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廷敬的家训家教家风

 我的天堂111 2015-08-20
 

皇城陈氏家训

      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陈氏家族的确是一个礼义之家,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陈秀,字升之,幼时聪颖,学习举子业,可是他不喜欢八股文,考场屡屡失利。但他能诗文,而且喜欢写散曲,有元代人的风格。他还擅长书法,精于行草。陈秀因没有考取功名,无法由正途进入官场。后来国家选拔人才,他得到地方举荐,经过考核,被选为陕西省西乡县典史。官员的品级最小的是九品,典史不入流,没有品级,负责掌管文书收发。西乡县附近有一个城固县,知县空缺,上级就让陈秀去代理城固知县。陈秀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百姓爱戴。后来他辞官归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陈秀做了九年典史,留下了很好的官声。

  陈氏家业豪富,陈秀担心儿子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之中,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氏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故其裔孙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又说:“佑启我后人,尚念毋忘。”(清陈昌言《述先草序》)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清陈廷敬《陈氏家谱》)

  教子诗一

  陈秀

  才忆儿时便起愁,愁儿不把放心①收。

  肯离家舍来官舍,料出歌楼入酒楼。

  未得彩衣②承膝下③,且将绿蚁④展眉头。

  天涯谁念虚甘旨⑤,顾我于今鬓已秋。

  【注释】

  ①放心:放纵之心。

  ②彩衣:《列女传》:“昔楚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着五色斑斓衣,为亲取欢。”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③膝下:指在父母的身边奉养。

  ④绿蚁:酒面上浮起的绿色泡沫,亦借指酒。

  ⑤甘旨:指对双亲的奉养。

  【释义】

  才想起儿子来我就发愁,忧愁儿子不把放纵之心收。

  你是否肯离开家来官衙,料想你出了歌楼又进洒楼。

  未有儿子在我身边尽孝,只好借饮酒暂时舒展眉头。

  远在天涯谁想到奉养老父,看我如今已经两鬓如秋。

  教子诗二

  陈秀

  百岁光阴易掷梭①,痴儿莫得等闲过。

  起家绍业②由勤俭,处事交人贵缓和。

  酒饮三杯须用止,书攻万卷未为多。

  我今欲著灯窗③力,鬓点秋霜④奈老何?

  【注释】

  ①掷梭:织布时投掷梭子,比喻时光迅疾。

  ②绍业:继承先人的事业。

  ③灯窗:窗前灯下,指苦学之所。

  ④秋霜:秋日的霜,比喻白发。

  【释义】

  人生百年,就像织布时抛梭子那样很快就消失了,傻儿子啊,切不要把时光随便度过。

  继承祖宗基业,使家族兴旺,要靠勤劳节俭;处理世事,与人交友,贵在厚道缓和。

  酒不可多饮,适可而止,免得贪杯误事;书要努力攻读,即读破万卷也不能算多。

  我现在想在灯前窗下努力攻读诗书,只可惜两鬓斑白如霜已经年老无可奈何。

  教子诗三

  陈秀

  我去从王事①,空庭②儿独留。

  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

  浊酒③休酣饮④,闲街莫浪游⑤。

  肯能依此语,可免汝爷⑥忧。

  【注释】

  ①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②空庭:幽寂的庭院。

  ③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这里泛指酒。

  ④酣饮:畅饮,痛饮。

  ⑤浪游:漫游,四方游荡。

  ⑥汝爷:汝,你。爷,父亲。

  【释义】

  我在外做官操劳公事,儿子在家中独自居留。

  诗书要用心勤奋讲读,财利却不可一意贪求。

  遇美酒不要开怀痛饮,到大街不要四处闲游。

  你如能听从我这些话,可让你老父免去忧愁。

  教子词一 南宫一枝花

  陈秀

  爷今系宦途①,儿独营家计。

  清勤爷自守,孝友在儿为。

  爷事儿知,浊富非吾志,宁怀一念私!

  享浊富②徇利③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④。

  【注释】

  ①宦途:做官的道路,官场。

  ②浊富:不义而富,与“清贫”相对。

  ③徇利:不惜身以求利。徇,通“ 殉 ”。

  ④违天害理:做事残忍,违背天道伦理。

  【释义】

  老父我身在官场,儿子独自经营家中的生计。

  清廉勤政我自然会遵守,孝顺友爱却要要你的作为。

  我的事情你应该知道,贪图不正当的钱财并非我的志向,做公事岂能存有一念私心!

  享受来路不正的钱财,会为了利益而丧失性命;心存私念,只能违背天意,伤害天理。

  教子词二 梁州第七

  陈秀

  修职业要如清献①,不贪财欲比元之②。

  爷传命,儿须记:

  友于③劣弟,孝事慈闱④。

  少衔曲糵⑤,多读书诗。

  好好将舍宇修葺⑥,谨谨把门户支持。

  交几个胜己友相近相亲,

  觅几文本分钱休悭休侈,

  说几句谠直言⑦无诡无随,

  亲戚邻里人情来往休教废。

  学谦和,拘廉耻,心正身修家更齐,

  便是佳儿。

  【注释】

  ①清献:指北宋名臣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谏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卒赠太子少师,谥“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著有《赵清献公集》。

  ②元之:指北宋诗人、散文家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时,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任知制诰时,禹偁奉旨起草《李继迁制》,李继迁送马五十匹为贿赂,禹偁坚拒不受,传为佳话。

  ③友于:《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即以“友于”为兄弟友爱之义。

  ④慈闱:旧时母亲的代称。

  ⑤曲糵:指酒。糵(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

  ⑥修葺:修理建筑物。

  ⑦谠直言:谠(dǎnɡ),正直;敢于直言。

  【释义】

  做事业要像宋代的铁面御史赵抃一样忠于职守,不贪财要像宋代的翰林学士王禹偁那样拒绝贿赂。

  老父我现在传下训戒,儿子你要牢记在心:

