

患者体位:站立位,双足跟并拢。

治疗师:双手拇指放置于患者髂后上棘处,令患者躯干分别向左/右旋转。

注意事项:观察患者旋转时脊柱旋转的灵活性,并保持患者骨盆及下肢稳定;

3.手法部位:大小菱形肌

患者体位:坐位,双脚置于地面。

操作程序:治疗师用双肘放于患者肩胛内缘,利用身体重量,沿肩胛内缘向下推,并伴随患者内收/外展肩关节;


4.手法部位:前锯肌

患者体位:坐位,双脚置于地面。

操作程序:治疗师按体表标志定位前锯肌,用指间关节沿肩胛下缘向脊柱方向推,并伴随患者挺胸动作。


5.治疗部位:螺旋线下肢前侧线

患者评估:双脚与髋同宽,平行向前,做下蹲动作,关节患者膝关节下降轨迹是否沿着第二趾垂直线。
治疗师:如果出现膝关节内旋(如图左膝为例),治疗师双脚踩在患者足背固定,双手环握患者膝关节(髌骨上缘),徒手纠正患者下蹲时膝关节移动轨迹。

注意事项:患者无论屈/伸膝关节,持续用力;


6.治疗部位:螺旋线下肢后侧线(股二头肌短头)

患者体位:侧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的四指置于股二头肌短头,患者配合做伸/屈膝关节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