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偏头痛妙方

 学中医书馆 2015-08-17

治偏头痛妙方

1川芎茶调散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川芎、荆芥各120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0克,细辛30克,防风45克,薄荷叶24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清茶调下,日服2次。亦可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疏风止痛。

【方解】头痛的原因很多,川芎茶调散所治头痛,系外感风邪所致。方中川芎善治足少阳和足厥阴经头痛,羌活善治足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足阳明经头痛,细辛善治足少阴经头痛,合而用之,可散诸经风邪,而止偏正头痛。其中川芎为头痛要药,治外感头痛尤不可缺,本方以之命名,正是强调其在方中的重要作用。“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所以除用以上疏风止痛之品外,又以荆芥、防风、薄荷辛散上行以助之。其中薄荷用量独重,意在搜风散热,既助疏风止痛之效,又可清利头目。然纯用一派辛散疏风之品,则恐升散太过耗损正气,故佐以甘草益气安中,和药缓峻,并以苦寒的清茶调下,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引热下行,使散中有守,升中有降,则无祛风伤正之弊。(汤头【歌诀】)

【主治】外感风邪之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症见恶风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可用于外感引起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额窦炎、感冒、流感、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所致头痛等病症。

【加减】若风寒偏胜者,去薄荷,加紫苏,倍细辛;风热头痛者,去羌活、细辛,加菊花、蔓荆子、钩藤;头痛久治不愈者,加僵蚕、全蝎、桃仁等以加强搜风活血通络作用。

【附记】汤剂不宜久煎。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而阳气亢盛所致的头痛,均非本方所宜。

 

2散偏汤

【来源】清·陈士铎《辨证录》

【歌诀】散偏专治偏头痛,妙在重用川芎。

柴草郁李白芷芍,香附芥子可建功。

【组成】郁李仁、柴胡、甘草各3克,川芎30克,白芷5克,白芍15克,香附6克,白芥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方解】“偏头痛一证,多因风邪上攻,病久邪入于络,经络瘀阻,则不免气滞痰凝,偶因寒暑、郁怒所触,则举发无常。此方妙在重用川芎,佐以白芷,使其辛窜走头;以香附行气,芥子涤痰,柴胡引入少阳经,使其直达病所,发挥疏导经络作用。然诸药多辛烈窜散,又以郁李仁、白芍等柔润之品佐之,甘草以协和之,则不致有偏弊之患。”(欧阳履软)

【主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时轻时重等。可用于各种血管性头痛(偏头痛)。

【加减】若见便溏者,去郁李仁;伴瘀血者,加丹参、红花;偏头痛久不愈者,加炙僵蚕、炙地龙等。

 

3头风汤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建华方)

【歌诀】头风重用石决明,木贼蒺藜钩钩藤,

菊花蚕蝎枸杞子,丹参白芍与川芎。

【组成】木贼草、钩藤、白蒺藜、菊花、僵蚕、白芍各10克,枸杞子、川芎各1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全蝎粉3克(冲服),丹参15克。

【用法】先用适量清水将生石决明和其他药物分别浸泡30分钟,再用火先煎生石决明30分钟,然后纳入诸药再煎(全蝎除外),取药液250毫升,再加水煎取200毫升。将2次煎出药液450毫升左右混合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并将全蝎粉分成等份用药液冲服。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化瘀通络止痛。

【方解】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其发作特征为单侧头痛或痛由一侧转向另一侧,伴有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视觉异常、偏盲等先兆,间歇期如常人。根据临床表现,中医称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六经之病皆可致头痛,但肝经头痛较为多见,乃肝郁化火或肝阳过亢,上扰清窍使然。本方为自拟经验方,适应于肝经风火所致的偏头痛,其辨证要点为头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痛时伴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等。方中木贼草本为“去翳明目要剂”,此方乃取其“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能于二经血分驱散风散”(《本草求真》)而清头目,故为主药;配菊花、僵蚕、白蒺藜、川芎助清肝熄风之力;风火缘于阳亢,故用钩藤、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枸杞子、白芍养血柔肝,使木得其养,阳自潜藏;偏头痛时发时止,多经年不愈,虽无明显瘀血之外证,但宗久痛入络之理,用全蝎、丹参化瘀通络(若无全蝎,可以地龙代之)。实践证明,此法为治疗头痛一个重要法则,某些经久不愈头痛,舍化瘀通络则往往无效。综观全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兼以养血柔肝,化瘀通络之功。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风)。

