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中汤(又名理中丸、人参汤)

 寂寞在繁衍 2015-08-17

【原文】   

1.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   

2.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伤寒论》(396)   

3.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组成与用法】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 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功效】温中健脾。

【医案】

1.经期过长

初诊:2005年8月2日。黄某,女,35岁,月经紊乱近3个月,月经按期于7月22日来潮,至今12天未净,经量多,经色鲜,夹少量血块,无不适症状。带下无殊,纳可,寐安,大便秘结。8月1日血常规检查提示:血小板 36~74×109/L(正常值100~300×109/L),血小板压积 0.08(正常值0.12~0.212)。B超检查:子宫三径46mm×41mm×49mm,子宫内膜厚度4mm,宫内节育环位置正常。月经史:16岁初潮,27~30天一周期,3~10天净。生育史:1-0-2-1。舌偏淡嫩,苔薄腻,脉细软。西医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治法:温中健脾止血。

方剂: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味。

党参15g  白术9g  炮姜5g  炙甘草6g  炙黄芪15g  桂枝6g  白芍12g  饴糖(冲)30g  大枣6个,3剂。

二诊:2005年8月5日。经水8月4日晚上净,左侧头痛,舌脉如上。

治法:补益气血。

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加生白芍10g、蔓荆子10g、珍珠母20g,5剂。

三诊:2005年8月31日。月经8月25日来潮,经量中等,今已减少,色暗,足跟疼痛,血液常规检查:血小板120×109/L,血小板压积0.16,舌脉如上。

中药守8月2日方加仙鹤草20g,续进5剂。

四诊:2005年9月6日。服药之后经水即净,现腰酸足跟痛,舌脉如上。

    治法:补益肾气。

方剂:肾气丸加杜仲10g、续断10g、仙鹤草20g,7剂。

2.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12月21日。张某,36岁,自1998年剖腹产后,经期延长,10多天方净,经量正常,经色鲜红,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小腹坠胀不适,带下正常,纳可,大便溏薄。末次月经12月10日来潮,至今12天未净,量已少,褐色。B超检查发现子宫小肌瘤,大小约5mm×4mm×4mm。生育史:1-0-2-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子宫肌瘤。(2)肠炎。

治法:温中健脾,清热止血。

方剂:理中汤合紫参汤加味。

党参15g  炒白术10g  炮姜5g  炙甘草6g  紫参20g  贯众炭20g  地榆15g  槐花20g  阿胶(烊)10g  海螵蛸20g,7剂。

二诊:2007年1月2日。进药一剂,阴道出血即净,大便先硬后软,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治法:清热活血,软坚散结。

白花蛇舌草20g  半枝莲15g  三棱12g  莪术12g  石见穿12g  皂角刺12g  制乳香4g  制没药4g  荔枝核10g  橘核10g  海藻20g  牡蛎20g  紫参20g,7剂。

3.崩漏

初诊:2005年9月13日。倪某,29岁,因原发不孕就诊,经妇科检查,发现患有慢性子宫颈炎、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平时月经周期定,经量中等,6~7天净。末次月经8月9日至8月15日,8月19日开始阴道滴沥出血呈咖啡色,或带中夹血,至今未净,恶心。舌稍淡,苔薄腻,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止血。

方剂:理中汤合桃花汤、柏叶汤加减。

党参12g  炒白术10g  炮姜5g  炙甘草6g  赤石脂20g  侧柏10g  艾叶炭5g  阿胶(烊冲)10g  仙鹤草20g,4剂。

二诊:2005年9月26日。阴道出血9月17日净,舌脉如上。

继续对证治疗。

4.崩漏

参见“附子汤”条第1案。

5.经行腹泻

初诊:2006年8月22日。杨某,20岁,未婚,经前腹痛腹泻1年有余,从经前7天左右开始腹痛腹泻,伴腹胀,矢气多,泻后则舒,至经净之后腹泻不治自止。平素月经周期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夹血块,带下偏多,色白,纳可,寐安,末次月经8月3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疏肝止泻。

