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叶宝林旧体诗词的写作境界

 杏坛归客 2015-08-20

叶宝林旧体诗词的写作境界

                                                        亦言

 

    海德格尔说诗人要“诗意地栖居”。叶保林就是这样一个“诗意栖居”的诗人。

    例证之一:他自去年九月学写旧体诗词,到现在仅仅十个月的时间,竟然写出了四百多首诗词,平均每天写一首还要多;这种整天沉浸在对诗歌的思考与写作的诗性思维中,不是对“诗意栖居”的最好实证吗?其写作热情及成果,在当今旧体诗词的写作领域实数罕见。

    例证之二:他以连续的诗性思维为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乃至不同的层次与境界而对同一事物进行深入细致地不同体验与感悟,从而写出不同角度乃至不同层次与境界的不同作品。他的系列“毛驴” 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在《毛驴吟》里,诗人对于处在“茅棚四漏不遮寒”之困境中的毛驴,在“草料三勺无饱暖”的饥饿状态下依然“迎风驮米爬山路”、“冒雪推杆绕磨盘”的忍辱负重及吃苦耐劳精神予以歌颂。

在《毛驴拉磨》中,诗人将其毛驴拉磨上升到理性高度廊进行思考:“低头饶磨旋,蒙眼罩青天;步步原来道,何曾走向前”。毛驴一旦被“世俗的东西”蒙上双眼,就会仍然按照“即定的生活轨迹”进行旋饶,虽然一圈一圈地不停地向前行走,却因为墨守成规而不断循环走过的老路,才从来没有真正地向前迈进一步。

而在《倒骑毛驴》中,诗人通过民间传说“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故事而阐发“时时自顾来时路,步步原来是向前”的哲理,不仅得出“从事物的反面也可以把握事物正面发展”的辨证结论,也丰富并深化了“站在事物的反面而回顾事物的发展过程”,“有时的倒退就是前进”的哲学理论。

当诗人进入了“禅悟” 写作境界后,却通过“毛驴打滚”的瞬间情态而将其上升到禅悟境界:毛驴因被世情所牵才多负重累,而一旦解开绳索而放下负担便一身轻松;“长嚎晚照中”而“一卸滚天风”,耸立的四足支撑苍穹。

    例证之三:叶宝林将诗歌当成自己的存在方式与过程,并将自己精神世界的全部内容纳入诗歌,从而在诗歌中认识和赎救自己,并利用诗歌冶炼灵魂与提升智慧,达成和完善自己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综观叶宝林在不到十个月时间所写下的四百多首旧体诗词而惊讶地发现,其写作境界竟然产生了三个阶梯的本质飞跃:第一层次的写作境界是生动而质朴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直观写作阶段;第二层次的写作境界是理性地反映自然与社会及人生意义的反思写作阶段;第三层次的写作境界是智性地反映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物我归一”的“禅悟”写作阶段;他完成了一个真正诗人在其写作道路上必然经历的升华过程,达到了诗词写作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写旧体诗词,还是写现代新诗,凡提到“写作境界”,人们就自然提到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提到诗之写作“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他所说的“有我之境”,是指旧体诗词创作中,有些诗句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他所说的“无我之境”,是指旧体诗词创作中,有些诗句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叙述,根本不包含作者任何思想情感。

    我所说的诗歌写作境界,是指诗人在其诗歌写作中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和其作品所蕴含所表达诗人所体验所感悟的人生境界。从写作的层面来说,是指诗人对自我认识与完善程度所处的感悟层面与表达的程度,从作品的层面来说,是指诗歌文本所达到的艺术程度而显现出诗人内在精神与情感所达到的层次与高度。

 

 

    叶宝林诗歌的写作境界,第一层次是生动而质朴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直观写作阶段。

    所谓的“直观写作阶段”,是指他在初期写作中,除恪守“诗中有画”的传统诗学理念而“拼凑”大量的自然风景诗外,还自觉地延续“诗歌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高于社会生活”的文学观念,以“时政流行的观点”来“表现题材”和“挖掘主题”,其写作观念与模式,只局限于揭露和赞美社会生活所表现的写作形态。

    现代人学写旧体诗词,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和恪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诗学理念,并把诗中是否“有画”而当成诗词的标准和境界而恪守和追求,从而刻意拼凑或大量复制司空见惯的“风景诗”。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时段,叶宝林却以饱满的火热激情和生动的生活细节而写下了大量的批判社会现实和歌颂社会生活的积极作品。

    叶宝林曾经长期从事文化工作,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始终关注民生,他不仅写得一笔漂亮的散文,还写出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报告文学。因此他初期的诗歌作品,或揭露时弊而抨击丑恶,或歌颂自然而歌唱生活,却始终关注着现实和民生,却总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却始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在他“直观写作阶段”中,其诗歌写作内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揭露时弊,抨击丑恶。

