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祯兆:从东京的兴起到东京的衰退

 真友书屋 2015-08-17

东京的高龄人士在过去30年间,已增加140多万人,据社人研的推算,2040年的东京的高龄者人口将升至410万人,那将是惊人的数字!


相信至今为止,不少中国游客,往日本的首要目的地,仍以东京高居头号要席。其实,东京的魅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腾飞以及其后陷入泡沫爆破的窘境后,可说经历了多番的起伏。然而从文化层面来阐析,往往反而在穿越了经济过分丰饶的财大气疏日子后,静凝下来的人文风景才有空间可以细致显露。

事实上,重新审视东京文化风情,乃至透过实实在在的不同途径去认识东京,是2000年前后蔚然成风的文化取向。只不过由文化趣味乃至审美观的重构,到下一步认真检视现实层面的新变可能,已成为时代潮流的走向。及至到最新的东京学焦点,已经去到“东京劣化”的忧心忡忡地步,可见“东京学”在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演化,的而且确不尽是坦途。



散步美学的抬头

要提及东京学的冒起,我想书刊及杂志均各有不同的推波助澜功效。创刊于1986年的《东京人》杂志,一向本着以The New Yorker为目标蓝本的宗旨,每月环绕东京历史、文化、风俗、文学乃至建筑等为主题,至今已出版至357期(2015年8月号)。至于各式以东京散步又或是散策为名的专刊及杂志更多不胜数(当中以自命为《荷风!》的东京导游季刊较为著名),其中我认为川本三郎的东京散步学,有开疆辟土的示范作用。



《东京人》杂志


川本三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出一系列的东京散步随笔/研究,如《杂踏社会学》、《我的东京万华镜》及《我的东京町漫步》等,以散步漫游的方式,引领读者重新去认识以为熟悉不过的东京。有趣的是,回头审视他的散步随笔,既可以文学上的散文视之,但同时混糅了当今时尚的文化研究意识在内,当中涉及的文化趣味既密集又多样化,令人耳目一新。在他笔下,有时探究“山之手”孩子一代的故乡所在,也即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去追溯东京人的来龙去脉;有时又会从墓地的主题出发,去寻找东京中的死灵视角。他的观察角度变化多端,既有由区域划分的设计,如就杉并区、新宿区、港区及足立区等各地域,锁定各自专属的地方特色专题;同时亦会从不同的大小地标入手,如东京铁塔、又或是漫画人的圣地椎名町的常盘庄,甚至是从东京的钱汤(公众浴室)风景入手,从而提醒了观察及欣赏东京的不同可能性。

当然川本三郎作为资深的文学、电影及文化评论家,他的下笔取向也非凭空而发的,事实上在整个重新建构东京美学的过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东京散步美学掌门人当属永井荷风,这方面李长声老师早已析之甚详,在此不再赘言。而川本三郎本来正是一位永井荷风专家,他早已撰成《荷风好日》及《荷风与东京》(上下册)等研究作品。当中我认为值得留意的地方,是他们晓得把一种本来已逝去的文化趣味(其实同时期也出现大量的江户研究作品,构成一东京寻根热的浪潮),重新加以包装,一方面增加了现代的文化研究视角,令到审视角度有与时并进的新锐气息;同时又能够和时尚潮流结合,带动男女老幼大大小小的一浪东京散步热潮,令到文化反思不致堕入脱离现实的陷阱,反而可以刺激消费,对经济生产催生正面作用,这正是值得好好学习的文化重塑的处理手法。事实上,去到2000年小川和佑出版《东京学》,我认为也可视之为一标签,反映出通俗意义上的东京美学审视重构,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阶段。


东京论的演化

以上的文化重省,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正面宣传的美化作用。但现实上的东京风貌,有机会曾体验的都会感受到当中的参差度及违和感,简言之那绝不可能属同步的一种美学观,而东京的变化也非尽如人意,悉数朝美好的方向发展。