方剂:理中汤合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加味。

党参15g  炒白术10g  炮姜6g  炙甘草6g  防风10g  炒白芍10g  陈皮9g  槟榔10g  神曲10g,7剂。

二诊:2006年8月30日。月经8月26日来潮,经前腹痛腹泻均未发生,经量不多,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槟榔、神曲,加仙鹤草15g,续断12g,7剂。

6.带下

初诊:2006年9月7日。章某,21岁,带下量多如水1个多月,6月份妊娠近40天曾行人工流产术。平素月经周期规则,经量不多,经色鲜红,夹块,经前小腹隐痛,纳便正常。末次月经8月9日来潮。生育史:1-0-1-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后位,偏小,活动,质地中等,轻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子宫内膜炎。

治法:健脾止带。

方剂: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味。

党参10g  炒白术10g  干姜6g  炙甘草6g  赤石脂30g  禹余粮30g  白果10g  海螵蛸20g,5剂。

二诊:2006年9月18日。服药之后带下即少,月经9月12日来潮,昨天净,无带下,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9月26日。带下不多,色白,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巩固疗效。

7.妊娠恶阻

初诊:2005年5月30日。徐某,24岁,妊娠50天,恶心嗳气,口淡,纳欠10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剂:理中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汤加味。

党参12g  炒白术10g  炙甘草6g  半夏15g  生姜10片  茯苓10g  砂仁(冲)5g  陈皮10g,3剂。

二诊:2005年6月8日。恶心嗳气已经减轻,口淡,两侧少腹或觉隐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吴茱萸4g、苏梗10g,3剂。

8.妊娠腹泻

初诊:2005年5月10日。卢某,24岁,妊娠62天,大便溏软10多天,无粘液便,日解1~2次,伴腹痛,脐下冷,矢气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收敛固肠。         

方剂:理中汤合桃花汤加减。

党参12g  炮姜6g  炒白术10g  炙甘草6g  赤石脂20g  川朴5g  葛根10g  防风10g  神曲10g,3剂。

二诊:2005年5月13日。大便好转,矢气腹痛均除,大便每日不超过1次,脐下冷,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炮姜加至9g,3剂。

三诊:2005年5月16日。大便无殊,脐下冷已除。头晕,纳稍欠,舌脉如上。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防风10g,5剂。

9.产后胃痛呕吐

初诊:2003年7月30日。潘某,33岁,6月15日顺产一男婴,已回乳,产后一周开始出现胃脘胀痛,每日只能进少许稀饭,食后恶心,吐出胃内容物,口干口淡,大便秘结,腰酸无力,带下色黄,偶觉下腹隐痛,面色苍白。时值酷暑溽夏,前医曾投药乏效,见米饮难下,嘱其恣食西瓜。之后非但胃口不开,其病日甚。舌质淡紫,苔腻,脉细弦。

嘱停食一切水果、饮料,关闭空调,令其微微出汗。

治法:温中健脾,调气降逆。         

方剂: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味。

党参12g  干姜4g  炙甘草5g  半夏12g  吴茱萸3g  丁香2g  蔻仁(冲)4g  大枣5个,3剂。

二诊:2003年8月2日。胃痛除,脘胀,呕吐,纳欠,腰酸,大便难,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吴茱萸至6g,加沉香4g、陈皮10g,3剂。

再用开塞露灌肠通大便。

三诊:2003年8月5日。呕吐已除,胃脘隐痛,发胀,纳欠,口干。舌稍淡,苔薄腻,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               

方剂:小建中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干姜5g  吴茱萸6g  半夏12g  丁香2g  檀香4g  大枣5个  饴糖(冲)30g,4剂。

四诊:2003年8月11日。面色红润,胃脘痛已除,胃脘微胀,下腹痛缓解,每餐吃半碗干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调气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檀香4g、佛手10g、沉香4g、丁香2g,5剂。