    诗人继承了诗歌揭露与批判现实的优秀传统,通过《送灶王爷》、《苍蝇》、《蚊子》等诗篇,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予以无情地揭露与批判。这一点在《七古〈糊涂歌十八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世人都说聪明好,却有糊涂忘不了。为官念好糊涂歌,功名利禄全来了。上级弄势应顺从,吹嘘抬轿捧捧脚。……从古至今聪明误,耿介直言祸端找。比干明谏遭挖心,扬修卖弄玩掉脑。屈原忠贞被放逐,板桥糊涂性命保。官场糊涂最为妙,升官发财不可少。劝君牢记糊涂歌,糊涂一世平安了!”

    诗人借用清末著名诗人郑板桥“难得糊涂”之寓意,采用《红楼梦》中“好了歌”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官场的腐败现象和历史长河中贤臣的结局做比较,对当下的官场腐败做了清醒的剖析与深刻的批判。

    2、表现与赞美自然。

    自然与人类融为一体,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在漫长的生存进化中,与自然解下了深厚的情感。因此,赞美与表现自然,便成了诗歌写作中的主旋律。

    叶宝诗词,写了大量“赞美自然”的作品。

    在《山林晚照》中作者极具想像地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一抹晚霞飘逸在树梢,倒映在山间溪水淙淙漫过的沙滩上。夕阳缓缓落进远处的蓬巢里,归来的青鸦把它当作自己的卵而看守。

  在《采山蘑》中作者包含深情地抒写了这样一段情境:在青枝摇曳而漏春光的山林树影中,一段腐烂的朽木散发着山野的芳香,山间潺潺的溪水声与林间的黄蘑破土声和空中翱翔的鹰语声混杂在一起,诗人采集天籁与山香,与苍茫的暮色一起装进篓里背回家。

    3、广泛地歌颂社会生活。

    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及过程。叶宝林从小生在农村,成年后工作在城镇,其广阔的生活场景,丰富的生活阅历,在他的笔下得以细腻地描述与渲染,写下了歌颂农村及城镇生活、关注民生的大量诗篇。

    在《红辣椒》中,诗人以饱满的激情为我们描绘农家日子的喜庆与丰收:夕阳流淌着晚霞,沉醉于农家小院之中,高粱与大豆垛起密密匝匝的秋风,几串红红的辣椒在房檐下飘逸,缤纷火暴的日子燃烧得通红通红。

    在《守望麦田》中,诗人歌颂日夜看守麦田的稻草人:虽然身缠乱草衣装褴褛,却不惧烈日蒸骨闷,不怕寒月透心凉;精神抖擞地往垅头一站,手握长杆迎风斗雨;麻雀吓得不敢靠前。从来不计工分帐,忠于职守看麦田。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在大量写下歌颂农村生活的同时,对生活在小城镇底层的弱势群体予以关注与歌颂。

    在《瞎子算命》中,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展示出一个算命瞎子的人物形象:拖一条长长的拐棍,渐渐拉长山荒的孤影和旷野的秋凉,因感受人情冷暖而日渐澄明的内心,演化玄机妙理,看透人世沧桑,在西风野草茫茫前路中“问卜斜阳”,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

    在《糖葫芦》中,诗人调动一切摄影的艺术手法,采用“首尾相应”的艺术结构,又一次凸显“卖糖葫芦人”起早贪晚的忙碌而隐喻其生活的贫困与艰辛,从而彰显其对生活的坚定信心与希望:卖糖葫芦的人一大早爬起来,迎着晨风,挑着晓月而声声吆喝沿街叫卖;到了傍晚,华灯初上,一串串被串起来的糖葫芦,象一串串大红灯笼幻化为旷野中的一抹血色的夕阳,闪烁着生活的召唤与希望;由此,以“举家日子一肩扛”结句为收尾,通过“把一家人的生活艰辛与希望扛在自己一个人的肩上”的情感升华,不仅丰富了短巷长街而昼夜叫卖的抽象描述,也把辛酸苦辣的生活酿造为幸福与甜蜜期望表现得生动有力而富有想像,将北方人民生存的尊严与忍辱负重的顽强及其坚忍不拔的精神素质,提升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对命运抗争的人生高度,引发读者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与情调。

    4、描写诗人生存经历的瞬时情态。

    在此写作时段,叶宝林还写下了大量的童年回忆、工作及生活片段、缅怀与唱和、旅途记事和描述瞬时情态的一些作品。粗略归纳,约有以下几类:

    A回忆童年轶事:其作品有《黄泥摔泡》、《捣鸦巢》《黄泥火盆》、《洋油灯》等。

    B记述工作及生活片段:其作品有《五十自题》、《钓月》、《闲逛书城》、《书房夜读》等。

    C怀念及和赋师友:其作品有《忽忆老僧》、《遥吊季老》、《和刘章老师〈烤玉米〉》、《赠画家朱洪波》、《访友不遇》等。

    D旅途纪事:其作品有《南屏晚钟》、《客旅寄家》、《西行漫纪》、《长白山温泉》等。

    E记述瞬时情态:其作品有《闲居偶感》、《病床偶记》、《雨夜秋思》、《晚坐夕阳》等。

    在当下喧嚣而浮躁的诗坛中,叶宝林卓然独立,在世俗利益的摸爬滚打中不断地提升和超越自己,在卸掉了社会角色的面具后,面对自己的内心与社会,在诗歌中精心耕耘日渐荒芜的心田,任意舒卷自己的坦诚与率真,爱憎分明地喧泄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

    叶宝林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写自然风光,还是写自己的亲历及社会生活,于意象丰盈而语言直白中,表现出天才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并为坚持诗歌的崇高社会使命而自豪。 

    叶宝林诗词的写作境界,第二层次是理性地反映自然与社会及人生意义的反思写作阶段。

    所谓的理性,是指建立在一定目的、利益、价值、经验、观念的基础上,并运用概念和逻辑对某一对象而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地缜密思考。其思考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这就是“理性写作”的本质缺陷。

    这里所说的理性写作,不再是按照“即定的歌颂或批判理念”简单地选择素材和挖掘主题,而是将个人的内在精神与外部的存在现象放在“一定意义与价值”的背景下而重新思考,以便重新确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获取生存的幸福而提升自己的灵魂与智慧而努力。

    现代诗歌的诗学理念,就是强调诗歌的写作过程是诗人运用诗性思维对自我与自然乃至人类社会进行体悟与反思的认知及表达的具体过程,可以说,诗歌的写作,从始至终都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

然而,在传统诗学中,“纵情抑理”的观点盛行已久。许多诗人及诗评家都提倡和褒扬诗歌的抒情性而贬低诗歌的达理性。究其原因,除了诗歌抒情性容易引起绝大部分读者的共鸣外,其诗歌沦为“政治的图解和附庸”后,也使得很多真正的诗人对诗歌中浓郁的“政治理性”产生反感。此外,一些伪诗人源于某种私利的需要,在诗歌中大肆宣扬一些浅显而陈旧的常识或观念,也使得人们对那些极具“服务型”和“驯化性”的“哲理诗歌”相当反感。

    其实,传统的诗歌写作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理性”的指导。从采集诗歌的素材到挖掘诗歌的主题,从选用诗歌的韵律到安排诗歌的结构,从组织诗歌的语言到反复精心地修改,哪一个环节能离开“理性”?我们所谓反对诗歌的理性,就是反对诗歌的政治图解性和庸俗的说教性。我们提倡诗歌写作的理性,其目的就是使诗人提升自我的智慧而彻底摆脱人生的虚无与痛苦,进而在自我实现与完善的过程中担负起拯救人类的社会命运,这是何等高尚而伟大的情怀呀!我们的诗歌,就是要彰显这样的理性和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诗词领域,叶宝林是现代诗学理念的第一个践行者。他在阅历丰富而感悟深刻的“知天命”年龄段开始学写旧体诗词,因此,在他的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对人生、自然、社会以及历史的理性审视与思考,并将其思考的结果再度纳入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体验、对历史的回顾、对社会的现实审视之中而输入诗歌,顺理成章地反思与提升自我的灵魂与价值,开拓和加强对人生的体验与升华。

    叶宝林这一时期诗歌写作,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1、反思自然景物,弘扬坚韧崇高的人格精神,鞭挞人性的卑微与丑恶。

    A诗人在对自然的思考中凭借植物的生存环境及特性,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给予自然,赋予其不同的人格精神与象征,弘扬其积极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在《牡丹自题》中,诗人以牡丹为喻体,歌颂“乱火焚身绿又生”和“唯约东君乃自荣”的那种不畏压迫和强暴而在挫折与打击中坚持理想与正义的人格精神。

    在《大漠红柳》和《大漠胡杨》中,诗人赋予“大漠红柳”和“大漠胡杨”以“坚韧顽强”的人格魅力:在“万古秦风”吹不到的地方,大漠红柳凭借烈日烘烤坚骨,凭借干风抽打体魄;以其“纤枝瘦叶”的身躯,在寂寞而荒凉的黄沙之中播撒绿洲,以其汗水的“星星豆雨”作为滋润大漠的春魂。而胡杨是西北大漠中独有的一种树木,它扎根地下几十米,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生命力极强。“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因此,诗人在《大漠胡杨》中这样歌唱到:在大漠风沙月荒凉的艰难困苦中,胡杨以其碧绿的精神拨响“驼队的铃铛”,播洒着“丝绸之路的春光”,“站起不言倒下,枯枝依旧昂扬,乱云飞度挺苍茫,一拄天梁”,这种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人类精神是何等的顽强啊!

