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出家呢? 「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真出家了,一切放下,没有我也没有他,也没有你我之间,都没有,这是人的方面。没有世间,也没有出世间,也没有半世间半出世间的中间路线。 「离六十二见。」这麻烦了,《大品般若经》上提到有六十二见,就是六十二种思想观念。外道认为这个世界有神或没有神、有常或无常等等,讲过去的世界或未来的世界等有间、无间等等,涅槃入道了以后,还来不来这个世界,这个身体和灵魂是合一或不合一,这个生命有断有生死或没有生死,这些合共有六十二种观念,我们不详细讲了。这些观念我们大家不论出家在家都有的,自己不知道是错误的。好像有人学佛修道想下辈子不再来这个世界了,太苦了,这个属于神我的常见,是观念的偏差,落入外道了。虽然是外道也是道噢!外道是歪道,不是正道。 「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一个出家的人将这些观念思想通通放下,因此能够「处于涅槃,智者所受」,涅槃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智者所受是大智慧成就,不是迷信,佛法是讲每一个人大智慧成就,自性自度,盲目信仰不会成就的。所以真出家的,是大智慧的高人,才能智者所受,是圣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受了痛苦,觉得世间很麻烦,因此出家,那就不算是「圣所行处」。出家穿了这件不漂亮的坏色衣,头发胡子刮光,就是为了破世间人爱美的心理魔障,「降伏众魔」就是降伏一切魔怨,什么魔?生死魔,烦恼魔。 历史上,在宋朝时要出家可难了,还要考试,考取了,政府给个文件,拿到了才能出家,所以叫度牒。这样出家三年以后,才能受沙弥戒。如果今天仍然推行这个制度,由我这个白衣来主考的话,就要问,根据《维摩诘经》罗睺罗问答的这一段,出家人什么受、什么处、降什么魔?依原文答出来,这三句话答得出来才算合格。 「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度就是超越,五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这些名词就不再详细讲了(五眼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力为: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为信根等五力之根)。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不恼于彼」,出家人剃了头,什么都不要了,穿了一件并不漂亮的衣服,为什么被世间人看不起?你也不要看我,我正想离开这个世界,你也少烦恼,我也免得痛苦,彼此都不要烦恼。「离众杂恶」,离开世间,一切错乱的坏事都不来,不作恶了。「摧诸外道,超越假名」,摧伏了一切外道的观念。 世间人常常为名所困,出家人放弃名字,取一个代号。小说上写乾隆皇帝下江南,遇上金山寺的当家和尚,这和尚不晓得他是皇帝,皇帝看他忙进忙出,就问这位法师怎么这样忙,和尚说:「唉呀!当家忙啊!」乾隆就说:「我看你还是再出一次家吧!」这个道理是说明,我们在家人为名所骗,已经算不上学佛了,如果出家更被这个假名所骗,那就违背了这个出家的原意。所以出家人就随便起两个字作代号,什么明光,光明也可以,你爱怎么叫都可以,只是代号,出家要有这个精神。 「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跳出社会这个烂泥,既出了家,就没有牵挂,无系着,也无我,也无他,也无所受,苦也当成乐,一无所受,功德不受,空境界也不受,无空无不空。此心是绝对的清净,没有扰乱之处,内在永远只有喜悦。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永远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动坏念头,乃至不动念,意念如如不动。我去年讲《金刚经》的时候说过:《金刚经》的精华就在三个字:「善护念」。什么是善护念?就是护彼意,保护你的起心动念。心念永远不散乱,随时都在禅定的境界里,叫作「随禅定」。「离众过」,是身口意离开一切的过错。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维摩居士总结上面,从「无彼无此」到「离众过」一段话,告诉罗睺罗说,「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不是剃光头吃素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维摩居士骂了罗睺罗之后,「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他说,好了,你们现在懂了,你们处在佛法的正法,立刻一齐出家,为什么呢?因为现在释迦牟尼佛在世,万劫千生难得碰到肉身佛出世啊!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他们听闻佛的戒律是,如果不先得到父母的同意,是不准出家的。「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他说,你们说得没错,但是我要你们出家,不是要你们剃光头披上僧衣,你们的心真出家了,发了大乘心了,立了大愿,这一生一定要求得菩提,大彻大悟,发了这样的无上真心真愿,就是出家,就是得了具足戒。反过来说,你们即使形式上出家了,如果没有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真出家,也不是得具足戒。这就是大乘菩萨道,大比丘的道理。在别的经典上,佛也说过,出家者是心出家。心怎么出家?就是刚才《维摩诘经》上这段话,「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罗睺罗告诉佛,当时有三十二个长者子听了维摩居士这话,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没资格代表你去探病。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