此所以增田悦佐在2009年的《东京“进化”论》中,早已提出不少留意到教人忧虑的人貌地景变化。当中他指出有一系列的东京区域,曾经属于潮流时尚的注目焦点,逐步均走向老化及质朴的方向演化。就以东京南部最大的JR据点品川为例,它是京浜东北线及山手线的分手最终站,也是京浜急行的总站,而东海道新干线亦会在此停靠,简言之就是东京的南大门。品川的潮流活力,在于把JR的Ecute办得有声有息,Ecute是由JR东日本开发的入闸后商业设施企业名称。Ecute是于2005年于大宫站启导的,但品川却有大量空间上的优势(把以往的临时月台改建),由是引入不同类型的个性小店,甚至连食肆也可以引进在闸口内,令月台有“机场化”的效果。对于生活在争分逐秒都市空间内的东京人来说,高度集中且以消费者设想为本的构成,自然受到广泛欢迎。可是品川Ecute的成功之处,乃在于在大量的人流在背后支持才成立,可是时代的变化也令环境出现差异。过去品川的高轮口是全国商务酒店的高度集中地,但随着Pacific Hotel东京在2010年秋结业后,品川的酒店中心地位也令人产生动摇的印象,当中的“进化”委实令人担忧。当然,不少每个观察者都认为“发展”一定与经济的富庶程度扯上关系,著名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清野由美合著的《新?村论TOKYO》(2011),便强调“村”(MURA)才是令人安心的生活共同体基碍所在,当中应该有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充足的选项让居民自由决定,此所以在东京中去重新发掘“村”的构成元素,才是真正的东京“进化”。他们更以下北沢、秋叶原及高圆寺三地为例说明,显示出另一种东京美学来。



东京何以劣化

只不过如果读者细心,其实不难留意到,日本论者的东京重塑又或是美学的新构成,其实均属某程度的“离地”设想,简言之乃务虚而非务实的概念经营,透过把东京都市内的生活元素作重整排列,令到市民大众有“陌生化”效果(例如东京可以“散步”,于是令人再循此认识东京的点点滴滴),从而再注入生活热诚。

可是只要回头一看,再把一些具体数字举陈,很容易便会令人得知东京面对的险境。松谷明彦在2015年的新著《东京劣化》中,便提出了多项警示。首先,他直指东京的高龄人士在过去30年间,已增加140多万人,据社人研的推算,2040年的东京的高龄者人口将升至410万人,那将是惊人的数字!过去不少人轻视了首都高龄人口的潜在影响力,因此彼此均有一误解,认为每年从各省各县涌来东京(即“上京”人士)的流动人口,当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正好抵消原先东京人口的老化问题。可是现实情况乃地域都市与东京首都的发展已逐步收窄,再加上东京机会遍地的神话已日益破灭,地方上的年轻人留守本土,又或是“上京”后浅尝辄止迅即回乡的人流数字不断上升,加上在首都圈要兴建老人护老所可谓难关重重,简言之东京的老人问题已接近水深火热的地步。




另外,松谷明彦引述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的分析,指出东京都的人均县内的总生产值,去到2025年会是高峰,之后就会逆向发展朝下坡流向。一方面东京都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积极有利的突破因素,反过来于未来日子,高龄者的大量涌现会令到首都负担的社会成本急剧上涨,各式高龄福利由医疗到健康管理乃至住宿生活的成本等等,都会令人瞠目结舌应付不来。

事实上,早前的海外促销日本房地产风潮,已经有人指出是日本都市出现经济黑洞的指标。由于国内房地产已失去国民的支持,加上彼此手头上的有余资金也不足,于是利用“日本”尤其是如东京及大阪等剩余的“名牌效应”,去吸纳海外投资者的资金来填补黑洞,正是在此时此刻最佳的策畸之一。

当然,对于如我辈的海外游人而言,东京现实层面的“劣化”,由衷而言关系不太直接,最大的作用是起预警启蒙,好去留意都市发展的盛衰流变。反过来文化上的重省及美学追踪发扬,更令衍生出大量的个性化趣味元素,充满歧义及多变的东京,对游人而言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本文原标题:《由东京学的勃兴至东京劣化》)




作者:汤祯兆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香港影评人、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