     B借助于植物的特性,深刻地剖析和鞭挞人性的卑劣与丑恶。

在《墙上青藤》中,诗人借着对“软骨善攀爬,凌空弄影斜;旧主坍不怕,新高再安家”的青藤进行细致地描写,将奴颜婢膝、攀高结贵、惟利是图、忘恩负义的“小人”嘴脸刻划得入木三分,并予以无情地揭露与鞭挞。

    2、反思社会生活与历史,在诗歌中认识、赎救、完善、超越自我的灵魂与生命。

    A反思社会生活与历史,在诗歌中认知自我而深化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在《耍猴》中诗人反思到:猴子之所以“看取皮鞭听令指”,从耍猴者来说,是因为猴子善于“铜锣慢打耍聪明,抖翅乌纱引笑声”,这种模仿“人”的行为能给耍猴者带来收入,所以耍猴人才用暴力的皮鞭剥夺猴子的意志而任凭指挥而凭人玩耍;从被耍的猴子来说,一方面它买弄乖巧而讨人喜欢,另一方面它又屈从暴力而忍辱负重,这便是猴子的双重悲哀。在《病床偶题》中诗人又感叹:世人因追名逐利而多患疾病,待到大梦初醒时“已是西风,一抹云烟照晚空”。在《答亲友》中,诗人将“友情”放在道德的视觉下予以反思:“万仞有终顶,汪洋千丈深;易看君子面,难测小人心。”预示“人性的卑劣”及“品德修养”对人生的重要。在《铜钱》中,诗人对于金钱予以深入的反思:金钱固然重要,但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为金钱所累;生活中要留一个过河钱,“天黑燃蜡烛,雪冷避棚庐;六块捐书店,三枚舍酒垆”,从而表现出诗人“匣中钱未剩,梦里打呼噜”的超然情态。

    一般说来,诗人一旦进入自我反思阶段,就必然会从现实生活中而转入历史古迹及事件进行深刻的审视与反思,目的在于提升自我开悟自我而最终在智慧中达成对自我的完善与超越。

    在反思历史事件中,诗人对历史上是帝王霸业作了深刻的反思。在《秦始皇陵》中,诗人在对秦始皇消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的霸业作了充分的肯定后而耐人寻味地感叹到:“八千甲俑陪君壮,十万民魂掩土亡;未料荒丘成胜迹,谁知白骨垒文章”?历史的宠辱兴衰到底向人们提示了什么?这就要求人们要对此问题进行不断追问与思考。在《思项羽》中,诗人经过对项羽一生的是非功过进行详细剖析外,又对“英雄大业,输赢人事”进行了重新审视。

    在反思历史事件中,诗人还对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以及贤臣名相的事迹和命运进行了反思。通过对杜甫“离乱漂流到四川,忧心日夜受熬煎”的描写,反映其关心民间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伟大情怀,因此他的诗才被史家称为“史诗”而被世人永远怀念。在《谒武侯祠》中,诗人又以浓重的笔墨来渲染他“统一帝业”的智慧,更加弘扬了他为国家、为民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崇高精神。

    在反思历史事件中,诗人还对历史上褒姒、王昭君和杨贵妃与几位君王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全方位的放射性思考。在《骊山烽火台》中,诗人通过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记载,最终得出“褒姒唇方启”、“一笑国家无”的历史教训。在《昭君怨》中,诗人通过“昭君出塞”历史故事的反思而得出:一方面说明,昭君耿直,因一直不肯贿赂画工而不得“召幸”,才落得个“出塞和亲”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汉元帝干什么事情都要奴才代劳,根本不能深入实际而了解民情而做一点事实,这不仅会给手下的奴才以可乘之机,也必然给国家的治理带来巨大的隐患。在《华清池》中,诗人通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得出:作为一国之君的帝王,在“权臣”的摆布下,连自己“爱妃”的性命都不能保住,这是何等的可悲!从而引申得出:一个帝王,如果不能真正掌控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实际权力,必然成为某些“权臣”人物的掌中“玩偶”,必然落得个“失去江山”的可悲下场。