【加减】若肝火偏盛,可加黄芩、山栀、丹皮、龙胆草;如舌红中裂或神质恍惚迷蒙,可用水牛角先煎或用羚羊角粉冲服,以增强清肝熄风之力;若兼风痰内阻,苔黄腻、脉弦滑,则加苍术、半夏、全瓜蒌化痰祛湿;若痛如针刺或如鸡啄,久治不愈,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生姜10克(切碎)、葱白6克(切碎)辛温通阳,再入麝香015~03克、黄酒250克,辛温透窍,通络行瘀,引药上行,直至巅顶。临床常将原方如此【加减】以治疗血管性头痛,损伤性头痛,以及久治无效的偏正头风头痛,均获良效。煎法是先将诸药煎煮去滓,后将麝香绢布包入药汁再煎二、三沸取出(可用3次,即015克麝香可做3剂药用)。每日服药1剂,服3天,停3天。

【附记】本方为肝经风火而设,如血虚寒滞及脾胃虚弱者慎用。服药期间禁辛热、荤腥及海腥等品。

 

4偏头痛方

【来源】赵锡武《赵锡武医疗经验》

【歌诀】偏头痛方生石膏,钩藤苍耳柴芩芍,

蔓荆薄荷荆芥穗,全蝎蜈蚣甘草葛。

【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钩藤、苍耳子、柴胡、蔓荆子各12克,黄芩、荆芥穗、薄荷、生甘草各9克,全蝎6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驱风散火,镇静止痛。

【方解】本方所治之偏头痛,乃风热上扰,清阳不升所致。故方中用荆芥穗、薄荷、蔓荆子、苍耳子疏散风热;石膏、黄芩清泄肺胃之热,阻其炎上之势;头侧为少阳经循行之处,故用葛根、柴胡透解少阳之热,升发清阳;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有助于疏风清热诸药作用的发挥,并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全蝎、蜈蚣疏风,镇痉,通络,止痛;甘草与赤芍相伍,缓急止痛,乃师仲景芍药甘草汤之意也。

【主治】偏头痛,其痛随触随发,痛止如常。可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加减】头痛甚,加桑叶、菊花;牙痛甚,加细辛、生地、牛膝。

 

5神圣散

【来源】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歌诀】神圣散里用麻黄,细辛全蝎与藿香。

共为散剂煎汤送,祛风散寒止痛良。

【组成】麻黄、细辛、全蝎、藿香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用薄荷或荆芥煎汤调下,日服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方解】风寒外袭,客于空窍,则偏头痛作。故方用麻黄、细辛、藿香祛风散寒;配以全蝎通络止痛。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脑风及洗头后伤风,偏头痛甚者。可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伤风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瘫痪等病症。

【加减】一般可加川芎、白芷、藁本之品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力。若痛甚者,加蜈蚣、蝉衣;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寒甚者,加桂枝、生姜。

治偏头痛秘方

7.1 三生祛痛方

【来源】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

【组成】生乌头、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备用。每次服用30克,以连须葱白7茎,生姜15克,切碎共捣烂如泥,入药未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包敷在痛处,每1~2日换药1次。

【功用】祛寒止痛。

【方解】本方原名“三生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有木香而无葱白,内服治卒中不识人,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蒲老另辟新径,改内服为外敷,以治偏风头痛,收效颇捷。方中“三生”不经炮制,药力迅猛,有较强的祛寒止痛作用;葱姜辛辣、温经通络,不仅有散寒之功,而且能助“三生”药效的发挥。热敷患处,药力直达病所,故能解除患者头痛之苦,获效于顷刻之间。

【主治】偏风头痛,久治不愈者。

【疗效】屡用效捷,多1次痛止。

 

7.2 陈氏头痛散

【来源】陈维国,《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天麻、当归尾、白菊花、白芷、川芎、丹参各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白芍、蔓荆子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血祛瘀,驱风镇痛。

【方解】方中当归尾、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芍药、生地活血祛瘀;天麻、白菊花、蔓荆子、白芷驱风止痛;茯苓安正气,合而用之共奏活血祛瘀、驱风镇痛之功,因药对病机,故用之效若浮鼓。

