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数重在“十进”而不是“分数”

 刘语0_1 2023-01-06 发布于山东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听了一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小数的意义”,课堂富有独创精神,关注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把计数单位从整数拓展到小数,让人眼前一亮。后来又有机会欣赏了烟台市迟辉老师上的这节课,并藉机收集了一些资料,渐渐对“小数的意义”这一课有了一些思考,但画面依然不够清晰,并不断体味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困顿。越是艰险越向前,也许,这就是数学课堂的魅力吧!

一、为什么要学习小数?

新的数学知识的引入要让学生感悟到必要性,不是为了教而教。几种版本的教材都在强调1角(分米)是1元(米)的1/10,也可以写成0.1米,至于为什么“也可以”,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提示。所以常规的课堂上,老师往往借助一个情境,得出1/103/10这样的分数,硬性地规定为0.10.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十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问题来了,既然小数来自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那么小数的地位未免有些尴尬,可有可无,无非0.11/10写起来稍微容易些。

当然不是这样,存在即合理。与分数相比,小数与自然数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同样的位值制、同样的满十进一,它具有自然数的所有特征,完美适用自然数的运算法则。说到底,小数并不是来自“十进分数”的改写,而是自然数的记数规则扩展的结果。既然小数与自然数是一家人,分数就应该摆正位置,可以考虑不掺和进来,即使来,也要老老实实地呆在边边角角的位置

基于以上分析,“小数的意义”一课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小数是自然数的扩展与延伸”。在“数与运算”领域,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像认识一个新朋友,如果连人家“从哪里来”和“来干什么”都搞不清楚,那还谈什么感觉,以后还怎么相处。

这也给我们数学老师提了个醒,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量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教学内容背后承载的数学思想用学生能明白的方式挖掘出来。

二、两节课例的启示

研读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在“小数的意义”这一课都出现了测量的情境,用测量来引入小数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课件出示一把米尺(没有刻度),根据这把米尺估一估黑板面大约有多长。测量后发现,黑板面的长度是2米多一些,表示小于“单位1”的量,恰恰是小数产生的根源。不足1米的部分怎么办呢?可以把1米十等分,每份是1分米,用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比如有6分米多,6分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么表示呢?有自然数十进制计数法的基础,学生会想到把个位的计数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每份是“1”的十分之一,这一位就被称为“十分位”。接着看多出来的“小尾巴”,不足1分米了怎么办呢?依次类推,再把1分米十等分,用厘米作单位去度量,从而产生“百分位”。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三位小数、四位小数应运而生。

上面是我纸上谈兵般的思考,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下面以我开头提到过的两节课为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不一样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当然也会有不一样的遗憾。

第一节课来自一位明日之星。首先老师强调“数是数出来的”,比如“3284”就是3个千、2个百、8个十、4个一这样数出来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小数是不是也是数出来的呢”,让学生用一个正方形代表1元,并试着用它表示1角、2角、3角、5角等,在学生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得出结论:0.1=1/100.2=2/10……引导学生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接着老师带着学生以“十分之一(0.1)”作单位,依次往后数:1个十分之一是0.12个十分之一是0.2……所数之处依次涂色,最后涂色部分定在0.8和0.9中间,发现用“十分之一(0.1)”作单位不能继续往下数了,诱发思考,学生通过分一分、画一画,找到了更合适的计数单位“百分之一(0.01)”。有了单位就可以继续数数了,在不断地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上面的例子中,教师选择正方形作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小数概念,以单位“1”为界,向左不断累加的结果是“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向右不断细分的结果是“退之弥下,其分弥细”,最终将小数完美融入已有的自然数计数系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更难得的是,本课体现了小数的产生是“精确计量”的需要,在百米飞人大赛中,前四名的成绩都是9秒多,只比整数部分是无法确定名次的,接着往下比,如果再有重复的就继续往下比,越来越精确。

在我看来,这节课有些问题也值得商榷,如只用正方形作模型进行建构显得单薄,在“元角分”之外没有一个延展的过程,比如可以让学生试着用长方形、线段或数直线表示小数,来进行多元表征;或者在生成一位小数后,抛开具体情境,实现史宁中教授所说的“感性具体——感性一般——理性具体”的逐步跨越。

烟台的迟辉老师呈现了更加理性的“小数的意义”,摒弃时间、长度等载体,直接让学生在数轴上数数,慢慢地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数出小数,做足数学的味道。老师先唤醒学生对整数计数法的回忆,用数轴数数,个、十、百、千……不断地满十进一。再倒着数,从千开始,以一当十,不断平分,老师强调“有格子,有单位,数数就很简单”。然后在01之间出现一个点,引发思考“如果出现一个比1还小的数,它会是几呢”,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要把1也平均分,一个格是0.1,也就是十分之一。用十分之一作单位,数出来, 这一段就是0.3”,让学生理解小数和整数的计数方法一样,满十进一。然后老师出示探究单,给学生充分的小组合作的时间,找到数轴上一点所表示的数是0.32,在分一分、数一数、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表示的意义。接着出示信息“信天翁的蛋重0.367千克”,让学生找三位小数0.367,进而渗透极限思想“千分之一,已经这么小了,它还可以再分吗?如果不断地继续分下去……你觉得,能分得完吗”。最后创设在只有整数部分的计数器上拨小数的环节,逼迫学生运用计数的所有旧知和经验去创造新的数位,体会小数数位产生的必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数轴虽然也具有直观性,但与正方形、正方体等模型相比又抽象得多,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操作、观察、思考、表达,一步步建构起完整的认数体系。

数学老师要多一些思辨与追问,并尝试慢慢影响学生,比如为什么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一份不能用0.1表示?再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的时候,不妨想想另一个问题:既然都是为了表示小于1的量,有小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分数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