    一般说来,诗人在进入自我反思阶段,其智性体验大于情感体验。诗人对自我的内在精神与外部世界反思的深度与广度,与诗人的阅历及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人的阅历越丰富,感悟越深刻,知识结构越系统和越完整,其自我反思的内容就越深刻、越广泛和越彻底,所获得的智慧就越接近原相与真理。

    B、在诗歌中不断赎救与完善并超越自我。

    他在诗歌中不断赎救自我。诗人在没有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之前,只是对过去的生活进行单一的回忆,而诗人一旦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就会把自己过去的生活放在一定的人生价值下进行重新的咀嚼和审视。如,同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在《野餐蝗虫》中,诗人通过“马褂煽风篝火旺”和“小肚圆圆滚夕阳”的细节而凸显出“蝗虫胜过紫虾香”的天真童趣;而在《月下偷瓜》中,诗人则是通过对童年“夜笼清纱帐里钻,偷瓜半抱过河滩”童真进行反思:童年的偷瓜行为虽然充满“天真的童趣”,但却是人类“不劳而获的侵占性”之自然的流露,这种事情发生在童年危害极大,后果十分可怕;因此,诗人以此事为例,不断地提醒自己进行道德的完善与升华:“回头明月空中望,从此一生不敢看”。明月就是道德的守护者,自己偷瓜行为暴露于明月的照耀下,使自己感到无地自容,而不敢去看那明明的月亮。从此,诗人将朗朗的明月,化作“道德老人”那双明亮的眼睛而时刻监督并提醒自己:每当看到明月,诗人就会想到自己“偷瓜”的事件,就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就会不断剔出自己人性中的“杂质”而不断完善和升华自己的道德品质。在《为官自朝》中,诗人对十几年的为官经历进行了反思:“误入樊笼后,难堪鹦鹉前;居官三六载,弄谎五千篇”,诗人为在官场中因迎合领导意图而编造成绩与事迹的行为深深忏悔,进一步在灵魂的赎救中达成道德的自我完善。

    他在诗歌中不断完善并超越自我。诗人在《书房夜读》中写到:“不听笙歌窗外事,枕边好放古人书”,他不断地用诗与书清洗自己的灵魂,从而发出“人无道义魂易鄙,腹有诗词品自殊”的感叹。而在《自渡桥》中,诗人通过对作了“心脏支架手术”这一事件的反思,又一次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达成了自我的超越:“血流粥样渐淤槽,搁浅行舟欲泊锚。自渡迷津通彼岸,心中架起月圆桥。”。

    3、将诗性思维融入智性思考,在司空见惯的自然风景和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炼人生感悟与哲理。

诗性思维是形象思维,是以“形象”来显现或演化“为象之道”。智性思考是超越了主观因素的辨证思考,是用情感与知性的直觉体验来把握生命与自然万象,所表达的情感,纯粹是一种本能体验的最原始最深刻最清新最生动的本能冲动而借助于瞬息万变以及包罗万象的意象分呈,通过智性直觉的过滤,真实而真挚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而真挚的生存体验,很多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与真相虽然模糊,但诗人明确赋予其“全面而多层次的含义”,使诗人进入了超越主观意识的哲学之境。

    诗歌的哲理,不是诗人在诗歌之中喋喋不休地讲授政治大道理,而是诗人通过情感对自在之物及自为之物的反思与过滤而体现对存在之象的妙悟与妙喻。

    A、借用自然的风云变换,隐喻人生只有经过风雨雷电的摔打与历练,才能开阔视野而提高境界,才能尘埃落定而恬淡安然。

    如《船过天河》:带雾挟雷啸雪川,垂虹挂瀑吐苍烟。风摇长橹荡残月,浪卷飞舟上碧天。雪豹纵身贴耳啸,苍鹰展翼掠肩旋。天河一次漂流过,从此人生不慕仙。

    B、凭借自然植物阐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如《谷莠子》:田间秀出影无殊,秋色摇黄懒数株。小米淘沙沉瓦底,秕粮落水自漂除。

在谷地里,谷莠子在没有抽穗之前,其形态与谷子几乎无异,混在垄间滥竽充数,很难辨认;只有到了抽穗的时候,莠子抽穗,清秀苗条而趾高气扬,谷子抽穗,粗壮饱满而弯腰垂头,而它们的颗粒,自然一个是“成实”,一个“空泛”。小米颗粒饱满,象征着诚实老成,象征着有真才实学,象征着君子;秕粮子粒干瘪,象征着空泛轻浮,象征着徒有其表或徒有虚名,象征着伪君子;而水则象征着时间;诗人借助“淘米”的生活细节,借助于“秕粮落水自然漂”而“小米落水自然沉”的现象,预示着不论是什么事物,不论是真是假是好是坏,随着时间推移及验证,一切都自然会水落石出而真相大白。