  对兄弟要友爱,对老母要孝敬;

  莫贪杯饮酒,多讲读诗书。

  房屋宇舍要勤加检修,家中事务要谨慎支持。

  要交品德胜过自己的朋友,和他们相亲相近;

  要挣来路干净的钱财,不要吝啬也不要奢侈;

  要说正直公道的话,不说假话,也不随意附和;

  和亲戚邻里之间的友好往来不能荒废。

  要学习谦和的态度,要遵循廉耻的准则。

  要做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是一个好儿子。

  教子词三 尾

  陈秀

  我于今血气①衰,儿得先思义。

  年纪老,谋生懒用机②。

  纵有金书,不把吾儿遗。

  你想为人时,谨依;

  要成家时,努力!

  若你指望爷钱,儿也,误了你!

  【注释】

  ①血气:指元气,精力。

  ②用机:指使用机巧功利之心。

  【释义】

  我现在已经精力衰迈,儿子你做事先思道义。

  年纪老了,谋求生计懒于用心机。

  即使有财富,我也不能留给儿子你。

  你想做人,要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你想成家,要靠自己不断地努力。

  如果你想指望老父这几个钱,儿呀,可要耽误了你!

  诫子孙诗

  陈廷敬

  荀少①弟仕于粤,闻其被讦②,

  怛悸③连日夜,感怀而作

  岂因宝玉厌饥寒,愁病如予那自宽?

  憔悴不堪清镜照,龙钟④留与万人看。

  囊如脱叶风前尽,枕伴栖乌⑤夜未安。

  凭寄吾宗⑥诸子姓⑦:清贫耐得始求官。

  【注释】

  ①荀少:指陈廷敬的八弟陈廷弼(1658—1714),字荀少,号厚斋。岁贡生,授任湖广临湘县知县,历澧州知州、桂阳知州、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广东粮驿巡道。著有《澧阳清田录》、《王屋山庄诗钞》。

  ②被讦:被人揭发攻击隐私、过错或短处。

  ③怛悸:畏惧,惊恐。

  ④龙钟:衰老貌,年迈。

  ⑤栖乌:晚宿的归鸦。

  ⑥吾宗:我们的宗族。

  ⑦子姓:泛指子孙、后辈。

  【释义】

  八弟荀少在广东担任粮驿巡道,

  得到消息知道他被人揭发攻击,我一连数日,

  畏惧惊恐,有感而作此诗。

  怎么能见到宝玉就厌恶饥寒的生活,使我忧愁多病的身体如何能够放心自宽?

  连日忧戚烦恼的形容不忍用镜子来照,但我衰老年迈的样子却敢于留给千万人看!

  虽然我的钱袋空如落叶可随风飘去,如今枕边栖宿的乌鸦却整夜鸣叫不安。

  因此寄语我们的宗族的子孙后辈:只有能够耐得清贫的生活才有资格去求官。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康熙字典》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还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同时,陈廷敬还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极齐全的老大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皇帝亲作挽诗悼之,赐谥“文贞”。

  陈廷敬故居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宽度在2.5与3米之间,总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

  内城(原名斗筑居)与外城(中道庄)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为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双城堡建筑群。外观,城中有城,顺物应势,蔚然壮观;其内,庭院错落,曲径通幽,博大精深。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且将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内城和外城的总体布局,以“神龟”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皇城相府作为清代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陈廷敬的居所,文化内涵丰富,历史遗存甚多。明清两代,生活在这座相府内的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著述繁多,冠盖如林,仅有著作流传至今的诗人达36位,曾出现过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皇城陈氏家训

  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陈氏家族的确是一个礼义之家,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陈秀,字升之,幼时聪颖,学习举子业,可是他不喜欢八股文,考场屡屡失利。但他能诗文,而且喜欢写散曲,有元代人的风格。他还擅长书法,精于行草。陈秀因没有考取功名,无法由正途进入官场。后来国家选拔人才,他得到地方举荐,经过考核,被选为陕西省西乡县典史。官员的品级最小的是九品,典史不入流,没有品级,负责掌管文书收发。西乡县附近有一个城固县,知县空缺,上级就让陈秀去代理城固知县。陈秀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百姓爱戴。后来他辞官归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陈秀做了九年典史,留下了很好的官声。

  陈氏家业豪富,陈秀担心儿子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之中,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氏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故其裔孙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又说:“佑启我后人,尚念毋忘。”(清陈昌言《述先草序》)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清陈廷敬《陈氏家谱》)

  脚本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这个名叫御书楼的地方,有一匾一联,是清代康熙皇帝亲笔所提。

  “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如此高度的评价,如此规格的荣耀,是怎样出现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的?

  这,要从一个人和一个家族说起。

  御书楼所在的皇城村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陈廷敬一生为官五十余载,担任过左都御史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字典》总纂官,更是康熙皇帝颇为倚重的股肱大臣,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廷敬为人“老成宽大”,“恪慎清勤”,“慎守无过”,康熙帝称赞他是“极齐全的老大人”,对他的处事为官、人品道德和清廉作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去世后,赠谥号曰“文贞”。

  在那样一个年代,陈廷敬是如何做到恪尽职守、洁身自好的呢?

