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世间只有情难死

 hszlw 2015-08-19

世间只有情难死——三妇合评本《牡丹亭》出版琐言

(2011-02-21 18:38:11)

  《牡丹亭》是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杰作,一经问世,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剧中的青春少女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至死,最后死而复生的遭遇,曾感动了各阶层无数的民众,为之唏嘘不已。她对人间美好的爱情无限的向往和渴望,充分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妇女不能自由恋爱的苦闷。她的死,不仅是死于对幸福爱情的徒然渴望,而且也是对摧残人性、压迫妇女的罪恶的封建礼教血与泪的控诉,为此更引起了当时和后世许许多多青年妇女的感同身受,泪洒襟前,以至于不断地流传与《牡丹亭》相关的凄恻的故事。

感情脆弱,追求自由恋爱生活的闺阁妇女,仿佛注定要将自己不幸的命运与《牡丹亭》及其作者联系在一起,她们渴望从中找寻到自己的精神慰藉。为人熟知的明代女子冯小青读罢《牡丹亭》后就伤感地写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又相传明代有扬州女史金凤钿,幼时即颖慧异常,喜翰墨,尤爱词曲。当年《牡丹亭》一书方出,凤钿嗜读成癖,早晚手不释卷,吟咏不辍。其时,她尚未嫁人,于是就对知心的侍婢说“汤若士多情如许,必是天下奇才,惜不知里居年貌,尔为我物色之,我将留此身以待也。”然而侍婢打听的结果是汤显祖已非青年,并早已有了妻室。凤钿听罢叹息许久,仍然致信显祖,表达爱慕之意,中有“愿为才子妇”之句。后来汤显祖得知此事,被凤钿的情意所感动,星夜来扬州相访,这时凤钿已死去一月。临终,她嘱咐侍婢说:“惟我命薄,不得一见才人,虽死目难瞑。我死,须以《牡丹亭》曲殉,无违我志也。”

更有多情多才的女子,她们并没有仅仅沉湎停留在阅读层面,在被《牡丹亭》深深吸引的同时,将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付诸笔墨,如明时娄江俞二娘,酷嗜《牡丹亭》,细加批点评注,竟因痛感其中的词曲,愤惋而死。汤显祖闻讯后,有《哭娄江女子》诗云:“画烛摇金阁,珍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而就中最为感人、最富传奇色彩、最具影响女性评点者,当属清初学者吴吴山的三位妻子,她们合力完成的三妇合评本《牡丹亭》,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

吴的未婚妻陈同、妻子谈则、续娶妻钱宜皆对《牡丹亭》情有独钟,深为喜爱。陈同将要出嫁时因病而殁,箧中残存评点完毕的《牡丹亭》上卷,密行细字,纸上若有斑斑泪痕。吴后娶妻子谈则见到陈同所评,爱不释手,暇日仿陈同之意补评下卷,密不示人。谈则去世十余年,吴又继娶钱宜。某天,钱宜得见陈同与谈则评本,心有所感,遂取来继续参评,且不惜卖金钏筹措印资雕版梓行。

三妇生活的时代,出自女性手笔的评语,本不多见,有之,大都如风花波月,漂泊无存。即如上述俞二娘的《牡丹亭》评注,亦复不传。三妇评本能流传于后世,诚为幸事,其价值自不可小觑。

三妇站在女性角度来解读评点《牡丹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将她们自身对社会生活的切肤感受,贯穿到对《牡丹亭》的评点中去,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且使后人能够从中窥见当时闺阁妇女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三妇在揭示文心,诠释词义,指点禅理文诀,考证词曲传抄的疏误上,往往有独到的见解,这些也都有助于扫除今日的读者阅读《牡丹亭》时的障碍。

然而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三妇评本《牡丹亭》流传稀少,一向未经整理出版,只有极少数把玩研究的专家学者,有机会读到它,而广大的读者却无缘一面。如今这种状况终于有了改观,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一书,首次经过精心的整理,将三妇之评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无论是专业研究工作者还是普通的喜好《牡丹亭》的读者,相信都会对它产生兴趣,领略到其他各种版本《牡丹亭》所无法具备的情感诱惑。

世间惟有情难死。三妇前仆后继,对《牡丹亭》一往情深的评点,伴随着《牡丹亭》本身描述生死不渝的情爱,一起流芳百世,应是不言而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