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订后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柠檬水的地盘79 2015-08-19

各位老师:

大家好!

     现在由我和大家一起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做一个简单的教材解读。我在去年9月份参加了修订后的青岛版教材培训,专家的一些讲解非常详细。所以,我借鉴了专家的一些想法和自己的理解,想和大家一起对这册教材进行分析一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们先对这册教材的整体变化情况做一个大概的解读,再分单元具体进行解读。教过这册教材的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教材变化很大,给我们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学习素材选取的创新,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素材创新力度很大,每一个单元都发生了变化(出示八个单元)。由素材的变化引起后面探索的变化,所有知识的展开,理念的贯穿,等等都会发生变化。

二、知识内容的编排,进行了较大调整,使之更加系统、科学。三、合作探索的展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同时更具操作性。

 ●“双基”变“四基”  “两能”变“四能”

  十个核心词——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些在新教材中都有所体现。修订前的教材放给老师的探索空间比较大,有新教师觉得挑战性比较大不太好用,但是这次教材编写之后,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用起来都会非常顺手。对新教师来说,如果你觉得不会教,你可以沿着教材一步步的教。只要认真读懂教材的每一字、每一句,吃透教材编写意图,你的课一定会上的错不了。

四、自主练习的设计,相应调整,包括达成目标、难度与梯度,层次更清晰,利于教学。

下面看看四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的变化,修订版和实验版相比较,我们看到万以上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与相交、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这几个单元没有变化。我们看到实验版中计算器移到四年级下册,又多出了线与角、解决问题、混合运算这几个单元。为什么多出这几个单元,看一下修订说明: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编排顺序进行调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在实验版中平行与相交先讲的是线的认识,在四下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其中一个知识点是角,现在把这个两个知识点合成一个独立的单元——线与角,因为线与角放在一起更符合学生的逻辑体系。2.“解决问题”与“混合运算”的编排自成体系,使知识学习更系统、清晰。我们发现是由原来的信息窗5拆分成这两个单元。3. 智慧广场——明线与暗线呼应,落实四基目标。智慧广场是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在思想渗透方面是走了一条明线,其他的数学思想蕴含在我们的信息窗的探索之中来落实四基目标。这是上册和下册的两个智慧广场。综合实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内容根据详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下面我针对其中几个单元做一下详细解读:一、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主要内容:窗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学习万以上数的读法。

2:学习万以上数的写法。窗3:教学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将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窗4: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材的主要变化,先从情境图开始,窗1由图书馆藏书变为北京著名建筑,窗2由人口普查变为太阳系星系,情境图变得更加新颖,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窗3变化不大,保留了原来的一部分知识,简化了信息窗,更有利于教学。窗4 只保留了右边一组,与我们的探索挂钩。最主要的变化应该是在探索中,1.重视经历数数的过程,强化数感的培养。看一下教材的对比,实验教材一万一万的数,引导孩子类推着数,一直到亿。从万直接到亿,跳跃较大,有一个小断层,不利于学生对万和亿中间这些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意义的感知。新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部分——在计数器上拨珠,在计数器上拨上99999999,再加上1 是多少?下面是计数器拨珠子,动态的表示在计数器上拨数的过程,所以用箭头来表示,个位上满十进一,十位上满十进一等等一直到出现亿这个新的计数单位,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现出来。这幅小图体现了一个理念上的变化——数感的培养。史宁中教授曾说:数是数出来的。我们来看一下20以内数的认识,有拨珠子的过程,满十进一;100以内数的认识,依次播放……整个编写是按照一个体系下来的,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自然数的意义。在数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他们形成对数的一种感知。 2.读数编排更有层次,强化分级读数方法,分散突破教学难点。看看两种教材的对比,我们会发现:在对读数的总结上,修订后的教材是分两段(读出两个小朋友的话)右下角的小朋友说,更清晰的分出层次,突破重难点。根据这个变化,自主练习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教学建议:1.借助身边熟悉的(现实的)材料,体会数的实际意义。

   如,教学时第一个环节“十万有多大”时,应首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熟知的素材(可以是教材中提供的订书钉、小书橱等,也可以结合当地学生所熟悉的素材,如当地电影院或人民会堂容纳人数的多少、数大豆和玉米的粒数等)推想十万个是多少,组织学生交流对十万的认识,通过多种感官作用将对“十万”、“一亿”这些大数的认识由抽象转化为形象化,充分感知“十万”的大小与意义,在大量的素材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一亿”的教学的亦是如此。2.注重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借助模型、计数器等学具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体会万以上计数单位的意义,理解万以上数的组成,形成对数和数量大小的认知与感悟,即数感。(资源包中有课件)

3.重视类比迁移学习方法。万以上数的认识的学习基础是万以内数认识,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首先,在数数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迁移深入体会位值和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是计数的关键。

其次,学习数位顺序表过程,不要机械记忆,要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亿级、万级与个级的相同之处,从而在理解基础上建立“万”、“亿”的概念,建构知识网络,为后面读数做好铺垫。

再次,读数过程中,重在引导类比迁移个级读数方法读万级、亿级数。4.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

   为发展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用大数交流、表示事物,估计物品的数量,提出能用大数目解决的问题。如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11题,重在引导学生交流估计的策略,体会估计策略的多样性。

   除了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繁忙的工地——线与角,主要教学内容:

1: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认识角。

2: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教材的主要变化 :情境图由我和爸爸学设计改为繁忙的工地,窗2不变,原来的学习是从线段切入,现在是从射线切入探索,射线在生活中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模型是灯光,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利于学生学习,并且与窗2相呼应。探索的主要变化是1.知识点顺序调整。这是实验教材,原来是先讲角的分类,再讲角的度量,讲角的分类时出现平角和周角,它们的测量只能后移,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现在做了调整之后 ,由线到角,比较顺利,符合知识逻辑体系。角的度量到角的分类,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完整认知体系。2、强化度量单位教学。在窗2增加了一部分——(读)合情推理,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然后是自主量角这个环节,借助三角板上不同的角或者是自己叠的角进行自主量角。因为用不同的角量完之后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不容易比较,这样就凸显出统一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产生的必要性。度量教学既包括度又包括量,我们不能只把重心放在测量上还要考虑度量单位,必须齐头并进。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是:

1.充分放手探索,以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建构新知。

 “线的认识”学习,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应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去想象。 如,射线教学:

   首先,“车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应让学生充分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特点,再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在“有限”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无限”,新知与旧知进行比较、同化和顺应,顺利完成新知学习。

2.重视度量单位教学,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度量意识。

角的度量教学时,一定要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一步步展开教学。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意义,在自主量角这个过程,不要只走过场,在孩子们量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没有关系,而是与开口的大小有关,体会到度量的本质是这个角里面能容纳多少个单位。

3.体会教材编写意图,从运动的角度理解认识角。

   2“角的分类”教学中,要将情境素材化静为动,利用活动角模拟铲斗臂形成的角,展开探索。利用活动角学习,不仅可以为学习抽象的几何图形,提供丰富的表象支持。更是帮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来理解认识角,对后面理解“平角”、“周角”的形成非常重要。

三单元保护大天鹅——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内容是:窗1:整百数乘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相关链接: 积的变化规律。情境图由原来的扬帆奥运变为发放宣传资料和发放越冬食物,在探索方面删去了1.删去了18×3进位口算教学。修订教材只保留了不进位的口算,不给学生增加口算的负担。2.先教学笔算,再学习估算;强调估算的必要性及会合理选择估算方法。原来先学估算再学笔算,估算是为笔算服务。现在是先学笔算,再学估算。这个问题用估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笔算,体现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关于估算的课标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学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二学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3.自主练习根据课标要求相应调整。

4.完整呈现归纳推理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1.重视估算教学,强化数感的培养。

    第一步,先引导学生明确,解决上述问题不需要精确计算,用估算就可以了。 

    第二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哪种估算方法对?”

    (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步,多积累活动经验,再总结提升:“想一想:怎样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2.做好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工作。

   如,积的变化规律,要带领学生经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初步发现规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完整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规律过程,在小学阶段,有几个中重要规律,例如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规律教学方面也成为了一个教学体系,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235的倍数特征等等这些全部是数学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方法,从而变为自己的东西。

 

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红点1: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红点2:相遇问题(模型)把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拿出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原因是我们要重视“数量关系”模型的建立。“在课表中有这样的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

选择这个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另外这个情境是由图示再加文字,这样更直观、更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这个课时的学习。探索部分最大的特点是:1.呈现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先出示问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然后正式引入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数量概念,下面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孩子已有的经验过渡到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这个新的关系式。通过变形得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这就经历了一个从现实情境建构数学模型的一个过程。红点2讲的是相遇问题,它还属于刚才的那个模型系统之中。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上一个模型的解释和应用,这个问题是求总路程,下面是解题的策略和孩子的应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其实就形成了相遇问题模型。也就是说,由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在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数学模型,就是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建模过程。教材在相遇问题这一块也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加了模拟演示法,2.两个红点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在连续和递进中得到高效地提升,有效沟通一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与两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本质联系,很好地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

教学建议:1. 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建构数量关系模型。

   教学时,应先充分放手,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独立解决问题,得出数量关系式“每分钟行驶的米数×行驶的时间=车站与物流中心的距离”。在此基础上,结合数量关系式和算式对应着抽象出速度和路程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抽象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这样,在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在直观和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经历了再创造行程问题数量关系模型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数学模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2. 多种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自主领悟相遇问题模型。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相遇问题数学模型。由一个物体的运动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数量关系变得复杂,建立模型的过程常与困难相伴。教师应特别重视借助模拟演示、画线段图的策略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比较深刻的活动体验和感悟,在头脑中建立相遇问题的表象。

3.设计多个活动体验,抽象数学模型。

4.注意拓展,感受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解释与应用。

   第七单元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窗1学习:

1.学习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2.运用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理解并掌握不带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2学习:1.带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2.认识中括号,带中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把它单列出来是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情境的变化是全新的,上超市买东西,孩子比较熟悉,学习起来比较舒服,为福利院小朋友买文具,窗2是为福利院的小朋友买食品。在探索方面,1.呈现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数学模型与上个单元一样,也经历了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再解释应用这样一个过程。先出示情境,学生自己试着解答,列出关系式,根据孩子的经验告诉孩子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然后让孩子距离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2.强化“先算”的来由,把握四则运算顺序。在探索中,都有这样的提示性语言“先算什么”,让孩子自己试着解决。小电脑是拓展性题目,窗2中的内容更能凸显出来先算理由,左边的分步是右边的支撑。在中括号的探究时,通过认知冲突,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中括号的作用。孩子明白了产生中括号的必要性,也就把握了四则运算顺序。教学建议:

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购物的经验,体会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模型。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