  明代中期,陈氏二祖陈林以煤铁起家,历经数代积累,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经商网络遍及东南亚和俄罗斯,是晋商泽潞商帮的早期代表。

  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做支撑,陈氏家族开始供子弟读书以考取功名。明清两代,陈家一共出了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有大小官员三十八位,成为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陈家的兴旺当从陈家三世祖陈秀编撰的《陈氏家训》说起。

  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晋城文史专家 晋城诗词学会会长 柏扶疏:

  陈秀生活于明弘治年间,少时聪慧,却因不喜八股文,考场屡屡失利。他能诗文,后经推荐,被选为陕西省西乡县典史,还曾代理城固知县。陈秀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后来他辞官回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

  因为在外任职,陈秀担心儿子因为缺乏管教而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于是,自西乡县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氏家训实际上就是三首诗,三首词。看似简单,但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却十分深刻。涉及到了读书、做人、交友、持家、做官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勤、俭、学、善、廉”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朴素道理。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氏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

  其裔孙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勤、俭、学、善、廉”五字箴言中,一再得以体现的是一个“廉”字。

  “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

  “清勤爷自守,孝友在儿为。”

  “享浊富徇利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

  “修职业要如清献,不贪财欲比元之。”

  虽为小吏,但是,在从政的过程中,陈秀深刻认识到了权力的双面性,如果不能控制贪欲,必会走上贪腐的道路,祸害百姓,遗臭万年!所以,他教导后人,“修职业要如清献,不贪财欲比元之。”也就是说,“做事业要像宋代的铁面御史赵抃一样忠于职守;不贪财要像宋代的翰林学士王禹偁那样拒绝贿赂。”

  一代一代耕读传家,一代一代耳濡目染,“廉”之一字,成为陈家后人做人为官者必须遵守的戒律。

  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是崇祯甲戌(1634)科进士。初授乐亭知县,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后升为御史,他仗义执言,多次弹劾贪官,从不回避。

  陈廷敬进入仕途之后,更是得到了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育。

  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晋城文史专家 晋城诗词学会会长 柏扶疏:

  陈廷敬进入仕途后,他父母经常告诫他不能有贪心。康熙元年(1662年),陈廷敬回家探亲,这时他还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官,他的父亲陈昌期了解了他为官的情况后说:你能够保持廉洁正派的品格,对我来讲是最难得的回报。

  康熙四年(1665年),陈廷敬回京赴任的时候,母亲张氏为他治理行装,对他说:“你的一切花销,家里都会想办法帮你解决,千万不敢贪国家的便宜。”“慎毋爱官家一钱。”

  父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表扬,母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鞭策。自此,陈廷敬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中,每想到父母的教诲,往往会失声痛哭。到了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他写诗道:

  “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陈廷敬向朝廷奏呈《劝廉贵先以俭祛弊务绝其源》的奏章,强调“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袛。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提出通过朝廷立法、重新严格制定衣冠服饰舆马乘车,器用婚配丧葬等礼制与办法,使人心尚俭,以挽日益颓败之风。康熙帝予以肯定,并诏令全国。

  陈廷敬为官期间,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他有个别号,叫“半饱居士”,是他的门人对他私下的称呼,“半饱”表明陈廷敬知足,从不贪得的谨慎之心,他深知一个人胃口过大,贪得无厌,必为天理不容,必然会得到自取灭亡的下场。

  陈廷敬不仅深得康熙皇帝的褒奖,也受到同僚的赞誉。同朝大学士李光地说他“慎守无过,后辈亦难到。”扬州八怪之一的文学家金农在陈廷敬去世后十五年,仰慕陈廷敬的清德余风,写诗赞曰:“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

  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

  他教导儿子陈壮履说:“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要求儿子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他的次子陈豫朋在关陇间做地方官达六、七年之久,颇有政绩,清名远扬。他在豫朋回京之日,高兴地写诗勉励道:“敝裘羸马霜天路,赖汝清名到处传。”

  在他执掌内阁期间,其弟陈廷弼官任广东粮驿巡道,被人参讦为贪黩。遇到这样的事,陈廷敬大权在握,不难摆平,但陈廷敬闻讯后,根本未考虑也不考虑如何为其弟开脱,而是日夜惊恐,感慨万端,写诗告诫子孙:

  岂因宝玉厌饥寒,愁病如予那自宽?

  憔悴不堪清镜照,龙钟留与万人看。

  囊如脱叶风前尽,枕伴栖乌夜未安。

  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廷敬第十八代孙 陈丙应:

  “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这实际上是我们陈氏家规的提炼和升华,也是陈廷敬一生的真实写照。

  陈廷敬之后,陈家的儿孙辈又有六人考中进士,虽然官职不够显赫,但是,在廉洁从政上无一犯错,保全了陈家“清贫耐得始求官”的家规。

  五百年风雨沧桑,世事变迁,陈氏家训却一直流传下来,教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陈氏后人。

  陈廷敬第二十三代孙 陈超:

  从我记事起,父母会要求我背陈氏家训,这根本不是我想学的儿歌、古诗词,就觉得特别的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觉得陈氏家训在我的成长中,对我如何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帮助,也理解了父母和祖先的苦心。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

  山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不乏清正廉洁的杰出人士。陈廷敬生于斯而长于斯,对这些以清德被世人所称道的乡贤十分敬佩,他曾写有《六公赞》的诗作,为乡贤大唱赞歌,为自己树立榜样。六公中,就有被称作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于成龙去世后,陈廷敬为他写了一万多字的传记,成为后人研究于成龙的重要史料。

  于成龙与陈廷敬,一前一后,一北一南,成为清朝山西籍官员廉洁奉公的“双子星座”,其光芒,至今仍闪耀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采访札记:"德"被后世五百年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曾数次到皇城村,并有幸在那里住过半个多月。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的采访,我想,对于皇城的了解,我仍然只能是停留在“皮毛”上,是一知半解。

