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隶书学习指导

 沦浪居士 2015-08-20


隶书萌芽于战国末至秦朝初期,这可从四川青川郝家坪木牍,湖北云萝睡虎地秦简中得到证明。隶书起源并非是由甲骨----大篆----小篆----隶书……演变而来。因为实物证明在小篆出现之前,秦隶已初具规模,如果说甲骨以刀刻为主,两周金文则多为范铸、凿刻,那么《青川木牍》便使我们清晰地感觉到古隶的书写状态与毛笔的运用是如此的紧密,关于隶书的起源在此不多赘述。

隶书至东汉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石刻盛行,碑碣争辉,美不胜收,可谓异彩纷呈。那么如何能学好汉隶?在面对浩繁的名碑经典如何取舍则见仁见智。另外,由什么帖入手方为捷径,也使当下青少年感到困惑!我习书二十余载,有汉隶入,经过长年的临池感悟,积累一些学书浅见,下面不揣浅陋,就如何选帖、用笔、用墨、临摹、创作阐述一己之见,力求言简意赅,不妥处,望智者赐教!

一、选帖

曾有人问我学书有无捷径?回答:“有”。所谓捷径者----方法也。若方法得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选准帖便是捷径的第一步。因为选准字帖,关乎日后的学书兴趣和进步快满。每个人所选碑帖,须与自己的审美、品格、气质相和,为如此,学起来易上手,见效快。选择碑帖一定要着眼经典名碑,所谓经典即古代流传至今具有权威性的名作。那么汉隶名碑又有哪些可供选择呢?

1、工整娟秀、端庄典雅一路如《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尹宙碑》、《朝侯小子残石》、《张景碑》等。

2、方劲古拙 ,雄强朴茂一路如《张迁碑》、《西狭颂》、《鲜于璜碑》、《衡方碑》、《封龙山刻石》、《鲁峻碑》等。

3、飘逸舒展,摇曳多姿一路如《曹全碑》、《华山庙碑》、《韩仁铭》、《孔彪碑》等。

4、奇纵恣肆、质朴天真一路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刻石》、《莱子侯刻石》、《杨淮表记》等。

以上诸碑皆属汉隶经典名碑,都可择其一而临之。

二、用笔

“用笔千古不易”(赵孟俯语)此经典之语,道出用笔玄机。的确如此,若使三寸柔毫,能随己意,挥洒自如,确非易事!者须有长期的临池经验和超凡的驾驭毛笔的能力。要想使用好毛笔须先了解笔性,我们常见和使用的毛笔下不外乎羊毫、狼毫兼毫、紫毫等等,但用什么笔写字,用多大的笔,写多大字,则大有讲究,也不容忽视的。特别是隶书用笔以其他字体的用笔有其独特性,虽同篆书用笔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毛笔需对路,比如写古拙厚重的《张迁碑》最好选锋的不要太长的加健羊毫,使其更能充分发挥毛笔的蓄墨和弹性功能,再如写奇逸恣肆的《石门颂》应选择长锋羊毫,通过藏、绞、转等用笔技巧,能有意外之获。另外,,隶书用笔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侧兼用,力含其中。中锋用笔力求笔画沉实圆润,含蓄饱满。侧锋则取生涩险劲,朴茂灵动。隶书用笔应逆入平出,用心体会一波三折的变化,留心每个碑帖波磔的处理方法,找出共性与个性。用笔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线条质量与作品的高低雅俗。当今书坛习隶者甚众,能把隶书高古典雅,韵致简括者则如凤毛麟角。难怪有人发出当下很难见到地道“汉隶”的感叹!究其因,是与当下人心浮躁有关,展赛接连不断,习书者不能沉潜下来,便出现胡乱嫁接,东拼西凑的“怪胎”,就是这些平庸粗俗之作也竟然在国字号展览中折挂,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而一些青年人,更是趋之若骛,争相效仿,智者当戒!