    C、借日常生活细节和生活场景而挖掘和开拓人生哲理。

    如《笊篱捞饭》:“清水翻开已浊汤,一锅小米煮斜阳。虚编柳笊为空眼,漏得金黄日子香。”诗人借用日常煮米捞饭的生活场景而寓意:许多事物在发展和实践中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配合或交替过程,正如人们要吃饭一样,为了实现“吃饭的目的”,人们需要种地,需要锄草,需要收割,需要打粮,需要舂米,需要烧水,需要煮米,需要捞饭;这一系列的活动即分散又系统又连续。而做饭的过程又是将许多分散的事物交杂在一起又需要剥离的过程:时间的“清水”煮着小米的“夕阳”,混沌相交而必须剥离,只有经过“虚编空眼的笊篱”过滤,“米饭和米汤”才能分开;只有合理地舍弃,才能真正的获得;许多与生俱来、与性具来、与情具来的东西浑然一体,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剥离,就不能真正地放弃,从而就不能获得自己真正所要得到的东西。

    而在《门》中,诗人通过对门的制作过程,启迪人们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作为制作门的木料,曾经是一株株生机勃勃的大树,为什么只要服务于人类就僵死了呢?为什么经过小木匠的“墨绳量”与“作规章”,就把人们局限在“即定的空间”而不得“自由出入”、而非得在规定的门中出出进进呢?此外,诗人还调动一切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对门赋予了丰富的象征:门是通道,是途径,是出口,是规矩,是遁逃,是关口,人类如何根据需要而“制作一扇门,拆除一扇门,打开一扇门,关闭一扇门,走出一扇门,超越一扇门”,不同的人而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生阅历与感悟,相同的人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与境界而作出不同的回答。

    叶宝林的理性诗歌,虽然因精心的雕刻和精巧的结构而略有些概念化,但由于有一种对深层人性的透视力和表现力,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诗意感受力与感染力,因此,就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渗入骨髓的深度。

 

 

    叶宝林诗歌写作境界,第三层次是智性地反映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物我归一”的“禅悟”写作阶段。

    智性写作的实质就是禅悟写作,是指诗人从自我反思层面一跃进入对自然与人类命运极为关注的智性顿悟层面,通过对“万物之道”的认识而达成“物我归一”的感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诗人将逻辑推理与经验顿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绝妙地融为一体,取消理性思维与客观世界的具体界限,用诗歌的喻象语言表达对自然与历史乃至人生与自我的通透理解和彻悟,凸显其深刻的感悟性或彻悟性的智慧性。

    一般说来,自我反思写作阶段主要是凸显和强调诗人的理性作用而认识自我和结构诗歌,而在智性写作阶段则主要凸显和强调诗人的“禅悟”性而感悟存在和表现诗歌。

    宋代诗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通过“妙悟”将禅道与诗道统一在一起,不仅确立了诗歌“悟性”的认知特点和“喻象”的表现特点,也将诗歌提升到“道”的哲学高度。

所谓妙悟即指诗人以其艺术直觉,面对来自内部或外部刺激,省略了逻辑推理或科学论证的判断过程,通过感觉器官而对刺激物进行情感、经验及智性而直接反映的认知结果,通过直觉玄览而捕捉意象,从而在瞬间完成对认知对象之所以存在的透视与领悟直觉表现。

叶宝林进入智性写作阶段并不长,从今年四月下旬到七月中旬,短短的三个月竟然写出十几首“智性”诗歌,其细细分辨,包含了“理性直觉、经验直觉和禅悟直觉”的三个写作层次。

    1、理性直觉的写作层次。

    所谓理性直觉,是指诗人通过感觉器官对认知对象进行多次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的理性认识后所形成的一种直观感知能力。

    理性直觉是理性认识向智性认知的过渡阶段,虽然共同追求着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与契合,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透视自我与外部世界本质属性而形成的某种抽象图式,各种经验、体验和顿悟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积淀于心理,形成对认知刺激的条件反射,构成认知过程的智性图式。也就是说,诗歌语言的意象与灵性,不仅需要诗人情感与理性双重的直觉来捕捉,而且还必须经过其审美智性的图式加以确认与彰显。有了这种审美直觉所形成的智性图式,诗人就可以把许多毫不相关的独立具象,通过声、形、神、态的通感链接起来而赋予其意象,随着诗人意识的不断流动与跳跃,其概念所赋予的喻象便自然而贴切地深入变化,极力展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驾御语言的魔力。