  为什么会是皇城村?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它?几天的采访中,一直萦绕在我心里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抛开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当代因素,将皇城村置于历史之中来衡量,我们会发现,真正支撑一个村子繁荣不衰、历久弥新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是家训,并由家训而形成的家风、村风乃至于社风。

  皇城村多数村民仍姓陈,是陈廷敬的后代,已经到了二十多代了。但是,相互之间仍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时刻保持者陈家的做人和行事规范——清勤、节俭、善学、友爱……对于陈家三世祖陈秀所编撰的陈氏家训,未必能背诵全文,但总能约略说出一二。

  陈秀生活于明代弘治年间,距今约520年的时间了,普普通通的三首诗,三首词能够成为家训,并流传至今,实属罕见。仔细读来,三首诗词实在算不得优美,甚至很多都不合韵律,完全就是口语化,但,恰恰是这种口语化的表达,让我们在陈氏家训中读出了温情,读出了“血泪”,仿佛一位温厚而严厉的长者在面前谆谆教导,其心可鉴,其情真切哪!

  从陈秀起,陈氏家训成为陈家世世代代遵守的规则,历经七代,到第九代陈廷敬这一代的时候,终成正果,涵养出了康熙朝文章道德皆属一流的文渊阁大学士、《康字字典》总撰官陈廷敬。

  仔细阅读陈廷敬的《午亭文集》,能感受到“陈氏家训”的显性基因,他三番五次提到陈家的家训,提到陈氏先祖的望德。

  他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他还写诗缅怀,“缅维卜东庄,始自宣德年。耕稼三百载,风义桑梓前。小子耻甘肥,食利忘所先。惕然从中惧,勖哉以无愆。”,意思是,“遥想我的祖先选择东庄(指中道庄,即今皇城)定居,开始于前明的宣德年间。在这里耕田种地已经将近三百载,风慨高义流布于乡里民间。我现在能够享受肥美甘甜的生活,怎么可以忘记创业的祖先!心中忽然产生了戒慎恐惧之思,要勉励自已奋发努力避免过失。”

  一生为官五十余载,亲历了官场的起起伏伏,见证了因贪腐而走向败亡的王孙贵族,他更是忧心忡忡地告诫子孙,“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家的“修齐治平”之道,在早年就闻达于乡间,行善积德是几辈人都坚持不懈在做的事情。我们常讲,“官位不可传,财富不可传,唯有家训家风可代代相传,历久不衰。”陈家五百年的家族史,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时至今日,陈家的后辈仍然在享受着它的恩泽。

  如今,漫步于皇城村,绿树成荫,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洋楼别墅,秩序井然。笑容写在村民的脸上,幸福流淌在陈氏后人的心里。处处是幸福祥和的景象。

  在皇城采访期间,皇城相府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景区正在挖掘陈氏家训的内容,计划办一个专门的展馆,希望通过旅游这个平台,把陈氏家训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不禁为之叫好。

  其实,陈廷敬之所以能成长为陈廷敬,除了陈氏家训家规的熏陶,也离不开他生长的这片土地。在阳城的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过明朝四大清官之首的杨继宗,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王国光,一代理学家张慎言等人,他们对陈廷敬的成长影响很深。

  我想,整理家训、传播家训,以家训促家风,以家风带社风,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好。(李军雷)

官场风清气正 天下河清海晏
王跃文

  陈廷敬清廉、勤勉、务实、能干,史料及时人笔记多有记载。他到晚年,康熙皇帝称赞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小说《大清相国》故事多有所本,情节细节有所虚构。此乃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手法。陈廷敬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做过左都御史,做过“帝师”经筵讲官,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大清相国》写到他最后的地位已是“首辅宰相”,亦不是胡乱虚构的。陈廷敬老宅留有“冢宰总宪”的清代牌坊,“冢宰”指的是身为文渊阁大学士的首辅宰相,“总宪”指的是专管百官风纪的左都御史。清代虽无宰相之职,但习惯中常以相职称呼大学士。康熙皇帝赐给陈廷敬的诗中就写道“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称赞陈廷敬既是太平盛世的名宰相,又是风流儒雅的大文豪。

  陈廷敬在他所处的时世,做个清官其实是很难的。倘容许牵强索引,曹雪芹《红楼梦》所写的时代正是陈廷敬为官的康熙年间,小说所写的贾府大抵可看作是江宁织造曹家。曹寅曾亏空了朝廷的银子,康熙皇帝密嘱他设法赔补。可见,当时地位显赫的官宦人家不贪不占的少有。譬如,《红楼梦》写到贾母死了,贾府上下都去了铁槛寺,只留惜春、贾芸并几个家人守园子。结果,奴才周瑞的干儿子何三纠集盗贼进园行窃。贾政接报,头一句便问:“失单怎么开的?”知道家里还没有向官府开失单,贾政方才放了心,说:“还好。咱们动过家的,若开出好的来,反耽罪名。”于是,不管文武衙门如何催促,贾府家人都推说被偷的是老太太的东西,掌管这些东西的鸳鸯又随老太太去了,只有等回了老爷们才好报去。这里写的是小说虚构的贾府,亦可说是真实的曹家。相比同朝为官的曹寅家,陈廷敬家真可谓家风清白。康熙四年,陈廷敬省亲完毕赴京履职,临行前他的母亲叮嘱说:你安心去京城吧,我在家帮你娶媳妇嫁女儿,你路上盘缠家里也给你备好,你千万不要贪官家一文钱!