【主治】偏头痛,痛有定处。

【疗效】治疗62例,痊愈24例,显效28例、有效10例。有效率达100%。服药最多为25剂、最少为5剂。

 

7.3 养血祛风汤

【来源】王育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川芎各30克,细辛5克,蔓荆子、辛夷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养血祛风。

【方解】方用当归、川芎养血祛风,重用取其强效为主药、辅以细辛、蔓荆子、辛夷花治头痛之专药,载药上行,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功。诸药相配,相得益彰,故用之多效。

【主治】偏头痛。

【加减】血虚生风头痛加白芷10克,生甘草5克,钩藤、潼蒺藜各15克,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血虚风疹头痛加云苓15克,生甘草5克,钩藤15克,白芷、蝉蜕、白术、木香、防风、丹皮各10克,白蒺藜15克;血虚挟湿头痛加白芷、苍术、荷顶、升麻、木香、苏梗各10克,生甘草5克,中风之渐头痛加白芷、炙甘草各10克,枣仁20克,钩藤15克,僵蚕、地龙、黄芪各10克,白蒺藜、川牛膝各15克;瘀血头痛加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自然铜30克,白芍10克,枣仁15克,莪术,僵蚕各10克,生甘草5克,焦山楂30克。

【疗效】临床应用多例,皆获良效。

【附记】且因兼症不同而有所加减变化,足见之有板方而无板病,临床用药,宜师古而不泥于古,贵在圆融活变,辨证施治。

 

7.4 芷芎止痛散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香白芷30克,北细辛6克,川芎、茶子壳各9克,龙脑冰片1.5克。

【用法】先将前4味药晒干研细末,再入冰片同研极细、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吹3次,每次取本散少许吹入鼻中(左痛吹右鼻,右痛吹左鼻,正头痛交替吹一鼻中),每次吹2下,以打喷嚏为度。一般1次。最多3次,无不立验。

【功用】疏风散寒,消炎醒脑,通窍止痛。

【方解】盖头为诸阳之会,古谓:“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有内外,每多兼挟,邪气外袭,阻遏清窍,“不通则痛”,故头面诸痛随作。病虽有上部(头部)诸痛名异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病有久暂,证有轻重,总因风扰空窍,脉络阻遏所致。治宜祛风泄热,通窍止痛。方中白芷,乃治“头面风疾之要药”,宜重用其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始著,辅以细辛以增白芷之功;茶子壳尤善清脑醒神,开窍止痛;冰片芳香通窍,消炎止痛;川芎为血中气药,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又其性上行,以载诸药之性直达病所。白芷配川芎尤为外治偏正头痛之要药,止痛效果甚佳。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消炎醒脑,通窍止痛之功。

【主治】凡因风挟诸邪引起的头部痛证,如偏正头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牙痛等,证见胀痛,或酸痛,或剧痛,或时痛时止,牵引作痛,或伴表证,且与气候,情绪变化及过食辛辣之物等因素有关。凡遇之每多诱发。

【加减】牙痛加荜拨、高良姜各9克;眉棱骨痛、偏头痛加蔓荆子9克,柴胡6克;头痛加藁本9克;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者(慢性)加蜈蚣2条,元胡15克。

【疗效】1975~1990年外治456例,其中头痛93例中,痊愈59例,显效31例,有效2例,无效1例;偏头痛217例中,痊愈152例,显效57例,有效7例,无效1例;眉棱骨痛57例中,痊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牙痛89例中,痊愈6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9.35%。

【附记】本方为笔者祖传验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对于上述各痛证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近期止痛有效率在99%以上,远期止痛效果为67%。

本方对于因肿瘤、外伤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上述痛证则无效。用药期间至少1个月内忌烟、酒和食油炸、辣椒及一切辛热之物,以免影响疗效。

 

7.5 滋潜止痛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制首乌、女贞子、炒白芍各15克、杭菊花、石斛、苦丁茶、桑椹子各10克,制龟板、制鳖甲、磁石、真珠母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阴潜阳。

【方解】头痛有因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及跌仆撞打之殊,部位有巅顶、前后两侧局部与满头之别,时间有昼夜早晚阴晴之异,痛有锐痛、钝痛、常痛、阵痛、轻痛、重痛之不同。本证属阴虚火旺者,其症外无寒热,内无呕吐,寐则痛止,寤则痛发。乃肝肾阴虚,相火过亢,循少阳之脉上犯于头所致。故方用制首乌、女贞子、桑椹子大补肝肾;鳖甲、龟板、磁石、真珠母平肝镇逆,益阴潜阳;白芍、菊花、苦丁茶、石斛敛阴增液,柔肝熄风,组合成剂,以治阴虚阳亢之偏头痛,效果颇佳。

