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的放矢 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

 最终编辑 2015-08-17
有的放矢 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

□ 本报特约评论员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各项投入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覆盖面宽、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陆续出台,一个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正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充实,民族地区民生改善被注入了空前的资源。然而,对于广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来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依然较低,仍然需要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支持和帮助。如收入问题,由于地区差异,民族地区群众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而在民族地区内部,职业分布又往往与民族界限相吻合,这就导致了国家的支持难以真正惠及少数民族特别是基层少数民族群众。与此相应的,则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如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地区的初中辍学率甚至超过30%。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仍很突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自然灾害频发且严重,一些贫困地区灾后重建面临大大小小的困难。面对这种“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的新常态,不仅需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工作思路的与时俱进与创新。

  首先,要加强民族工作部门的机构建设,保证有人去负责、做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大力推进民族工作的社会化。在现阶段,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民族工作部门无疑是负责处理民族事务的主渠道,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但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民族工作自身的特点,还必须推进民族工作的社会化,以形成左右协同、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民族工作的格局。另外,还要善于适当运用市场手段,逐步建立民族工作部门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下的民族工作社会化格局,形成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崭新局面。

    其次,发挥民族工作的特点,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在社会事业上的自我负责和自我管理,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作为一项社会工作,无论是民族工作本身,还是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投入,只有了解和掌握受益方的需求,才能将相关投入真正惠及受益群众,才能产生特别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需要什么,民族地区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少数民族自己最有发言权。我们不应将国家的投入仅仅理解为单向行为,而是要注意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主动性,保障其最大程度的参与权,充分尊重他们的决策权,从而实现国家投入与少数民族需求的无缝结合,做到其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要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身特点,构建具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是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加上所处的自然环境迥异、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理解、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又有自己的特点。面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薄弱的状态,在遵循一般原则和规律,并继续加大国家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各具特色、能够满足各自情况和需要的目标和标准,而不能将内陆的标准简单地加以套用。

    “新常态”下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国家支持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理应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效益最大化的、富有民族和地区特点的社会工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