  康熙皇帝治吏失之于宽,主张所谓以宽治天下。他曾同大学士们说,治国宜宽,宽则得众。倘若吹毛求疵,则无人可用,天下岂有完人?他治贪惩腐不注意防微杜渐,只要过得去就视而不见,明确说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方面者。他甚至点名说到几位方面大员有贪行,居然还表示“朕不是不知道,不想追究而已。”正因朝廷治吏不严,康熙晚期官场腐败十分猖獗。雍正初年,查处了几起重大腐败案,事都犯在前朝。比如江苏巡抚吴存礼用贪污所得四十四万两银子贿赂朝中官员达两百多人,山西巡抚苏克济向州县官员索贿四百五十多万两银子。当时户部年终存银只有两千多万两银子,可见吴存礼、苏克济的贪污程度有多么严重。

  世风如此浊乱,陈廷敬却终生清正廉洁。晚清陈康祺笔记《郎潜纪闻》概述了陈廷敬半个世纪为官的节操:“……官司业时,正身董教,凡诸生以贽献者,悉屏去之。公官少宰,奉命督户部钱法,向有进呈样钱之陋习,公亦毅然裁革。两为大司农,处脂不染,清操肃然。调长吏部,厘剔铨政,宿弊悉除,夤缘者不得进。有藩司某,持千金为寿,愿一见执弟子礼,守公寓旁佛庐数日,忽暮夜乘间入,长跪哀请。公大怒,叱去之。后数日,其人以不法被斥。”陈廷敬始终都是干干净净,所以康熙皇帝赞赏他“恪慎清勤,始终一节”。

  《郎潜纪闻》所载陈廷敬督理钱法,《大清相国》把这个故事铺张得极是曲折。陈廷敬初到宝泉局,率同僚对天盟誓:“此天下钱之所由出也,吾自矢不受一钱,愿与诸公同之。”时有宝泉局官员奉上秦半两一枚,据说佩戴古钱可得吉利。一枚古钱,价值甚微,铸币原料而已。陈廷敬一时大意,收下古钱系佩腰间。不久,宝泉局官员送新铸样钱到陈廷敬衙署检视,无意间又遗落一枚铜钱在书案上。一日,陈廷敬再去宝泉局,猛想起因自己大意已取二钱,有违当初誓言:“吾誓不受一钱,前后取其钱二,其何以自明?”于是急忙命人回衙署取来案上铜钱,并解下腰间所佩秦半两,双手奉还宝泉局。依以往陋习,宝泉局送呈的样钱官员可留下私用,陈廷敬命革除此习以杜绝变相行贿受贿。陈廷敬事后作《二钱说》,详述自己受钱还钱原委。自律如此,真可谓一尘不染。

  陈廷敬自律很严,治家亦严。《大清相国》里塑造陈廷敬弟弟陈廷统多次为谋职钻营,受到哥哥的严厉斥责。这是虚构的故事。但是,陈廷敬严以治家不徇私情,却是有大量史料可以佐证的。他曾嘱咐家里人,凡行为不端,送礼请托者,一律不准进家门。他任礼部尚书时,誓言:“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可以说,“绝请托,禁馈遗”六字,陈廷敬为官五十多年都坚守不变。这是他的原则和底线。陈廷敬拜文渊阁大学士时,弟弟陈廷愫任河北武安知县期满,求哥哥替他在京谋职。当时官场托人求官是很平常的事,陈廷敬以其职权要办成这件事亦是举手之劳。但是,陈廷敬却写了一封家书,奉劝弟弟不要因跑官而污了清名,不如归田回家安享林泉之乐。这封家书文采飞扬,散淡清雅,不妨抄录如下:“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诗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风神飘然;安分止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鱼在沼,不知海宽;云鹤怪石,紫菱白莲;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悠哉,终老其间。”陈廷愫捧接家书,便还乡侍奉老人去了,不再贪恋仕途。弟弟陈廷弼出任湖南临湘知县,陈廷敬担心他贪图享受,特意写诗叮嘱说:“宦途怜小弟,慎莫爱轻肥。”史载陈廷弼在临湘任上,清廉为官,治状颇佳,深得民意。陈廷弼后来在广东粮驿巡道任上被人参了贪黩之罪,陈廷敬不去替弟弟周旋说情,而是拿这件事告诫家中老小子孙后世:“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陈廷敬认为人要耐得清贫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入仕将招致自身及家族祸害。他自己就是甘于过苦日子的人,家里曾整整一个冬天吃腌菜,他却怡然自得写下诗章:“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

  陈廷敬惟其自身清正,遇事便无私无畏。《清史稿·陈廷敬列传》记载康熙皇帝命大臣举廉吏,陈廷敬上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康熙皇帝采纳他的建议,擢升此二人为御史。事先有同僚知道陈廷敬将推举陆陇其和邵嗣尧,便劝他说:“两人廉而刚,刚易折,且多怨,恐及公。”陈廷敬坦坦荡荡,说:“果贤欤,虽折且怨,庸何伤。”意思是说,他两个人倘真是好官,哪怕受挫折招怨恨而连累了我,对我又有什么伤害呢?

