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病辨证

 寂寞在繁衍 2015-08-17

 

1.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不思饮食,食后胀甚,时作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气亏虚,胃气失和,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食后胀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则时作嗳气。胃气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失所荣,故面色萎黄。气虚机能衰减,则见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胃气亏虚之象。本证以胃失和降的表现及气虚见症为审证要点。

  脾气虚与胃气虚常常兼见,而共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所不同。

2.胃阳虚证是指由于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挟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等原因所致。

  胃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机,胃气不畅,故胃脘绵绵冷痛,食少脘痞;证情属虚寒,故喜温喜按,食后缓解;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随胃气上逆,则呕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气弱,机体失于温养,故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阴津未伤,则口淡不渴。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为阳虚生寒之象。本证以胃失和降的表现及阳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3.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

  胃喜润恶燥,以和降为顺。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隐隐灼痛,脘痞嘈杂不适;胃失滋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不上承,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液亏少之征。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4.肠燥津亏证是指由于大肠阴津亏虚,传导不利,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数日一行,口干,或口臭,或伴见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素体阴亏,或年老而阴血不足,或吐泻、久病、温热病后期等耗伤阴液,或因失血、妇女产后出血过多,以致阴血津液亏虚,大肠失于濡润所致。

  肠道阴津亏虚,失于滋润,传导失职,故大便干燥秘结,难以排出,甚或数日一行。大肠腑气不通,秽浊之气逆于上,故口臭;清阳被扰,故头晕。阴津亏损,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燥热内生,则舌红少津,苔黄燥;脉道失充,故脉象细涩。本证以大便燥结,难以排出及津亏失润见症为审证要点。

5.寒滞胃肠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肠,表现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简称胃寒证、肠寒证。

  【临床表现】脘腹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肢冷不温,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冷,以致寒凝胃肠所致。

  寒则气收,其性收引。寒邪犯胃,凝阻气机,胃气失和,故胃脘冷痛;证情属实,则痛势暴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寒得温则散,故得温痛减;遇寒则气收更甚,故痛势加剧;吐后气滞暂以舒缓则痛减。若寒伤胃阳,水饮不化而随胃气上逆,则口泛清水。若寒邪侵犯肠道,传导失司,则见腹泻清水;寒凝气阻,可见腹胀便秘。寒邪伤阳,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见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为阴寒内盛,凝阻气机之象。本证以脘腹冷痛及实寒证为审证要点。

6.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又简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

  火热之邪,郁扰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灼痛而拒按。胃火炽盛,机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血络受损,血热妄行,可见齿衄。胃中浊气上逆则口臭。热邪伤津故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大便秘结;津伤尿源不充,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本证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审证要点。

7.肠热腑实证是指由于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在六经辨证中称为阳明腑实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属中焦病证。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晡潮热,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津液外泄,致使肠中干燥,里热更甚,燥屎内结而成。

  热结大肠,灼伤津液,肠道失润,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大肠属阳明经,其经气旺于日晡,故日晡潮热。若燥屎内结而邪热又迫津下泄,所下稀水恶臭不堪,此即所谓“热结旁流”。邪热与燥屎相结而热愈炽,上熏侵扰心神,可见神昏谵语;里热蒸达,迫津外泄,故见高热,汗出口渴,小便短黄。实热内结,故舌质红,苔黄厚而干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本证以腹满硬痛,便秘及里热炽盛见症为审证要点。

8.饮留胃肠证是指寒饮留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金匮要略》称此为狭义之痰饮。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涎,肠间水声漉漉,口淡不渴,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沉滑。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恣饮无度,或劳倦内伤,脾胃受损,中阳不振,脾失健运,水停为饮,留滞胃肠而成。

  饮邪留滞胃肠,遏阻气机,故脘胀腹痛;饮邪留积胃腑,故胃中有振水声;饮邪走行于肠,则肠间水声漉漉。饮停于胃,胃失和降,水饮随胃气上逆,故呕吐清涎。饮邪内阻,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口淡不渴,苔白滑,脉沉滑,为水饮内停之征。本证以胃肠有水声,脘腹胀满为审证要点。

9.食滞胃肠证是指由于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亦称食滞胃脘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

  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饮食停滞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满疼痛而拒按;食积于内,拒于受纳,故厌食;胃气上逆,故呕吐;吐后胃气暂时舒通,故胀痛得减;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胃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或吐酸腐食物。食滞肠腑,阻塞气机,则腹痛矢气频频,泻下之物秽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为食积之象。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审证要点。此外,注意询问有无伤食病史,对诊断本证亦有重要意义。

10.胃肠气滞证是指由于邪气侵扰,或内脏气机失调,致使胃肠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疼痛,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或腹胀痛剧,肠鸣走窜不定,矢气频作,矢气后胀痛得减,或胀痛剧而无肠鸣矢气,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机理分析】本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胃肠气机阻滞不畅而成。

  胃肠气机阻滞,故脘腹痞胀疼痛,游走不定;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胃气逆于上则嗳气欲吐;下迫则欲泻不爽;嗳气、矢气之后滞塞之气机暂时通畅,故胀痛得减。若气机阻塞,胃肠之气不降,可见大便秘结。苔厚,脉弦,为浊气内停,气机阻滞之象。本证以脘腹痞胀疼痛,走窜不定为临床主要见症。

11.肠道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湿热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洁,致使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

  湿热之邪犯及肠道,壅阻气机,故腹中疼痛;熏灼肠道,脉络受损,故见下痢脓血;火热之性急迫,热蒸肠道,故有腹中急迫感及肛门灼热。湿阻肠道,气滞不畅,大便不得畅通,故腹痛里急而肛门滞重。若热迫肠道,水液下注,则见暴注下泻,便色黄而秽臭。热邪伤津,则口渴,尿短黄;蒸达于外,故身热。湿热内蕴,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以下痢或泄泻及湿热征象为审证依据。

12.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面黄形瘦,睡中齘齿,或鼻痒,面部出现白色虫斑,白睛见蓝斑,或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甚至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机理分析】本证多因误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虫卵随饮食入口,在肠道内繁殖孳生所致。

  虫居肠道,争食水谷,吮吸精微,故觉胃中嘈杂而贪食,久则面黄形瘦;蛔虫扰动,则腹痛时作,虫安则痛止,或随便出而排虫;若蛔虫钻窜,聚而成团,抟于肠中,阻塞不通,则腹痛扪之有条索块状;蛔虫上窜,侵入胆道,气机逆乱,则痛剧呕吐,甚至肢厥汗出,此为“蛔厥”。阳明大肠经入下齿,环唇口,行面颊,阳明胃经起于鼻、入上齿,布面颊,虫积肠道,湿热内蕴,循经上熏,故鼻痒、齘齿、面部生白色虫斑。肺与大肠相表里,白睛属肺,蛔虫寄居肠道,故可见巩膜蓝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