    如,七绝《读神秀慧能偈诗有感》:欲望人人性本然,无名淡利枉虚谈。菩提树下禅诗在,从此袈裟莫要传。

    诗人从理性的认识结果出发,认为“欲望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而生活在世俗境界的人们,都被功名利禄的想法占据了心田,轻名淡利都是虚谈;转而通过禅宗五祖弘忍为传衣钵而命众弟子作偈的掌故,表达了从此以后的“衣钵”莫要传悟性认识。

再如,西藏组诗中的《牦牛》诗:“风旗角上摆云间,鲜花野色遍经山。啃得夕阳兼夏草,嚼成六味地黄丸。”诗人通过牦牛角上飘动的风旗,而预示雪域高原从天空中的白云到地面上的夏草,到处都生长着鲜活的禅机妙理;所以满腹经纶的牦牛也将落日和夏草咀嚼成疗理病体的六味地黄丸。

理性直觉的写作阶段,诗人虽然在理性意识和情感表现中还蕴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却以冷静的旁观者视角来关照世界,以其理性摄取的喻象把复杂现象抽象化,穿透一切表相直达事物的本质,从而加强了诗人理性的深度与广度。

    2、经验直觉的写作层次。

    所谓经验直觉,是指认知者经过无数次事实经验而验证了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所产生的直观感知能力。一个人的意识通过无数次地事实验证或经过特殊形式的训练,就会产生一种超验的直觉。如,日本著名武士柳生但马守有一天在花园里赏花,突然感到从后面涌过来一股浓浓的杀气,而他环顾四周,除了给他拿剑的小侍童外,没有一个人,此事让他大惑不解。原来,那个小侍童见主人专心至志地赏花,心想:“主人的剑术尽管好,但如果我此时拿剑在后面袭击他,他恐怕也不能够防范吧?”就是这样一闪而过的想法,竟然被其主人而察觉了。

    潜藏于理性与情感背后的经验与观念直觉,以一种智性结构而拥有大量的具象排列密码公式,显现意象普遍化的理性与情感的双重特征,构成艺术灵感深层的心理模式及表现框架。诗人通过经验直觉的顿悟而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从而将词语意象变为诗歌的生命器官,通过想象与联想,唤醒内在精神与外部世界的一种有机关联,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由诗人的内心世界一跃而进入自我的外部世界。

    如《蝴蝶梦》:遍处寻香不筑家,山风伴我舞天涯。红尘有梦眠青叶,灵境无心访白花。未惜今生芳羽化,何忧后世小虫爬。轮回变幻逍遥去,问道庄周可有差?

    诗人带着情绪的亢奋和理性的张扬,将其敏锐的直觉,激昂的热情、绵延的思想,玄冥的精神融入对蝴蝶的经验感悟:从对蝴蝶“寻香不筑家,伴我舞天涯。有梦眠青叶,无心访白花”的外部探视,到对其“未惜今生芳羽化,何忧后世小虫爬”的内部挖掘,由一个个单纯意象的凸起而引发一个个简单生活场景的浮现,进而转化对生活场景与生活经验的序列组合,再通过对“轮回变幻逍遥去”的智慧升华而得出“问道庄周可有差”的结论;把生命存在的智慧灵光达成与宇宙万物的感应与共鸣,在生命的彰显与澄明中祼露或呈现灵魂呐喊与歌唱的极致,把对道体的感悟转化为生命的本能再通过诗歌的喻象语言表达出来。

经验直觉的思维过程,其意象选择与诗歌图式,全凭诗人的生活经验及理性经验乃至诗歌经验所构成,其运用的一系列表现技巧,都是追求经验直觉与自在原相的绝对吻合;必须通过对本体具象的透视而达到对“道”的直悟,才能避免诗歌成为简单而肤浅的词象罗列。

    诗人处于不同层次的经验直觉,就具有不同层次的“道体”感悟力和表现力。也就是说,诗人的经验越接近“道体”,其感悟的层次就越高,其感悟力就越深越广,其表现力就越新越大。

如《过洞庭湖》:“垒古迭今故事多,春风还滚旧时波。君山不问兴衰事,浪打青螺自在歌。”诗人将人世悲欢离合的兴衰与自然不动声色的循环作为鲜明的比较,将其深刻的感悟及寓意结构于诗行而进行大幅度地跳跃:洞庭湖的波涛“垒古迭今”,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目睹和见证多少代风云变换和人世沧桑;历经寒暑,春风依然按季节到来而哺育万物生长,依然平静地吹拂“来到今日却依然包含旧时”的洞庭波涛,虽然象君山一样不问兴衰之事,但于平静中蕴涵着深深的躁动,波浪摔打着“青螺一样的山峰”,周而复始地唱着自然衍变的自在之歌,借助自然山水“宠辱不惊”的自在之“道”,反衬人生与历史的宠辱兴衰;其中人生与历史变化无常的奥秘,源于人性的自私与局限,预示着人类与自然各自按照自己的本质属性自然发展,而人类最终要在自然的摔打与宽容之下回归自然,从而达成人类与自然和谐为一的同一命运。