  程朱理学在清代极受皇家推崇,康熙皇帝最好称赞品学皆优的官员为“理学名臣”。陈廷敬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家,但他不满明代理学的蹈高临虚,主张以理修身,笃实躬行。针对当时越来越盛行的奢靡之风,陈廷敬向皇帝进言提倡节俭,以匡正社会风气。他在折子里说:“古者衣冠、舆马、服饰、器用,贱不得逾贵,小不得加大。今者等威未辨,奢侈未除,机丝所织,花草虫鱼,时新时异,转相慕效。由是富者黩货无已,贫者耻其不如,冒利触禁,其始由于不俭。请敕廷臣严申定制,以挽颓风。”陈廷敬同时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风气不好必定败坏社会风气,所以官员特别是封疆大吏是否清廉至关重要。他向康熙皇帝进言:“方今要务,首在督抚得人。为督抚者,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方面大员的贪腐必定带动下级官吏的贪腐,官场的贪欲必定助长民间的贪欲。如何治理贪腐,陈廷敬也提出很多建议,他认为根本办法在于严饬官员养成节俭的品行,因为奢侈必然导致腐败。他在疏言里说:“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俭。”官尚俭必致廉,民亦俭必致朴。官场风清气正,天下河清海晏。(《大清相国》作者 王跃文)

勤养俭,俭生廉,廉则清,清便正,正自善
柏扶疏

  陈廷敬为官清正廉明,应该说启蒙于他的家训。

  陈廷敬是第七代,他家第一代是牧羊人,家境拮据。第二代经营煤碳生意,成了当地巨商,兴家教,修礼义,取功名,谋官位。

  三世祖陈秀曾在陕西两个县充当小吏,身正品高,为民办事,颇受敬仰。他深谙官场,时时担心儿孙陷入歧途,深思熟虑,吟诗填词,先后作诗词六首,皆为修身之训,便成为著名的陈氏家训,相传五六百年至今。

  陈氏家训可概括为勤、俭、廉、清、正、善六个字,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勤养俭,俭生廉,廉则清,清便正,正自善,最后达到至德。此六字的反面便是懒、侈、贪、庸、枉、暴。陈家从明至清,一连出九位进士,有大小官员三十多名,都能做到清廉,这在封建社会实属不易。

  总之,只要细揣陈文贞的“清贫耐得始求官”一语,即可摄取陈氏家训之要。(晋城诗词学会会长 晋城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柏扶疏)

清廉自律,一尘不染
王道成

  《大清相国》一书用“几近完人”形容陈廷敬,该书作者王跃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近完人’是书中打了折扣的说法,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帝谓全人’。陈廷敬一生为官五十三年,自始至终,忠贞不渝,是众臣学习的榜样。”

  在封建王朝的时代,陈廷敬如何可以做到恪忠尽职,长青不倒呢?这离不开陈家的教育。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陈家有着严苛的家规家训。留下“人留黄金一担多,我留儿孙经千篇”的教子名言,提出了“修职业要如清献,不贪财欲比元之”,“诗书勤耕读,财欲少贪求”,及“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脏”的家训。从陈家的三世祖陈秀开始为官,陈家子孙延续了清廉之风。

  延续到陈廷敬时陈家达到鼎盛。他虽位高权重,但仍保持为官清廉,不贪国家一文钱。陈廷敬在任左都御史时兼管钱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交给时任吏部侍郎的陈廷敬一次临时任务——管理铸钱。平定三藩之后,清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铜钱需求大增,铜钱短缺,以致铜贵银贱,有的官员就勾结奸商毁钱铸铜,牟取暴利。陈廷敬一上任就提出了减轻铜钱重量,使毁钱铸铜无利可图的办法,从根本上遏制了这一现象;同时,针对官员铸币过程中的贪腐,陈廷敬也亲自整顿。前任主管钱币的官员科尔昆在任期间贪污严重,导致库存铜料亏空,科尔昆还拉上自己的前任,已升为户部尚书的萨穆哈干扰陈廷敬的调查,陈廷敬不畏强权,吃住在铸币工厂,最终查出了科尔昆的贪污案,并迫使萨穆哈提前退休。

  陈廷敬在任左都御史时兼管钱法。陈廷敬在整顿钱法中,不仅态度严谨、措施得当,而且以自己的廉洁作风影响有关人员。有一次管钱的督办从废铜中得古钱数枚,他了解陈廷敬爱收藏古钱币,便选其中一文秦币曰“半两”的给陈廷敬,并说:古钱币佩带于身则吉利,请公佩之,陈廷敬应允了这事。又过了数月钱局有人拿了一串新铸的钱币样品请陈廷敬检验是否合格,解绳时全部散落床上,检验完毕,钱局人带样品离去,后来陈廷敬发现,床上隐匿处还掉了一枚,陈廷敬当时只好收藏起来。过后陈廷敬面对这前后收藏的两枚钱越想越觉得心中不安,他想这怎么能说明自己清廉呢,于是他即刻通知“宝泉局”的官吏派人来取这两枚钱,并说明归还钱币的深刻含义,来取钱币的人十分感叹陈廷敬的廉洁作风,事后陈廷敬还以此自警写了一篇《二钱说》。

  在陈廷敬任吏部尚书之后,手中权力日增,手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核、提拔权。有人就想乘此跑官、要官、买官。有一次一个布政使拿了一千两银子给陈廷敬祝寿,想见一面作为进见礼,在陈的公寓守候了好几天,一直没有机会,有一天黑夜趁机进入家中,长跪于地哀请接受礼物,以表达敬意。陈廷敬随即大怒,高声呵斥,过了几天这个布政使以违法被罢免,从而使攀附权贵的人受到抑制。

  陈廷敬题本向朝廷奏呈《劝廉贵先以俭祛弊务绝其源》的奏章。中国古语云“打铁还需自身硬”。陈廷敬不仅自己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在治理腐败的同时,干净到有道德洁癖的程度,所以在反腐方面才大有作为。  陈廷敬严肃地指出,天下之不正或大不正,完全是由官吏造成的。他举例说某一区域中盗贼肆虐,百姓背井离乡,必有贪官酷吏,由此可以看到官吏之优劣,政治之清浊,得失都在官吏,这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事。他强调“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祗。欲教以廉、当先使俭”。他提出通过朝廷立法、重新严格制定衣冠服饰舆马乘车,器用婚配丧葬等礼制与办法,使人心尚俭,以挽日益颓败之风。康熙帝予以肯定,并加以诏令全国。