三、用墨

古人幽默分五色之说,前人用墨皆是取上等松烟磨研而成,而如今皆以墨汁替代。虽省时省力,但却失之韵致。我平日习惯采用古今结合之法,即用墨汁加清水,然后再用墨碇研磨,效果尚佳!这样既能表现墨的浓、淡、干、湿,,也可体现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但,用墨不可千篇一律,时下宣纸种类繁多,檀皮宣纸与普通书画用纸鱼目混杂,若都采用一种墨法显然捉襟见肘。须反复实践,比如生宣蘸多少墨?加多少水?半生半熟纸又该如何?都应通过实践掌握,须用心慢慢体会,定能摸索出利于自己创作的用墨方法。

我写大字喜用生宣,生宣用墨亦浓,用少量清水将墨调匀,待蘸完墨后,再用笔尖点水,这样效果尤佳,若半生半熟纸,用墨略需调整,因其洇墨较慢,故加水应比生宣多一点,另外,在夏季干燥之时写多字应注意随时往墨里加水,不然一幅字会有前后墨色不协调的感觉。

四、临摹

谈及临摹许多人喜欢长篇大论一番,且引经据典,把原本简单弄得复杂了,使人如坠云雾中。其实大可不必,临摹不外乎读帖、实临、背临、意临几个方面。

1、读帖:

是对所选碑帖进行细心揣摩,反复推敲的过程,留心每一笔于每个字以及全碑的内在关系(结体、章法)其中包括,用笔规律、笔势走向、结体造形、线条质感等等都应做到烂熟于心,即“察之尚精”(孙过庭语)亦如黄庭坚《论书》所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应先从宏观上着眼,找出规律(风格特征)再求精微,大到一个字,小则每一个线条都应用心揣摩粗与细、藏与露、疾与徐、枯与润,以及结体欹与正、疏与密、大与小、宽与窄等形态,加深对碑帖的认识高度来提高自己的眼力。

2、实临:

实临应尊重原帖,使每个笔画肖似,不要加杂己意,完全再现原帖风貌,在临习过程中抓住风格特征。予以强化,在经过对比、提炼、思考找出碑与碑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比如《张迁碑》与《西狭颂》两碑同属古拙朴厚,但风格迥异,《张迁碑》结体因字赋形,拙中寓巧,奇趣横生;《西狭颂》则结体宽博开张,体态方正,大气磅礴。《张迁碑》线条多变以方为主,波磔变化丰富耐人寻味,而《西狭颂》则线条饱满,极富张力,用笔圆中寓方,加之字形较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再如《礼器碑》和《乙瑛碑》两碑风格端正工整,然细品则各有其妙,《礼器碑》结体瘦硬通神,飘飘乎若仙风道骨,卓约多姿;《乙瑛碑》结体则端庄如贤士,中规中矩落落大方,《礼器碑》用笔波磔分展,无字不奇,极富金石气;《乙瑛碑》则笔法严谨,含蓄蕴籍,撇化处理与众不同,线条厚而不板,造形可谓精美绝伦,通过以上比较,我们深知汉隶经典可谓一碑一奇,须潜心精研,方有感悟。

3、背临:

是对读帖与实临成果的检验,同时需要对所临碑帖无论是用笔、结体、章法都了然于胸,通过背临来增强自己的记忆功能,是碑帖印象通过默记变得更加深刻。

4、意临:

进入此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量的积累,意临即取其意而不蹈其迹。此时已不拘泥于一点一画的形似,完全进入自我的表现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驾驭笔墨的娴熟能力、取精用宏,形神兼备,是自己的才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五、创作

古人云“技进乎道”创作是功力技巧与艺术修养的有机结合。需要创作者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创作本身已不仅仅是高超技艺的表现,而是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即“字外之功”。对于创作者而言,谁积累的知识越丰厚,谁的作品越耐人寻味。艺术创作如同打井,谁打的井越深,谁获取得的水就越甘甜。故要求每一个从艺者必须丰富自己的学识,无论是文学、美学、哲学以及音乐、舞蹈、雕塑等都应一一狩猎,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丰富作品的内涵。还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释放自身潜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