    诗人以经验直观的视觉理解或感悟世界,利用对“道”的感悟而喻象地再现诗人内在与外在的多重世界而再现道与体的自在原相。

    3、智性直觉的写作层次。

    智性直觉即是禅意直觉,是指认知者以其自我智慧积极摆脱主观因素的羁绊而直接进入事物内部而直达其本质的认知能力。

    智性与理性的本质区别是,智性不仅具有发现并验证乃至纠正理性认知产生的错误之能力,还具有决绝问题和刷新事物的创造能力。

    “禅意写作”,规定了诗歌的本质与写作境界。诗歌的本质一是“妙悟”的认知,二是“喻象”的表达。“妙悟”的认知强调的是诗人在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认知中,尽量剔除人为的主观因素而达成对“认知对象”的吻合认识,“喻象”的表达强调的是诗人要尽量抛开“文字的障碍”通过比喻及暗示或者寓意和象征来达成对“认知对象”的“吻合”表述。

    胡塞尔“现象学”中讲的“悬置”,强调的就是在认知中如何过滤或剔除某些即定的主观因素。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讲的就是认知对象“不可言说”的表达差异性。而“禅意诗歌”就是要用“禅的妙悟”与“禅喻妙理”来完成诗人对生命乃至对自然与社会的整体感悟及表达。也就是说,禅意诗歌写作,就是要诗人要用“禅性思维”和“文字般若”而表达对自我与自然乃至社会的深刻认知与感悟。

    叶宝林在其《春日游山》中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禅意写作”。

   《春日游山》:雨落青山自洗尘,花中月色施迷人。乾坤本是心生相,见性为空即忘身。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首先以“禅性思维”透视万事万物:一切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成因缘而散因缘而转。

    所谓“缘”,即指事物生成或构成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属性与条件。大千世界,一切从宇宙万事万物而化入化出,世界的一切皆因缘而来而往。

    所谓“色”即指事物生成、发展、消亡过成的一系列存在现象。所谓“法”,即指事物以其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发展、消亡或转化过程的必然轨迹。所谓“空”即指一切存在之现象都是幻有之相。也就是说,一切现象虽然存在,但从终极上来说,必然要转化或消亡。因此说,一切存在皆是幻有之相。

    其次,诗人用“禅意文字”表达了“禅意感悟”:一切事物都必然以其固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发展、转化或灭亡。“雨”因缘而生,因缘而落,因缘因性而自为自在地“清洗”青山与尘埃;“鲜花”或是因其香艳而迷人,或是因其与观赏者的生存关系而迷人,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明月”或是因其在黑夜里送来的光明而迷人,或是因其洞察自然与历史的那份沧桑及那份恬静而迷人,或是因其与观赏者个人的遇际关系而迷人,或是几者兼而有之;亦或是因花蕊中的露珠所蕴含的明月而郎照乾坤而迷人?一切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成因缘而散因缘而转。乾坤因缘而自在而发展而变化而运转,但却由于“心”的认知与观照,才从自然的自在而转化为自为的存在,因此才在“心”的观照中得以真正显现,才被“心”赋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是说,只有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应用能力,才能赋予自然存在的真正价值。离开了“人”的生存与利用,自然界的一切存在也就只是一种“纯粹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及意义。然而,正是由于人的存在赋予了自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才促使人类自以为是而妄自菲薄地以“自我”为中心,大肆破坏自然而为我所用,其结果却遭到了自然的反抗与惩罚;这些都是人类的“心”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存在的结果。因此,一旦认知之“心”、观照之“心”能够洞见事物的“色”、“法”、“空”等本质属性与规律,就应该立即放却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彻底服从自然的属性与利益而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类只有顺从自然的属性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生存的实际利益,“见性”是为了适应与顺从,而“忘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有利的生存。

    诗意表达清晰而准确,洞彻而圆融,和谐而宁静,是禅悟写作的最高境界。

    诗人一旦进入智慧的禅修境界,其人格魅力与艺术修养乃至人生的体验和表达特点,都不由自主地植入自然与万象之中,并通过诗人情感与理性所摄取的形象来深入细致地表现一切事物的本质,最终通过对文字的吸纳与摄取所采集的缤纷意象而达成人类的情感与万象的归一,许多意象纷至沓来,从而在瞬间的理性感悟中表现诗句喷涌的灵感。

    这就为叶宝林未来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价值的确证及进取的方向。

     (本文是亦言为叶宝林格律诗词集《回头明月》写的序言)

 

       2009年8月2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