前人云:“头痛偏右者,属痰与气虚也,头痛偏左者,属血虚火盛也。”诚为经验之谈。故随左右加入补气养血之品。临床实践证明,疗效较好。

【主治】头痛偏在一侧,或左或右,尤以额角及耳上发际,前起眉棱,后至枕骨一带最为显著,甚则牵引肩胛肘臂等处,寐则痛止,寤则痛发。证属阴虚阳亢。

【加减】头痛偏右、兼挟气虚,可加黄芪、玉竹、北条参(南沙参)各15克,甘草10克;偏左头痛,多挟血虚,可加生地、阿胶、当归各15克。

【疗效】屡用屡验,一般连服15剂左右即获显效或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服药期间,不可食鸡、鸽肉及辛辣刺激之物,更忌烦劳怒恼,否则其痛加剧。

 

7.6 祛瘀驱风汤

【来源】张兆湘,《陕西中医》(7)1988年

【组成】当归尾、丹参、延胡索、钩藤各15克、川芎、白芷、天麻、防风各10克、细辛、羌活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驱风止痛。

【方解】偏头痛,痛有定处是属瘀血之征,疼痛部位在上,以一侧为甚,乃高位之处,惟风可到,风邪侵袭,以一侧首先受邪之象,故与风有关,故方用丹参、归尾、延胡索,川芎活血祛瘀止痛;钩藤、羌活、防风、天麻、白芷、细辛驱风止痛,合而用之共奏祛瘀、驱风、止痛之功。因药切病机,故效果较佳。

【主治】偏头痛。

【加减】发热者加薄荷5克,白菊花10克;呕吐者加吴茱萸、生姜各5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20克。

【疗效】治疗120例,结果痊愈56例(头痛消失,追踪2年无复发);显效52例(头痛基本消失,但2年内有轻微的复发);有效12例(头痛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但2年内有明显复发)。总有效率达100%。服药最多者40剂,最少为8剂。

【附记】临床发现,本方对颈椎骨质增生、血沉增高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引起的偏头痛亦有良效。

 

7.7 霹雳汤

【来源】沙星恒,《中医杂志》(11)1989年

【组成】全蝎2克,制川乌、制草乌各45克,白芷12克,川芎、白僵蚕各9克,生姜6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一剂,用500毫升清水,先入川乌、草乌煎煮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再煎20分钟,去渣,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解】偏头痛一证,多为顽疾沉疴,缠绵难愈。本方以通行气血经络之药组成,药专力猛,尤其全蝎一味通络止痛之效尤专,治顽固性偏头痛单味研服,即可取效,古人谓之有“穿筋透骨”之功,为方中所不可缺少。川芎既可活血祛瘀止痛,且可引诸药上行头面,直达病所,为引经之使药。川乌、草乌有毒,一定要先煎30分钟,以去其毒性。本方走窜力强,故孕妇忌用,且因有二乌,应避免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等相反的药物同用。且二乌祛风湿,通络止痛之功尤著;白芷,白僵蚕祛风散结止痛;生姜温经散寒;甘草调和诸药之性,且生姜、甘草又可监制二乌之毒。配伍为用,药专力猛,故用之每获良效。

【主治】偏头痛。

【加减】病久体质偏于阴虚或血虚者,加当归、赤芍各9克;气虚不足者,加黄芪、党参各9克;痰多者加陈皮4.5克;久病风客空窍者,加菊花、桂枝各4.5克,牡蛎12克。

【疗效】屡用屡验。如治一十载沉疴,竟3剂收功而愈,至今已20余年未再发。

 

7.8 加味散偏汤

【来源】杜雨茂,《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香附、白芷各9克,郁李仁6克,柴胡9克,细辛3克,蔓荆子9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入清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煎煮两次,每次半小时,滤汁混匀,每日早、晚饭后服,痛剧者可日服一剂半,分3次服下。

