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发现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关键基因

 wdqlbx 2015-08-18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一个基因能够调节T细胞选择过程,为了解免疫系统如何错误识别自身组织作为攻击目标提供了深入见解。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immunity。

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一个基因能够调节T细胞选择过程

  Clec16a是一个与多种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的基因,其中包括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乳糜泻,克罗恩病,青铜色皮肤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以及非瘢痕性脱发,虽然有遗传学证据表明Clec16a对于自身免疫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基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广泛性联系仍未建立。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构建了Clec16a敲低的非肥胖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研究发现Clec16a的沉默能够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这种保护作用主要由于敲低Clec16a影响胸腺上皮细胞的自噬过程导致T细胞选择发生变化所导致的。

  有研究表明Clec16a是参与自噬过程的一个重要基因,自噬在几乎所有细胞中都存在,特别是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处于饥饿状态,自噬便会发生。

  但胸腺上皮细胞发生的自噬与其他细胞不同,其自噬过程的发生并非受到应激刺激或营养匮乏,胸腺上皮细胞主要利用自噬过程将蛋白递呈给未成熟T细胞以进行T细胞选择。

  而Clec16a对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自噬过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敲低Clec16a导致胸腺上皮细胞不能正常进行自噬,从而改变了T细胞选择过程,避免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这项研究用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证明了Clec16a基因在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机制研究以及开发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 人类基因表达会随季节发生变化 有助解释疾病季节性发作原因

  在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发表的一篇遗传学论文称,人类基因的表达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包括血液中各种免疫细胞的相对比例也会随着季节而变化。这些变化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呈现相反的模式,或许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影响,亦有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感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会呈现出季节性的模式。

  一些和昼夜节律相关的基因表达,会在一天的24小时中有起有落,这些基因也是哺乳动物免疫反应的主要调节者。不过对于季节因素是否能影响基因表达,科学家们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此次,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翰·托德与克里斯·华莱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对人类基因数据进行研究,这组资料源自一系列可以公开获得的数据集。现在他们的研究已能表明,大约有四分之一基因的表达,会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血液中各种免疫细胞的相对比例也会随着季节变化。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在欧洲的冬季,这些基因表达的模式是促进炎症的,在血液中也发现了心血管和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蛋白质。而生活在西非的人们,在每年6月份到10月份之间,会出现一个季节性的免疫细胞峰值,此时是雨季,疟疾等传染性疾病也更为普遍。新的研究成果或将回答为什么一些感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会呈现出季节性病发的模式。

  研究人员也提出,对于应该如何设立人类免疫的概念,此次的数据将给予一定帮助。他们同时表示,这些数据还将有利于人类重新选择疫苗接种方案执行的时间,以便在最有效的时间段内进行接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