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冬不拉拉 2023-08-21 发布于安徽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武之,儿子杨振宁,孙子杨光诺

1957年的秋天,在风景如画的日内瓦湖畔,杨武之夫妇见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子杨振宁。

杨武之清楚,他此番能得到批准前来日内瓦,是周总理对他的信任。毕竟彼时中美关系紧张,不然他也不用趁儿子出差日内瓦的间隙,来此处同他重逢。

一家人格外珍惜这短暂而难得的时光,杨武之欣慰之余,亦怀有一桩“沉重”的心事。

他带杨振宁去中国驻日内瓦领事馆看纪录片,是《厦门大桥》。看到中国在建造大桥时所克服的种种困难,忍不住潸然泪下。

杨武之拉着大儿子的手,激动地阐述着新中国近年来的新发展,新变革和新面貌……

杨振宁极少见到父亲这般情绪外露,他明白:父亲是想要他牢记祖国,不忘故土。

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初心未改,杨振宁特意买了一株终年盛开的非洲紫罗兰。一家人以花为背景,拍照留念。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武之夫妇和长子杨振宁

“永开的花是国的象征。”

临别之际,杨武之看着比自己还要高上半个头的大儿子,才恍惚意识到儿子已经长大了,他也老了。

想像小时候那样拍拍他的头,最后手却落在了他的肩膀上:“望你……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看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杨振宁眼眶滚烫。他自幼便知道,父亲对他们这些儿女的期盼。

父亲心心念念的,是祖国的富强与繁荣!

1908年,十二岁的杨武之成了孤儿。

没了父母做依靠,杨武之一个孩童很难生活下去。好在,他的叔父杨邦瑞收养了他。

杨武之(字克纯)是家中的长子,又先后经历了父母离世,心性要比寻常同龄人更成熟稳重一些。

叔叔看着听话懂事的侄子,心中怜爱不已。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武之

“克纯啊,你可愿意继续读书吗?”

杨家本是宦官世家,到了杨武之父亲那辈日渐没落,可读书科考依旧是杨家男儿惯走的一条路。

杨武之没有半分迟疑,坚定地点了点头:“我要读书!”

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临终前的嘱托,她告诉自己唯有好好读书,将来当官,才能不被人瞧不起,才能不受人欺负。

这个世上能真正守护他的人都不在了,他能做的便是靠自己。

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有叔叔的庇佑,但杨武之一个半大孤儿,少不得要承受各种冷言碎语。

渐渐地,杨武之越发孤僻,很少和同龄人在一起追逐打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全都用来读书了。

1914年,杨武之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同年秋天,成功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当时的师范教育中属于最高的层次,所以还不及杨武之毕业,各地的学校便争相聘用他。

去哪里当老师也是一个问题。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年轻时期的杨武之

杨武之思虑良久,最终决定回母校——安徽省立二中。那是曾经培育过他的地方,既然如今他学有所成,便该回馈母校。

杨武之便是这样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的性格。所以后来才会对生养他的祖国,爱得那样深沉。

说实话,杨武之在安徽省立二中的教学生涯并不好过。

彼时学校有一批纨绔子弟,学习风气非常不好。杨武之担任的职务是学校的教员兼舍监(训育主任),自然是想要扭转学校那些不良的风气。

为了管束学生,杨武之在学校里制定并推行了严格的纪律。

例如,学校夜晚10点准时关闭校门,逗留在外寻欢作乐而迟归的学生,一律不得入内。

在杨武之各种铁腕校规之下,学校的风气大改,焕然一新。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无不是夸口称赞。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武之夫妇和杨振宁

但与此同时,也惹得很多不思上进的学生们不满。

那些学生们多是官宦或富商之家的孩子,脾性养得格外娇纵。在学校学习,也多是混日子罢了。

他们仗着家中有人撑腰,便三天两头地和杨武之“叫板”,对着干。甚至寻衅闹事,准备动武报复。

又是在一次闹事后,校方找来了闹事学生的家长们。

杨武之本以为这些家长听闻了孩子的不当行径之后,会加以制止和责备。谁曾想他们只是无关轻重地呵斥了两句,话里话外都是对学生的袒护。

更令杨武之心痛的是,校方竟然也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得不说,这次事件严重的打击到了他。在他心中,学校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子。