【方剂比较】

理中汤与桂枝人参汤的比较:因为理中汤在《金匮要略》中又名人参汤,故《伤寒论》中的桂枝人参汤顾名思义即是理中汤加桂枝一味。理中汤与桂枝人参汤相比,两方都有温中健脾的作用,但后者多了桂枝一味,以适用于“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前方治里,后方表里同治,这是原文两方的区别。如果将桂枝作为温里药物使用,则桂枝人参汤的温里作用较理中汤又更胜一筹了。

【按语】

沈明宗曰:“此言霍乱,须分寒热而治也。……不欲饮水者,寒多无热,胃阳气虚,当以理中丸温中散寒为主”,而“大病差后,喜唾”,亦当为胃中有寒之故。而以人参汤治疗“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程云来说:“中气强则痞气能散,胸满能消,胁气能下……脾胃得其和则中焦之气开发,而胸痹亦愈。”因此,理中汤是治疗中焦有虚寒的方剂,其理中者即为温中、补中。

案1、案2均为经期过长。案1虽经多色鲜,大便秘结,但根据患者舌偏淡嫩,苔薄腻,脉细软,还是弃症从舌脉,依脾胃阳虚,不能统血论治。故用理中汤易干姜为炮姜,合黄芪建中汤以温中健脾止血。由于两方均有温中健脾的作用,故屡用不爽。案2就诊时经量已少色褐,大便溏薄,同属脾阳虚不统血,而肠中湿热,以理中汤易干姜为炮姜,合紫参汤以清理肠中湿热,加贯众炭、地榆、槐花、阿胶、海螵蛸,加强清湿热止血之功。至于运用理中汤治疗妇科血证的临床报导鲜见,理中汤对于妇科血证的适应范围与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不同,后两方适用于气不摄血者,而妇科血证中属于脾阳虚而气不摄血者,可以使用理中汤来治疗。

案3、案4均为崩漏。案3见阴道滴沥咖啡色血液,或带中夹血,恶心,舌稍淡,苔薄腻,脉细,根据血色以及舌脉,亦推断为脾胃阳虚之漏血症,故用理中汤合桃花汤、柏叶汤以温中健脾止血;案4虽出血量多,色鲜红,但身倦乏力,腰腿酸软,嗜睡,下腹坠胀,空虚感,便溏,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以脾肾阳虚论治,用附子汤合理中汤加味而愈。

案5为经前腹痛腹泻,大便溏频,腹胀多矢气,经后自然缓解,经行夹块,带多色白,此为木盛侮土之兆,治当培土泻木,培土用理中汤,泻木用痛泻要方,且寓补于泻。加槟榔、神曲,以行气化滞。证药相符,一诊而愈。

案6为带下,量多如水,无臭无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故该案属于脾阳不振,脾湿下注,其理近滑脱之症,治当温中健脾,收敛固涩,用理中汤温补脾阳,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加白果、海螵蛸收敛固涩。一诊知,二诊愈。

案7为妊娠恶阻,仅见恶心嗳气,口淡纳欠,而无他症,证属脾胃虚寒,胃气上逆,用理中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汤加砂仁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案8为妊娠腹泻,便溏脐下冷,矢气多,证属脾胃虚寒,气阻于中,故以理中汤以温脾胃,用桃花汤以温中收敛,加神曲以助运,加川朴以行气,加葛根、防风者,即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飱泄”之旨,以风药燥湿,并提升下陷之清阳。

案9为产后胃痛呕吐,病由误治转剧,过食生冷,脾胃阳气受遏所致。《素问·举痛论》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舌质淡紫,苔腻,脉细弦,用理中汤合吴茱萸汤温中健脾,加丁、蔻理气调中,胃痛即除,再以小建中汤加吴茱萸、半夏、丁香、檀香,诸证均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反是者病”之戒,其意为天时寒冷或温热,使用的药物也应当避开药性寒凉或温热的药物。但是遇到确证,应当使用寒凉或温热药物时,也不避此之嫌。该案治疗之时为酷暑,由于中寒证凿,虽投干姜、吴萸、桂枝、丁、蔻,也不为过,由于切中病情,疗效甚佳。令其微汗者,可以疏表以除寒湿,生活调摄尤当重要,不可掉以轻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