  陈廷敬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崇尚节俭、奉公守法、严格自律、从严治吏而名重当时,誉传后代,备受康熙皇帝的衷爱,为官员树立了一个清廉的榜样。至今仍照耀山西的这片土地。

  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总有股股贪婪之浊流让我们历历在目;渺渺青史里,也总有阵阵廉洁之清风让我们刻骨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王道成)

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
张世满

  纵观悠悠五千年中华,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能够欣荣不衰,代代兴旺的只有清廉,无论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还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无一不在述说清廉。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是一代帝师廉相——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今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他出生时正值灾荒年景,朝廷腐败,贪官成患,百姓背井离乡,饿殍遍野,在此背景下成长的陈廷敬励志做一个好官、清官。不仅如此,陈氏家族代代对文教的重视,更为陈廷敬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氏家族自三代以来,“以儒为业”世代重视耕读传家,尤其是陈廷敬父辈这一代,更是传承家训,有如“谦谨宽仁、温良勤俭、智勇孝信、礼让恒专”的为人治学之道更是无处不在。

  顺治十五年(1658年),年仅20岁的陈廷敬高中进士,开始了他长达53年的宦海生涯,任职期间他始终保持山西人的简朴和执拗,紧记祖先们的家训传承,恪守为官之道,最喜爱的莫过于儒家的为政思想,自守自律,以廉为本,廉以立志。信念是实现清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办法,显然陈廷敬做到了。

  与同省前辈于成龙、杨继宗相比,陈廷敬未入职地方,一直任职于中央,这也使陈廷敬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康熙皇帝,不仅如此,陈廷敬又担任康熙皇帝的老师,这种关系使得陈廷敬与康熙皇帝的接触不仅频繁,而且非常亲密,这种亲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康熙皇帝,如在《大清相国》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山东巡抚上奏,山东全省丰收,百姓自愿捐粮。康熙很高兴,但陈廷敬觉得此事有些蹊跷:“地分南北,各地收成肯定有别,全省百姓自愿捐粮恐怕不可信。”康熙听他这样说,便派他到山东调查实际情况。一入山东境内,陈廷敬就遇到一批官差假冒“百姓”为山东巡抚歌功颂德,陈廷敬故作相信,暗中调查,最终发现山东巡抚瞒报灾荒,甚至扣押不愿配合做假的地方官员。由此可见,陈廷敬目光独到,可堪重任。

  再者与同时期大臣相较,陈廷敬低调且实干,他为人磊落,恪守儒家治国之道,知人知善,又不似于明珠、索额图般玩弄权术。他一生谨言慎行,主张穷理,慎独,躬行。在其53年的宦海生涯,无论是“一视同仁”还是“仁者爱人” 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躬行政务,他的《赐石榴子诗》曾这样写到:“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这无疑是陈廷敬忠心许国的自我表白。

  作为一代廉相,陈廷敬公正廉明,严于律己,“处脂不染,情操肃然”,他不结党,不营私,不与人门户之争,顾能为人所容。一生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致康熙皇帝赞扬:“卿是耆旧,可称完人”。不仅如此,陈廷敬还积极的为国家举荐人才,王土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等人全是由陈廷敬推荐。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智慧超群,办事认真,为政清廉,为振兴国家发展做出无限努力。

  综合上述所言,陈廷敬一生敬业乐群,慎守无过,究其原因,这与其良好的家训传承,任劳任怨的品格坚守,谨言慎行的为官之道密不可分。

  “一代名相陈廷敬,盖在世籍者余五十年,而凛忠贞者恒如一日”,得世人百口相传,看来一代廉相陈廷敬当之无愧。(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世满)

陈廷敬的家教家风
马甫平

  陈氏家族是一个礼义之家,其家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尊儒重道的家风

  儒是指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道是指以程朱思想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是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学问,要求人的自我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止于至善。陈氏家族,世代业儒,把学习儒经当成了一生的大事,在儒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陈氏家族尊儒重道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命名,陈廷敬的原名是一个敬字,叫陈敬,这个“敬”字就体现了儒学的主敬思想。《易经·坤卦》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说:君子通过恭敬谨慎来矫正思想上的偏差。他的字是“子端”,“子”是虚字,“端”有两层意思,一是正,不偏斜;二是直,不弯曲。“子端”这个字反映了主敬思想的内在涵义。

  陈廷敬是著名的理学家,他十分强调躬行,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不崇尚空谈。他说:“古人读书,直是要将圣贤说话实体于身心。与其言而不行,宁行而不言。君子以身言,小人以舌言。”陈廷敬注重躬行,反对空谈,认为躬行的真正涵义,就是按理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李光地对陈廷敬的行事表示叹服,他说陈廷敬“慎守无过,后辈亦难到”。陈廷敬关于注重躬行的论述,也成为陈氏家族行事的准则。

  陈氏家族不仅在观念上处处体现理学的思想,在行为上更是处处以程朱理学约束自己,低调做人,高标处世。陈氏家族原来没有家谱,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决定让陈廷敬执笔编修家谱。他告诉陈廷敬说:修家谱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攀附名人作我们的祖先,只按我们近代的实际情况写就行了。这反映不尚浮华、求真务实思想。

  陈氏一贯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认为,读圣贤书,应当以立品为先,次及举业,即先道德而后文章。陈廷敬为了对子弟进行孝悌思想教育,还专门编写了《孝经刊误述释》一书,作为家塾中的教材,让陈氏子弟学习。