而现实却完全与之背道而驰。

他不愿和腐败的政府及土豪劣绅相互周旋,继而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意念。

然而还不等杨武之思索下一步该如何实施的时候,便被叔叔告知:他应当成亲了!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振宁和老年时期的母亲

杨武之对这个消息虽觉突然,但并不排斥。

在他年幼时,便常听母亲同他提起,他有一个名叫罗孟华的未婚妻。

当年杨武之的父母还在世,杨父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药石无用。就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碰上了大夫罗竹全。

在他的悉心救治之下,杨父最终得以痊愈。杨家感念罗竹全的救命之恩,因此两家来往日益密切。

后来在寒暄的时候,他们竟意外得知两家的夫人都怀有身孕。

难得碰上如此巧合的事,两家人又投契,便决定亲上加亲。于是话本子里常出现的,一家生男一家生女就结成亲家的诺言正式许下了。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振宁和母亲罗孟华

不久之后,杨家生下男婴杨武之,罗家得女罗孟华。两个尚在襁褓的小娃娃,就成了一对未婚夫妻。

罗孟华从小便被家中按照传统女子的标准养大,裹了小脚,连私塾都没上过几年。

虽然一直知道自己有一个大学生未婚夫,罗孟华心里对这桩婚事却并不敢抱有太大希望。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份不确定和忐忑更重。

看着近来总是愁眉不展的女儿,罗母多少猜出她的心思。轻声安抚她:“你莫要多想,那杨家的孩子是个好的。不会背信弃义的。”

罗孟华自然担心杨武之毁约不娶她,却更担心他只是为了一纸婚书娶她。

“我知道他是有文化的人,现在都讲究自由恋爱。我没读过什么书,人也算不上多漂亮,我怕……他不喜欢我。”

杨母深知社会对女子的不公,更明白女儿的担心和惶恐。可她们能做的,也唯有期盼对方是个好人。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小时候的杨振宁

对于旧社会的女子而言,嫁人实在是一件充满风险的概率事件。但好在,罗孟华的“运气”很不错。

1919年,罗家收到了杨家的聘礼,婚期也定下了。

直到上花轿的时候,罗孟华整个人还“晕乎乎”的。她没想到对方居然真的按照婚约娶了她,那是不是也意味着他没那么讨厌她?

罗孟华的心如小鹿乱撞,对待那个素未谋面的丈夫,多了几分羞涩的期待和向往。

等到两位新人真正见面的时候,杨武之看着妻子清秀而忐忑的面庞,第一次有了为人夫的责任感。

自他记事起便知道,有一个女子与他是不同的。是理应让他去照顾和保护的。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年轻时期的杨武之

“虽然我们的婚事是长辈商定的,但他们的诺言于我便是责任。你放心,有我在。”

这一刻,罗孟华所有的不安都烟消云散,她对上丈夫温柔的眉眼。坚定地点了点头,握上了他的手。

这一握,便是风雨同舟数十载。

婚后,杨武之和罗孟华感情甚笃。杨武之在离家百余公里的安庆教书,罗孟华则留在合肥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的杨家宅院里操持家事。

两个人构建起温馨的小家,没多久,他们的长子杨振宁出生。有了孩子,家庭更多了一份热闹。

只是家庭的如意虽能“冲淡”事业的烦恼,却没办法完全“抚平”杨武之心底的郁结。

在安徽省立二中任教的那段日子,始终成了他无法忘却的“阴影”。“科学兴国”的理念始终不曾动摇。

所以杨武之在安庆授课的同时,也在积极备考,准备考取安徽省公费留美学生。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武之一家

“希望以出国留学,振兴中华科学,发扬中华文明来改变中国的黑暗现实。”

他的信念坚定如初,可如今有了妻子儿子,前进的步伐难免有些迟疑。他只能将这些事如实告知妻子。

罗孟华自然不舍得丈夫出国,可她也清楚丈夫不该被困在小家里,他值得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那片天地她可能不懂,却愿意支持。

“你去吧,我和儿子在家等你回来。”

杨武之被妻子的体贴和信任所感动,他是一个亲缘淡薄的人。是在遇见她之后,才真正拥有了一个属于他的家。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振宁

