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素质:子女成功的第一要素

 静幻堂 2015-08-18

古今中外,有无数思想家、教育家从亲情、亲爱的角度来探讨、研究家庭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父母自己。只是,一谈到父母,就总是强调了父亲作为一家之长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说到《论语·季氏》中孔子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对父兄示范、子女尽孝的阐释,《家范》中司马光对父慈兄爱的叙述;说到当代的成功人士也是这样,如说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怎样带着父亲柳谷书的教导和传承,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者、建筑学家齐康的父亲怎样在他少年时教他用比例尺,并引导他自主学习;等等。而对于母亲,说到的大都是生活中的母爱,却较少谈及母亲对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深刻影响。这,或许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长久;或许是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传统,父亲的威严遮蔽了母亲的风范。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在中国家庭里,看重父亲的“教训”、看轻母亲的“教养”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

  

事实上,从母亲的十月怀胎,到出生后母亲的喂养、看护、陪伴、抚育、引导,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怒,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家庭文化氛围,都无时无刻、无地无方、无多无少地印记在孩子的心灵上。日夜带孩子的母亲“影响”的潜移默化,远比“繁忙”中关怀孩子、注意孩子的父亲“教育”的正式进行,要深切、深沉得多。而且,由于孩子与母亲的接触囊括了生存、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了人生、人世的各个时期,这一影响也就更为长久、更是持续。

  

毫无疑义,在任何一个家庭中,母亲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说,母亲的素质,最直接地影响到孩子思想情感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养成,即孩子性情人格的生成。有一位哲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虽有天赋的因素,主要是在特定的家庭里生成的。

  

生活中到处是这样的例子。
  

就以全世界人都知道的名人的成长为例。
  

如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上世纪20年代,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芝加哥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抗战时期,历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是一位大数学家。母亲罗孟华只念过几年私塾。儿时的杨振宁一直随母亲住在合肥。时局动荡,生活困窘。但无论怎样的艰难和辛苦,母亲总是节省每一分钱,动手做每一件事,使杨振宁得以坚持上学、学而有成。在清华园,罗孟华学历虽低,却一向以治家有方而出名。更值得推崇的,无论是对社会现象还是对国家大事,罗孟华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外人,罗孟华从不讲违心的话、从不做违心的事。上世纪50、60年代,杨武之带着统战任务几次出国跟儿子杨振宁见面,劝杨振宁回来,说的都是“形势一片大好”的话。罗孟华却说实话,她说国内生活水平还低、各样事情还差,她劝儿子回来帮着建设自己的国家。她还让杨武之不要总讲套话。她的刻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品性,在杨振宁一生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其实,这就是一种激励人向上的正能量。人们看到,在600页的《杨振宁论文选集》的扉页上,杨振宁亲笔题写“献给母亲”四个汉字。雪白的版面上只印着这四个方块字,非常醒目。他为何不献给数学家的父亲,而献给母亲呢?其中的深情,只有细细领悟才能体会到。
  

如全球十大华人富商之一、2012年CCTV经济人物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郭鹤年。1925年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富贵的华人家庭,一直在马来西亚长大。但他始终说着一口流利的国语。他说母亲郑格如从小教导他们:“不要忘本”、要“永怀忠孝之心”。郭鹤年26岁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商海打拼数十年,开遍全球的香格里拉酒店坐落于世界各地的经典地标处,终于成为马来西亚首富。但他始终爱自己的祖国,爱中华民族的同胞。上世纪70年代前半期,中国物资匮乏,缺糖,缺钱。中国商务部派人到香港去见郭鹤年,请他帮助从海外购入30万吨糖。数额如此巨大,号称“亚洲糖王”的郭鹤年,手头也没有这么多的存货。但他毅然答应,先把自己的营业账口冻结起来,以便以优惠价格在巴西成功购入30万吨白糖,一面又以自己10多年期货交易的经验,为中国政府赚到4、5百万美元的利润。如此艰险而又精彩的贸易大战,郭鹤年甘当义工、分文不取。他说这是为祖国尽忠。他认为,经商赚到的钱一定要适当地回报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女。他家墙壁上至今挂着他母亲的亲笔题字:“儿孙能如我,何必留多财;儿孙不如我,多财也是空。”“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家共安宁。”郭鹤年说,母亲的教导,自幼铭记心上,做好人不做奸商;要慈善不要贪心。子子孙孙,永永远远。
  

又如写过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少年印刷工》、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林家铺子》等作品,曾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的、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大家茅盾。他的父亲沈伯蕃16岁考中秀才,知识广博,力主维新,只是无暇教子。茅盾回忆说:“我的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外公是当地名医,母亲陈爱珠知书达理。茅盾幼时长得瘦小,长辈对他都格外怜爱,不忍让他过早读书。但他天资过人,每识一字就过目不忘。母亲就从他5岁时开始教他识字读书。母亲对他说:“一个人读书少,见识小,是不能办大事的。从小就学,多学点好啊。”茅盾心有灵犀,一听读书就有说不出的高兴。母亲当即让茅盾从《字课图识》中看图学字,每天识字每天背写。为了激发茅盾识字的兴趣,母亲一边教字,一边又教《天文歌略》,让茅盾通过押韵、有趣的语言学到神秘、丰富的知识。茅盾一学就会。为使茅盾持续学习,母亲又自己动手,从《正蒙必读》里摘编一本《地理歌略》,从《史鉴节要》编一本历史读本。这样,既有天文,又有地理,还有历史。小小茅盾,在母亲的引导下,既知晓天下宇宙的寥阔,又明晓中国地域的广大、历史的悠久。茅盾不仅学了就懂,还懂了就记住。他兴冲冲地对母亲说:“你不是经常讲那些为大家办好事的圣人故事吗?他们不也是从小就识字读书了吗?”就这样,在小小茅盾心田里,一点一滴地播撒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远大的理想精神。此后,茅盾报考北京大学预科,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并由此献身党的革命文学事业,他的人生道路上、文学成就里,都刻下了母亲教诲的深深印痕。
  

其实,母亲的教导在一个人一生中的影响,往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显然,母亲自身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母亲素质,不能与母亲学历划等号。母亲的高素质,关键是母亲品德的高尚、品节的卓越。

普天下的母亲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使希望变成现实,已经做了母亲和将要做母亲的人们,一定要先着力于提升自己的素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