  二、耕读并举的家风

  陈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之家,陈氏的始祖陈靠就是以牧羊耕田为生。在陈氏的祖祠中,供奉着陈氏始祖陈靠的画像,是牧羊人的打扮装束,手里拿着放羊的鞭子。这说明陈氏家族不以农耕牧羊为低贱,因此他们始终保持着耕读并举的家风。从始祖陈靠、二世陈林、三世陈秀、四世陈珙、五世陈修、六世陈三乐、七世陈经济,发展到八世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弟兄三人,成为方圆百里的富户巨族,到了非常兴旺的阶段,但他们仍然不敢放弃耕读传家的本色。

  由于陈氏坚持耕读传家,亲自劳作,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优良习惯,特别崇尚节俭。陈氏的六世祖陈三乐,将他的女儿嫁给了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之孙王于召。王国光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是张居正进行改革的得力助手,是阳城明代官职最高的人。王氏家族又是阳城白巷里的大户,方圆有名的官宦之家。陈三乐能和王国光成为儿女亲家,说明当时陈氏家族的声望已非同一般。但是陈三乐仍然节衣缩食,自奉俭约,不讲究排场体面,家中甚至还没有接见宾客的厅堂,由此可以想见陈氏一贯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陈廷敬之父陈昌期曾说:“余以耕读摄家政,铢积寸累,薄成基业。”是说他们的家业是靠勤俭持家、细水长流,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陈廷敬官至极品,但是他的生活俭仆,在京为官五十余年,年老退休时整理行囊,并无值钱的物品,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他已至七十四岁高龄,一生劳碌,并无闲工夫,直到退休之后方有闲情外出郊游,但贵为当朝宰相,出门竟无车坐,还要向同朝官员王方若借车。可见官至宰相的陈廷敬清贫到了什么程度。他的饮食无珍疏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自己还甚觉有味,赋诗曰:

  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

  三、积德行善的家风

  陈氏家族的先世逐渐成为方圆百里的富户巨族,但陈氏并不是那种为富不仁的财主。《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陈氏有“觅几文本分钱休悭休侈”的祖训,所以陈氏族人虽自奉极其节俭,但在周济别人急难之时,却从来没有吝啬之意,积德行善,乐此不疲,历代祖先做了很多善事。

  到了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的时候,他治家谨严,勤俭节用,和他的先辈一样,常以钱粮周济族人和乡亲。每逢饥年,必拿出家里的钱粮解救灾荒,乡人皆感其恩德。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遭灾荒,陈昌期将几代储积的粮食数十万石全部发放给乡人,因此而保全生命的饥民不可胜计。与此同时,他又把乡人历年向他借钱的债券全部当众烧毁,共计捐金钱数十万。乡里的百姓得到好处,心怀感激,大家就联合起来,共同请求官府,希望地方官员逐级上报,奏请朝廷,对陈昌期的义行善举进行旌表。陈昌期知道了,他想,自己行善的目的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获得朝廷表彰吗?如果只是为了获得朝廷表彰,那就是沽名钓誉,就失去了积德行善的本来意义。所以赶紧出来制止,可是大家不听,众意不可挽回,而且山西巡抚已经把请求旌表的公文上达礼部。陈昌期见制止不了,就派人骑快马用七昼夜的时间飞速驰往京师,命陈廷敬迅速出面阻止此事。当时陈廷敬已经是吏部尚书,他接到父亲的书信,按照父亲的意思立即具牒于礼部,要求礼部按下山西巡抚的公文,不要上奏。礼部尚书感到陈昌期是出于一片诚心,说:“既然老人家坚持要这样,那就成全老人家的心愿吧!”

  陈昌期积仁累义,乐善不倦。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十二日,这一天是陈昌期的诞辰,他已经是85岁的高龄,风烛残年。这天,他又拿出家中所有的钱,换米数百石,周济乡人。乡里士民心里感激,要为他建生祠,来纪念他的恩德,陈昌期坚执不许。

  四、清正廉洁的家风

  陈氏自三世祖陈秀进入仕途,就十分注重清廉自守,并且留下家训,传示后人。陈廷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做官之后,父母经常告诫他不能有贪心。康熙元年(1662),陈廷敬回家探亲,这时他还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官,其父陈昌期了解了他为官的情况,说:“汝清品正尔难得!”陈廷敬还京赴任之时,母亲张氏为他治理行装,告诉他说:你走吧,我为你娶儿媳嫁闺女、准备行李盘费,你“慎毋爱官家一钱”。

  他父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表扬,他母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鞭策。自此,陈廷敬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中,每想到父母的教诲,辄往往失声痛哭。到了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他写诗道:“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他的弟弟陈廷弼出任临湘知县,他写诗嘱咐曰:

  宦途怜小弟,慎莫爱轻肥。

  意思是说,小弟在宦途中,千万要谨慎,切莫爱轻裘肥马那样的奢华生活,要其保持俭朴的作风。他还常教导儿子壮履说:

  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

  也是要儿子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他的次子陈豫朋在关陇间做地方官达六、七年之久,颇有政绩,清名远扬。他在豫朋回京之日,高兴地写诗勉励道:

  敝裘羸马霜天路,赖汝清名到处传。

  在他重掌阁务期间,其弟陈廷弼官任广东粮驿巡道,被人参讦为贪黩。遇到这样的事,陈廷敬大权在握,不难摆平,但职握枢机的陈廷敬闻讯后,根本未考虑也不考虑如何为其弟开脱,而是日夜惊恐,感慨万端,写诗告诫子孙:

  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他告诫陈氏家族的子民,必须能够忍耐清贫。如果能耐得清贫,方可去求官做;如果耐不得清贫,不可求官,一旦做了官必然要贪污。这一句话,实际上是陈廷敬一生始终奉行的为官之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训。(山西省陈廷敬学术研究会副会长 马甫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