他将妻子牢牢抱在怀中,一切尽在不言中。

杨武之临行之前,特意请了人来家中给他们一家三口照相。

1923年,那天的阳光很好,虽是秋天,院子里的树木却依旧苍翠。罗孟华抱着长子杨振宁坐在椅子上,杨武之则站立在一侧,手亲密地搭在她身后。

随着快门声响,定格下了这份美好。

照片一共两张,杨武之去美国时带上一张,另一张则留给了罗孟华。在夫妻两人异国分离的日子里,这张照片成为了他们对彼此思念的寄托。

杨武之去了美国之后,先是在斯坦福大学完成了三个学季的大学课程,顺利毕业。

接着前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于1926年凭借《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成功取得硕士学位。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晚年时期的杨振宁

到了1928年,杨武之发表了《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一文,在数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第一人。

可以说,杨武之代表了当时中国数学界的最高阶梯。

对于他这样的人才,美国自然是百般挽留。杨武之却是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1928年秋,杨武之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他先在被安排到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届满之后便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的教授。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图右为杨武之夫妇

一等工作稳定,杨武之便想着将妻儿接过来。

在杨武之离开的这几年里,罗孟华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务,更是独自将抚养孩子这么多年。

周围的人见她这样辛苦,有好事者更是委婉的提醒她。

“他是出国留洋的人,说不定遇到了什么时髦的女学生。早把你们母子给忘了!”

并非外人危言耸听,当时留学生抛弃原配成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罗孟华自然相信丈夫不是那种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振宁和发妻杜致礼

可五年的等待,让她内心多少有些不安和恐惧。

她有时也会忍不住想,如果丈夫在国外真的有别的心上人了,她该怎么办?

去哭?去闹?……这些她都做不到,也不屑于做。

“我不信他会这样对我,假使真的有那一天……我就带着儿子去教堂生活。”

话虽如此,罗孟华心中还是相信杨武之的。想起成亲那天,丈夫毅然拉住她的手,让她不要怕,一切有他。

她所有的不安都在那一瞬间消失了,所以她如今也愿意相信他。

在收到杨武之让她前往北京的家书时,罗孟华如释重负的笑了。她果然,没有信错人。

杨武之在清华授课,罗孟华母子便跟着住在了清华园。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清华园

每天除了教导杨振宁,便是收拾家务。在她的努力之下,家里家外被打扫的干干净净。

当时清华园提起杨武之的夫人,全是“治家整洁有方”的好名声。杨武之对此颇为与有荣焉,时常在同事前夸耀妻子。

“找夫人就得找我家里这样的。”

杨武之作为丈夫,让妻子心甘情愿为他倾其所有。而他做为几个孩子的父亲,也丝毫不含糊。

1929年,杨振宁读小学。

那时候,杨武之总会亲自送他去学校。父子两人自家门口一路东行,沿着青石小路,穿过古月堂和科学馆。

小路十分清幽,还有大片的树丛。夏天的时候,路边的农田长满了稻谷,荷塘则满是盛开的荷花。

杨振宁被父亲的大手牵着,欣赏着路上的风景,画面美好的宛如一副油画。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振宁

即便时隔多年,杨振宁都觉得和父亲牵手走在小路上的时光,是他和父亲最亲近最温馨的记忆。

除了陪伴,杨武之还注重教学。

杨振宁从小就聪明,不到六岁就跟着母亲学会了3000多个汉字。到了初中,更是显示出了数学方面的天赋。

杨武之对待儿子提出的几何和微积分等数学问题,全部悉心讲解。

1934年,杨武之去德国进修一年。

每周都会收到长子的来信,除了讲述母亲和弟妹的情况,还不忘记询问他各种数学题目。

杨武之为长子的好学和聪颖欣慰不已,回信总是洋洋洒洒的写上各种不同的解题公式和思虑,让儿子可以触类旁通。

便是杨振宁自己都说,他后来在科研道路上走的路,全部都有父亲的“影子”。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杨振宁一家为杨武之雕像揭幕

在那些物质生活的不算丰富岁月里,杨武之夫妇对于孩子的身体成长和学习教育,尽了最大的努力。

“我们一家在西院11号整整住了八年。清华八年是我一生中最安定、最值得回忆的一段也是我一生的顶峰。”

直到人生尽头,杨武之依旧怀念在清华的时光,那里有他热爱的数学课堂,有她勤劳贤惠的妻子,有他聪明懂事的儿女……

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爱国、爱家、爱妻、爱子、爱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