【功用】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

【方解】本方系根据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散偏汤,经加味更量而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温祛风散寒止痛,且又辛香走窜,可上通于巅顶,下达于气海,祛瘀通络,集三任于一身,恰中病机,量(至30克)大力猛,止痛迅速,为方中之主药;白芷、细辛、蔓荆子辛散上行,祛风散寒,以加强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调气之妙,用为辅药;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窍蠲痰之功;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用为佐药;使以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疏散风寒之中兼有通络祛瘀之长,疏达气血之内又寓祛痰通窍之力。且发中有收,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又方中柴胡、白芍、香附兼可疏肝解郁,白芍、甘草又善缓急止痛,不但对感寒冒风而发者能疗,气郁不畅而致者亦效,即使是久治不愈,邪入窍络之顽疾,同样有痛止病愈之奇功。

【主治】风寒、瘀、或痰瘀交加为患所致的偏、正头风痛。症见头痛时作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全头痛,或痛在一点。多因感寒冒风,或气郁不畅而诱发。发则疼痛剧烈,或掣及眉梢,如有牵引;甚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且头皮麻木,甚或肿胀,畏风寒,有的虽在盛夏,亦以棉帛裹头;痛剧则如刀割锥刺而难忍,甚至以头冲墙,几不欲生。

【加减】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可加荆芥、防风;疼痛剧烈,可加羌活、元胡;阴血亏虚,可加生地、当归;拘挛掣痛,酌加胆南星、僵蚕、全蝎;若为血管扩张性头痛,宜加贯众;若兼有高血压,可加怀牛膝、桑寄生;若兼有内热,可加知母、丹皮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治验甚多,均获良效。

【附记】验之临床,本方较原方一散偏汤疗效为优。方中川芎剂量一定要重用,若取常量(9~15克)则效差矣。阴虚者不宜用。

 

7.9 偏头痛方

【来源】陆藏青,《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珍珠母30克(先煎),龙胆草2~3克,滁菊花9~12克,防风3~5克,当归6~9克,白芍9克,生地12~18克,川芎5克,全蝎2~4只,蟅虫5~9克,干地龙、牛膝各9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除珍珠母外,用水浸泡30分钟,先将珍珠母加水放火上煎20分钟,再与余药同煎30分钟。水煎两次,取汁混合,一日分2次服。

【功用】清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龙胆草善降肝胆火热;珍珠母平肝潜阳;菊花疏风清热,平降肝阳;白芍、生地滋阴柔肝,平肝清热,滋补肝体;防风散风止痛;当归、川芎、地龙养血活血、通络止痛;全蝎配地龙搜风通络;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脉,配以蟅虫则具有活血祛瘀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功,恰中肝火亢盛,上扰清窍之病机,因此临床应用,效用确凿。

【主治】凡因肝火亢盛,上扰清窍所致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痛有定处,其痛暴作,痛势剧烈,或呈胀痛,跳痛,或呈刺痛,多因情感过激而诱发,可伴有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症状为本方辨证要点。

【加减】本方随证加减的规律为:如苔腻口甜者,加佩兰5~9克;食欲不振者,加焦六曲或谷芽、麦芽各12克;舌胖嫩,神疲乏力,加太子参18克;两目干涩者,加枸杞子12克;恶心者,加法半夏干胆南星各9克,陈皮5克;舌边有瘀斑、瘀点者,易白芍为赤芍。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忌食辛辣之品。

 

7.10 偏头痛验方

【来源】王俐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12克,细辛3克,元胡15克,夏枯草、钩藤、草决明、珍珠母、鸡血藤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珍珠母30分钟,再下余药同煎),日服2次。亦可制成丸剂或片剂服用。

【功用】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活络止痛。

【主治】偏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及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及部分外伤性头痛)。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验,疗效显著。

 

7.11 愈偏镇痛汤

【来源】王乃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天麻10克,钩藤12克,石决明15克(先煎),丹皮、赤芍、丹参、木瓜各10克,金银花15克,胆南星、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和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小火再煎30分钟。水煎两次,共取药汁300毫升混和均匀,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50毫升。

【功用】清肝熄风,活血通络。

【主治】偏头痛。

【加减】血虚肝热者,加当归、白芍、牡蛎;肝胆火郁者,加龙胆草、桑叶、薄荷;疼痛剧烈者,加地龙、全蝎。

【疗效】用本方治偏头痛,疗效颇佳,一般服药7~15剂后即获痊愈或显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